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
根据汽车碰撞特性,文章系统地介绍了汽车安全带、安全气囊等乘员约束系统对乘员的保护.利用MADYMO软件建立HybridⅢ第50百分位男性假人模型、三点式多刚体一有限元复合式安全带和有限元安全气囊等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在4种情况下进行正面碰撞的模拟,对比分析乘员的受伤程度. 相似文献
3.
4.
5.
本文通过对某华晨汽车自主开发车型进行正面碰撞仿真分析,考察乘员在佩带三点式安全带条件下的运动响应和伤害情况。为减少车体变形对约束系统的影响,在车身结构试验与仿真对标的模型基础上进行乘员约束系统对标。从车身的变形形态、乘员的运动响应、假人伤害值等几个方面综合评价乘员保护的碰撞安全性能,通过约束系统良好的对标表现,分析出对正面碰撞乘员约束系统的影响因素。经过验证表明,采用有限元的乘员约束系统碰撞仿真分析方法能较真实地反映出试验碰撞的状况和结果,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可用于后期的优化工作。 相似文献
6.
7.
针对目前儿童座椅常存在因结构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的保护效果差的问题,基于MADYMO建立了包含台车座椅、某款典型儿童座椅、五点式安全带、P3 儿童假人的儿童约束系统模型,根据 GB 27887 标准进行正面碰撞台车试验,基于试验结果从假人运动轨迹和损伤指标两方面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儿童约束系统模型能较真实地反映实车碰撞过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针对碰撞中座椅上部存在变形量过大的问题,提出了在椅背顶部后侧加装加强板,并将椅背与椅盆连接处位置原有的凹槽贯通的改进方案,对改进后的儿童座椅进行了不同加速度下正面碰撞工况的仿真分析和安全性评估。结果表明,改进方案能在座椅质量不增加的前提下,有效减少椅背的变形量,确保碰撞中座椅结构的完整性和儿童的安全,达到了预期的防护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儿童座椅的设计和改进提供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某车型面向C-NCAP的正面乘员约束系统开发入手,经分析指出其优化流程应将正面刚性墙试验的约束系统参数优化作为主要条件,将正面偏置可变形障壁试验的约束系统参数优化作为约束条件,同时考察约束系统各参数对不同工况中乘员伤害的影响.介绍了如何运用CAE以及正面约束系统优化分析方法对参数进行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应用MADYMO模型进行虚拟试验或数值仿真是乘员约束系统开发流程中重要的工具。为得到可靠的模型和计算结果,必需遵循规范的建模和验证流程。本文通过一个实例详细介绍MADYMO正面碰撞模型的建模及验证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模型的响应与USNCAP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包括腰带与肩带力、大腿力,以及髋部、胸部和头部的加速度响应。客观模型质量评估的结果表明,该模型质量的整体分数达到87.7%,因此可用于进一步DOE和随机分析,并实现约束系统的优化和稳健性设计。 相似文献
10.
11.
H.-H. Braess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Mechanics and Mobility》1976,5(3):127-145
The present study is meant to prove in a theoretical way that a controlled seat movement relative 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will result into an improvement of passenger deceleration during vehicle frontal impacts.
This effect could be of advantage in some respects: as possible alternative for the most favourable design of the energy absorbing zones of a vehicle, as an additional safety device for the occupants of heavy vehicles with relatively soft impact absorbing zones in case of crashes against rigid obstacles, and in small vehicles where only little space exists for passenger protection.
With regard to the complexity of this subject, the study at hand must be regarded as a first step towards the final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相似文献
This effect could be of advantage in some respects: as possible alternative for the most favourable design of the energy absorbing zones of a vehicle, as an additional safety device for the occupants of heavy vehicles with relatively soft impact absorbing zones in case of crashes against rigid obstacles, and in small vehicles where only little space exists for passenger protection.
With regard to the complexity of this subject, the study at hand must be regarded as a first step towards the final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以混合交通模式为主的交通环境中,许多公路没有设置中央隔离带,车辆逆行超车容易造成轿车钻入商用车前下部的恶性事故.欧洲从1980年开始商用车前下防护的研究(图1所示),1994年实施了ECE-R93商用车前下防护的法规.目前我国正准备实施的<商用车前下部防护要求>强制性标准,主要借鉴欧洲ECE-R93法规.国内各大商用车企业全新设计的N2、N3类卡车必须充分考虑该项法规的要求,在卡车前部设计安装前下防护装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利用LS-DYNA软件所做的一个货车前下防护装置开发案例,提出应对《商用车前下部防护要求》的卡车前下防护装置设计要领。 相似文献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