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贾清涛 《驾驶园》2010,(7):68-68
由于惯性的作用,下坡道路比上坡道路更难驾驶。如果是较短的缓坡,可在常规驾驶的基础之上适当加减挡;如果是下长坡,应进行如下处理:(1)下坡前减低车速,使车辆以缓慢的速度进入下坡道。(2)下坡前换入适当的挡位,一般应选择二或三挡。严禁在进入下坡路段后再换挡。  相似文献   

2.
山区高速公路长坡路段路线设计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逢桂 《公路》2012,(1):39-45
山区高速公路长坡路段路线设计不仅影响工程造价,更关乎行车安全.基于两个长陡坡典型工点的反思,从人、车使用需求的角度分析得:出长坡路段上坡方向应满足爬坡通行能力适应速度,下坡方向应保证安全制动的两个关键问题;针对现阶段超载严重、空挡下坡普遍的交通状况,综合相关研究和多条山区高速公路的实践心得,以安全、环保、经济的视角,分上下坡方向和不同交通组成,提出了长坡路段路线设计的对策及相关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3.
制动系统在长时间下坡行驶后会发生制动鼓、制动蹄片过热等而导致制动失灵、制动元件损坏等不良后果,因此在车上装了排气制动,用来减轻行车制动在下坡时的使用。但在下长坡、陡坡时制动系统的频繁使用仍会使其温度过  相似文献   

4.
唐伟 《专用汽车》2005,(1):27-28
主要介绍了WS系列重型越野车底盘下坡减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利用汽车理论及理论力学的相关理论对该系列底盘中某车型的制动性能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和使用的实际情况表明,该下坡减速器可以提高重型越野车山区公路行时的下长坡的制动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正>发动机制动技术在欧美已经非常成熟,几乎是卡车的标配,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卡车车型上也应用了该技术。由于国内地形条件多样,盘山公路、急弯、陡坡、连续下坡等道路情况复杂,而这些路段也往往是事故多发地段,重卡运输经常伴随着超载情况的出现,这也为制动失灵事故埋下了隐患。尤其到夏季,下长坡时制动过热的问题,让重卡驾驶员非常头疼。淋水的方式虽然能解决问题,但不治本。辅助制动是国外常用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下坡制动过热等问  相似文献   

6.
使用特点由于山区地形复杂,经常会遇到上坡、下坡、路窄、弯多等道路,所以影响山区行车安全的主要问题是汽车制动性能。在山区行车,需要频繁制动减速,致使摩擦片和制动鼓(盘)经常处于发热状态。下长坡时,制动蹄摩擦片温度可达40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摩擦片的摩擦系数会急剧下降,严重时可能出现制动失灵现象。此外,由于摩擦片持续高温,会出现磨损加剧和碎裂现象。  相似文献   

7.
李冰 《驾驶园》2013,(11):85-85
刹车系统失灵经常导致悲惨的交通事故,尤其是在山区的长下坡路段或者湿滑路段。假如我们掌握利用发动机制动的技巧,多在平时开车过程中实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些事故的发生,这甚至可以成为救命的一招。下长坡选择低挡制动在下长坡、陡坡时,不可一直踩着制动踏板控制车速,建议通过选择低挡位而获得发动机制动力,这样可  相似文献   

8.
长大下坡路段往往是事故多发路段。本文基于实测数据,分析长下坡路段道路线形设计的交通安全影响因素,总结出下坡路段道路加速度模型,根据加速度变化量与交通安全之间的关系,提出以加速度的变化量为评价道路安全的量化指标,确定下坡路段道路线形设计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其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重型载货汽车在长大下坡路段行驶制动器容易失效导致事故多发的问题,在下坡路段行驶制动器温升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汽车行驶方程式,结合对车辆的受力分析,对其在排气制动条件下的瞬时行驶速度进行了预测,建立了长大下坡路段车辆速度预测迭代模型。以东风EQ1108G6D13为试验车在典型长大下坡路段——青兰高速K1857~K1864段进行了道路试验,采用Racelogic VGPS车速传感器、DEWE3010型32通道数据采集仪对速度、时间和距离信号进行了实时监测与采集。试验结果表明:车辆速度预测模型所得到的速度与试验测试的速度变化趋势一致,且预测的结果与试验结果最大相对误差为2.57%,证明速度预测方法可行,可计算出车辆下长坡时的瞬时速度,进而通过制动器温升模型能够准确计算出制动器的瞬时温度,从而可实现实时监控载货汽车的制动器温度。  相似文献   

10.
根据长下坡位置弯桥的交通气候条件、桥梁的特点以及桥面几何特性,结合桥面铺装的破损形式,如铺装层的弯拉开裂、高温变形、疲劳开裂和水损坏等,提出长坡弯桥桥面铺装损坏的修复原则。  相似文献   

11.
山区公路避险车道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山区道路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型车引发了严重交通事故。作者为解决大型车在下坡道路处存在的潜在危险性。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有关资料,并结合理论分析的方法.系统地总结了有关避险车道的设计方法.设置位置、考虑因素及注意事项.并展望了避险车道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郑斌  邬洪波  廖军洪 《公路》2011,(10):243-247
在对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交通组成、交通事故数据和道路几何线形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的典型车型,应用世界道路协会(PIARC)的温升模型对连续下坡路段的长度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道路几何线形指标对连续下坡路段交通安全性和驾驶员心生理的影响,并对连续下坡路段的安全保障措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驾驶摩托车在道路上行驶,上坡与下坡不可避免。通常,道路坡道的坡度用“坡度百分数”表示,坡度百分数是高度与水平距离之比,是指在100m的水平距离上垂直上升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事故预防除了要对车辆、驾驶人加强监管外,治理道路安全隐患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其中,“长下坡”路段尤其需要引起重视。那么,符合建设标准的“长下坡”路段是否安全?会不会存在安全隐患?本文以云南元江县境内的27km的长下坡路段为例,具体谈谈被称为“死亡之坡”的长下坡路段存在的道路线形、标志标线、道路设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新型强制风冷式制动鼓的结构和降温原理,建立了载货汽车下坡过程制动鼓温升模型,对新型强制风冷式制动鼓与原车制动鼓进行了连续下长坡工况下的制动鼓温升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原车制动鼓相比,新型强制风冷式制动鼓平均最高温度降低约13.5℃,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  相似文献   

16.
连续下坡路段交通安全的改善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运营阶段连续下坡路段事故特征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国内外典型连续下坡路段安全改造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连续下坡路段的安全改善措施。道路管理部门可以合理运用这些措施,减少交通事故,提高连续下坡路段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17.
正高速公路长下坡路段历来安全隐患多,也是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近期重大交通事故暴露出的道路安全问题隐患,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初步排查出长大下坡危险路段1026处,其中,昆磨高速大风垭口27公里长下坡是自开通以来造成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长大下坡路段之一,曾被称为"死亡之坡"。2007年以来,云南交警总队玉溪支队高速大队立足道路和车辆现实状况,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该路段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18.
为使驾驶员在长大下坡时能根据货车负荷和路况合理利用发动机制动,减少因制动器失效导致的事故多发现象,开展货车挂挡下坡速度变化特征仿真研究,通过Trucksim建立车辆模型和不同道路场景,对挡位、载重量、路面附着系数、道路坡度与货车挂挡下坡速度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坡度、挡位、载重量与货车挂挡下坡速度成正相关,其中挡位的正相关性最强;货车挂挡下坡速度与路面附着系数通过地面给轮胎的反切向力发挥作用,低路面附着系数与货车挂挡下坡速度成负相关,货车空载时表现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连续长陡下坡路段重特大事故频发引起了道路设计者的重视。应用实践证明,在长陡下坡路段设置避险车道对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和减少交通事故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广梧高速公路双凤至平台段长陡下坡路段避险车道设计为依托,介绍了避险车道设计需注意的问题,包括避险车道工作原理与设置位置;避险车道路线与路基路面设计;服务车道、施救及附属设施设计等。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山地城市信号交叉口到达车辆的运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无人机采集4个位于山地城市的道路信号交叉口的高空视频图像数据,利用基于DataFromSky云平台的AI视频分析技术,获得车辆运行参数。基于车辆运行时空图,得到了交叉口直行道停止线前车辆停滞延误特征、停止线位置车头时距和车头间距统计特征,分析车头间距、停止线截面处速度及道路平均坡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路段同一排队位次和同一路段不同排队位次的车辆运行特征均有所不同,排队位次越靠前的车辆,停车点分布区间越集中,下坡路段整体停车位置分布范围比上坡路段大;无论是上坡、下坡,还是缓坡,排队位次越靠前的车辆停滞延误分布范围越大,而靠后的车辆停滞延误分布范围小,最大值出现在下坡路段;不同路段类型车头时距分布均集中于1.5 s,上坡路段的车头时距离散程度最大,但峰值比下坡路段和缓坡路段小;不同路段类型的车头间距分布均集中于10 m,上坡路段和下坡路段车头间距分布出现左偏现象,而缓坡路段车头间距分布更为集中;车头间距在上坡、下坡和缓坡路段均和车辆经过停止线位置处时的速度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道路平均坡度与相邻2车车头间距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