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黄骅港近海区沉积物组成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新兴 《水道港口》2005,26(3):144-148
依据2004年表层及柱状样取样资料和以往多年近海区沉积物取样资料,对近年的底质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在平面上的分布仍遵循航道以南粗于航道以北,浅水区粗于深水区,自南向北细颗粒泥沙含量为逐渐增加的趋势。该海区粉砂层的规模不大,南北两滩柱状样比较,其共性为表层向下粒度均由粗转细,相异点为南滩的粉砂层分布范围广、厚度大、粒度粗。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底质泥沙的分布与变化特征,对四期工程近海区开展了柱状取样工作。沉积物柱状取样工作分析结果表明,四期工程水域共有4种沉积类型,即砂质粉砂、砂-粉砂-粘土、粉砂和粘土质粉砂,其中粉砂占全部样品的66%,其次是砂质粉砂占21.74%。工程水域沉积物中值粒径在0.085~0.049 1 mm变化,平均为0.028 mm;柱状样各层粒径比较,表层物质最细,平均中值为0.026 mm,自上而下依次增大;与已建成的港区水域相比,四期工程水域底质表层泥沙略粗于大、小洋山通道水域,分选程度略好于大、小洋山通道水域,物质组成基本相同,仅粉砂含量增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试验,结合部分理论分析,研究了挖入式港池泥沙淤积特性,分析了产生淤积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3种减淤措施。试验结果表明:港池内泥沙淤积主要由回流及异重流引起,淤积物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回流产生的淤积集中在口门附近,粒径较粗,而由异重流引起的淤积在港池内沿程分布,粒径较细。提出的方案能够达到减淤的目的,可以用于实际工程。  相似文献   

4.
水下抛石工程中常采用不同粒径块石组成块石群进行抛投,在多粒径块石群水下抛投过程中,块石会因水流作用与块石间的相互碰撞产生漂移,难以精准定位块石落点。针对上述问题,采用有限体积法和基于Hertz-Mindlin接触的离散元算法对多粒径块石群抛后的漂移过程进行CFD-DEM耦合研究,得出多粒径块石群在不同来流条件下的水平移距、沉降时间、扩散过程与落点分布。结果表明,在同一流场中,由于流场拖拽力分量占比较小,粗粒径块石的漂移距离与沉降时间均小于细粒径块石;不同粒径组成的块石群,抛投后在河床底部分布不规则,且随流速增大而漂距普遍增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广东雷州电厂海岸动力地貌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厂址及周边海岸冲刷、堆积或平衡等不同地貌形态特征、岸线冲蚀形态、泥沙运动及海岸演变对电厂取排水深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水下沉积物以粉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砂分布为主,样品的平均中值粒径为0.0102mm,南部区域略粗于北中区域,从沉积物分布特点和趋势看,近岸与河口区物质偏粗,主要受近岸及河流的影响;而距岸不远的沉积泥沙中值粒径均在0.004mm左右,则明显受海向沉积泥沙的影响。由于工程区处于岬角且泥沙来源数量少,受波浪潮流共同作用,电厂工程区水域海床及岸线多年处于冲淤平衡的基本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6.
不同骨料高强混凝土自收缩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种细骨料(机制砂、天然砂)与2种粗骨料(石灰岩碎石、花岗岩碎石)分别组合配制4组高强混凝土为研究对象,进行混凝土自收缩性能对比试验研究。分析细骨料和粗骨料对高强混凝土自收缩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提出自收缩变形的预测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
船舶由深水区航行至浅水区,船舶周围水流的分布、水阻力、船速、吃水和操纵性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文章就此展开分析和研究,供船舶驾驶员在浅水区操纵船舶参考.  相似文献   

8.
赵静  潘泓  夏良正 《船舶工程》2005,27(2):15-19
利用全局矩反映的是图像在整个空间的统计特征,可以稳定可靠地识别形状差异较大物体的特点,以及小波矩描述的是图像在局部空间的特征,能够准确有效地区分形状相似的目标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新的由粗到细、从全局到局部的多尺度逐级匹配目标识别方法.这种在大尺度下采用全局特征进行粗分类,小尺度下采用局部特征进行细分类的思想加快了匹配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比仅使用全局不变矩或小波不变矩特征的目标识别方法具有更高的识别率和更广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船艇》1993,(11)
本实用新型一种鱼上钩显示装置,是由支撑竿(1)、醒目标志(2)和挂钩(3)所组成。支撑竿为竿梢形状,一端粗而尖另一端细而长,细的一端与醒目标志连接醒目标  相似文献   

10.
利用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洪、枯季水文测验资料,分析深水航道悬沙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港圆圆 沙段含沙量小,垂线分布相对均匀;北槽中段含沙量大,垂向分布不均匀。细颗粒泥沙絮凝、盐淡水分层与河口滞流点是 北槽中段形成高含沙量且垂向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原因。北槽中段含沙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与12.5 m深水航道的回淤变化特 征具有一致性,表明北槽中段的航道回淤可能以悬沙淤积为主;而南港圆圆沙段含沙量低,且垂向相对均匀,表明该区段 航道回淤受悬沙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estimat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and to understand transportation, distribution and deposit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 in the estuary and throughout the coastal sea, off the Ganges–Brahmaputra River mouth. During low river discharge period, zone of turbidity maximum is inferred in the estuary near the shore. SSC map shows that maximum SSC reaches 1050 mg/l in this period. Magnitude of SSC is mainly owing to resuspension of the bottom surface sediments induced by tidal currents flowing over shallow water depths. The influence of depth on resuspension is farther revealed from the distribution and magnitude of SSC along the head of Swatch of No Ground (SNG) submarine canyon. During high river discharge period, huge river outflow pushed the salt wedge and flashes away the suspended sediments in the coastal sea off the river mouth. Zone of turbidity maximum is inferred in the coastal water approximately within 5–10 m depth of water, where the maximum SSC reaches 1700 mg/l. In this period, huge fluvial input of the suspended sediments including the resuspended bottom sediments and the particles remaining in suspension for longer period of time since their initial entry control mainly the magnitude of SSC. In the estuary near the shore, 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magnitude of SSC is not evident. In the coastal sea (>5 m water depth), seasonal influence in the magnitude of SSC could be concluded from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SSC values of two different seasons. Transportation and deposit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s also experiences seasonal variations. At present, suspended sediments are being accumulated on the shallow shelf (between 5 and 10 m water depth) in low discharge period and on the mid-shelf (between 10 and 75 m water depth) during high discharge period. An empirical (exponential)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gradual settle down of suspended sediments in the coastal sea and its lateral distance from the turbidity maximum.  相似文献   

12.
海运船舶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对我国港口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海港工程设计船型尺度规范修订的回顾,分析了影响我国港口建设的船舶类型、规模的发展趋势。对集装箱船、干散货船、原油船等典型海运船舶船型现状和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三大货类船舶大型化发展的趋势及主力船型。船舶大型化发展直接影响了我国港口建设,船舶大型化也对我国离岸建港技术、深水长航道建设、港口工艺设备配置等方面提出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大孤山矶头海岸水动力特性基础上,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大连新港海域潮流场整治工程措施。结果表明,受大孤山矶头岬角大范围地形影响,涨憩时回流一直存在,只能通过工程措施调整回流区的位置;近岸回填边界对回流区的位置调整影响显著。从工程区涨落潮流场、码头前沿横流大小等方面比选了工程方案,建议该类海岸流场整治工程应以归顺岸线工程为主,辅以其他相关工程。试验成果为设计方案的选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吴明阳  许家帅  吴超 《水道港口》2013,34(3):214-218
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分析了洋山深水港区的水文泥沙特征,提出了封堵汊道、平顺水流、安全靠泊、减小淤积等建设深水大港的基本原则。论述了水流强弱是港口建成后,维护要求水深的关键,也是随工程布置唯一可变的因素。从而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工程方案布置应尽量保持现有水流条件,特别是港池和航道水域;在岸线开发利用上,应视自然水深大小而定;小洋山汊道全部封堵后,势必造成主通道涨、落潮量的减小。适当缩窄西口门宽度,确保主通道水流单宽流量维持现有水平,应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现今航海中船舶螺旋桨经常遇到水中悬浮物的缠绕问题,至今还未有一套完善的装置来处理此问题,这给渔民的生产、生活以及船舶海上航行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在研究船舶螺旋桨缠绕异物预防与排除技术,经过现场考察,设计制作了一套螺旋桨缠绕物预防和排除装置,经过对某些柔性物体的实验切割,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研究成果正在逐步向修造船企业和相关用户推广,该装置综合运用现代工程、船舶、机械、电子以及航海驾驶等多学科技术于一体,运用各种最新科技手段,预防与排除船舶螺旋桨缠绕异物,确保船舶的航行安全和正常的生产作业.  相似文献   

16.
陈矗立  范菊  尤云祥 《船海工程》2007,36(4):142-145
采用双系统耦合的势流理论分析浮式生产钻井储油系统(FPDSO)及其隐藏式立管浮箱(SRV)在频域情况下的运动特性。计算一阶力(力矩)以及一阶运动响应,并分别将理论得到的垂荡、纵摇和横摇运动的一阶运动响应函数以及统计值与相应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理论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SRV的垂荡运动大大减小,更有利于深海钻井作业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滨州港海域泥沙运动遥感图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滨州港所在海域的卫星遥感图像分析,揭示了在不同条件下海域的含沙量分布特征和泥沙的运动规律,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滨州港海域的含沙量总体是比较高的,近岸区比邻近的黄骅港海域含沙量还要高。海域含沙量受风浪影响较大,涨落潮时在东北风作用下海域含沙量比较大。从泥沙运动的角度而言,受已建导堤影响,落潮水流和风吹流、波生流等叠加可能形成较复杂的向外水流和环流,携带泥沙向外输运,使高含沙水体运动更远的距离,一般情况下可达-6 m等深线以远。  相似文献   

18.
湛江湾水文泥沙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湛江湾的水动力特性、泥沙特性和岸滩演变规律,认为湛江湾具备建设深水大港的良好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19.
如东海岸的建港优势与深水港建设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如东海岸的优势是:(1)幅射沙洲的消波能力强;(2)烂沙洋北水道的水深条件好;(3)西太阳沙整体呈稳定状态;(4)拟建港区离岸较近;(5)后方陆域宽阔,依托条件好;(6)港口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2006-09江苏LNG接卸站在该海区建设,为该港区开辟了光明的前景,同时也表明该港区大规模建设已经开始,在不久的将来,南通港洋口港区将成为中国沿海的重要港口之一,发展前景也相当乐观。  相似文献   

20.
辽宁红沿河核电厂附近海域海岸演变及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现场踏勘及海洋水文全潮测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辽宁红沿河核电站附近海区的海岸演变和淤积特征,重点对海岸的稳定性,岸滩与床面的淤积特征、泥沙来源等进行了探讨,认为该海区岸段与岬角上间岸滩稳定,电厂取排水口处无泥沙淤积之患,在核电取排水口设计时,可不考虑岸线侵蚀以及其它形式来沙对核电水上工程滩面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