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公路》2019,(11)
当摩擦桩底渣过厚,超过了规范允许值时,其对基桩的承载力影响如何,能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工程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通过一个工程实例,采用三维模拟分析,对摩擦桩的传力机理进行分析和验证,摩擦桩总是桩侧摩阻力先充分发挥,然后桩端阻力才逐渐发挥,直至达到极限状态。计算结果表明,当桩侧摩阻力足够大时,桩端阻力占比较小,摩擦桩底渣过厚虽然对桩的承载能力有一定影响,在桩侧摩阻力未达到极限状态的前提下,若不计桩端阻力,通过验算分析,桩的承载能力和沉降量能满足设计要求;而且桩底以上桩身完整性好,就不要废桩,可以通过对桩底进行高压注浆处治,从而满足施工规范对桩身质量的验收要求。  相似文献   

2.
确定桩承载力的数值模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桩承载力由桩侧摩阻力与桩端承载力两部分组成,在摩擦桩中,侧摩阻力对桩的承载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将室内模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确定桩基承载力的方法。该方法通过中型剪切实验确定桩侧表面与各地层之间的粘聚力c、摩擦角φ值,由数值模拟方法确定桩侧法向应力:从而计算桩侧摩阻力。由室内三轴实验确定桩端承载力。最终求出桩基承载力。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经济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彭巍  任钰芳  孙丽 《中外公路》2001,21(3):41-44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确定桩的承载能力对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桩基静载试验是通过对试验桩施加持续荷载,记录荷载、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从而确定桩的极限承载力。该文以孟加拉KALUPARA桥的静载试验为例,对桩基础的静载试验进行论述,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相应的地质数据对桩的承载能力进行验算,就我国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范提出了某些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孟两国所用单桩竖向抗压承载能力值确定方法的差异性,将国内外竖向抗压试验设备、试验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及单桩竖向承载能力特征值确定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静载试验方法与理论计算方法均存在较大差异。依托孟加拉达卡地区电网扩容和升级项目,将孟加拉国使用的循环荷载试验法所确定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能力特征值、中标采用经验参数法与孟加拉国采用标贯法确定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能力设计值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孟两国所用理论计算方法确定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能力设计值相近,而理论计算结果相较于孟加拉国项目采用循环荷载试验法确定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能力特征值偏小,提出了中孟两国理论计算方法与试验法所得结果之间的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种通过数值模拟CFG单桩承载力现场荷载试验来确定计算参数的方法,以京津城际永乐站CFG桩复合地基加固工程为背景,采用有限元ANSYS程序对该复合地基沉降进行了分析,为设计及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软土地基中摩擦型桩基础桩土相互作用的轴对称模型,在考虑桩与土摩擦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摩擦桩随桩长变化的承载力特性、摩擦桩桩侧摩阻随桩长的变化特征以及桩身沉降对桩周土体塑性变形的影响.在对软土地基摩擦桩的承载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程实际中摩擦桩设计合理桩长的概念,为工程师进行桩基方案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钻孔灌注桩的承载能力与成桩工艺和地质条件有很大关系,通过试桩可以确定合适的成桩工艺和合适的承载能力。文中通过分析比较多种试桩方法,提出了试桩所必须进行的测试内容,并推荐采用自平衡法与堆载法相结合的桩基承载力试验方案。  相似文献   

8.
人工挖孔嵌岩桩桩底扩孔对承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桩的荷载传递函数为基础,考虑桩-土-岩的共同作用,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摩擦桩承载力的影响,进而对嵌岩摩擦桩的扩底与承载力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相应的理论,为指导了人工挖孔桩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并通过对工程实例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根键式桩基础是一种新型的基础形式,其通过固结的根键来增加结构与土体的共同作用,以提高基础的承载力.为检验自平衡法在根键式基桩承载力测试中的适用性,以及进一步了解根键式基桩承载能力的性能,以某长江大桥试桩为背景,对1根根键式试桩和1根普通试桩竖向承载能力进行自平衡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自平衡试桩法可用于检验根键式桩基础的施工工艺和成桩后的承载力;根键能提高基桩承载力和减小桩顶沉降.结合计算结果对根键式桩基础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CFG桩加固软基复合地基桩间距设计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复合地基承载力、工后沉降量以及成桩过程中的打桩效应3个方面综合分析,提出分别按复合地基承载力、工后沉降量以及成桩过程中的打桩效应进行复合地基桩间距设计计算的方法,分别运用文中提出的5种方法对某工程实例进行了设计计算。结果表明,按规范与经验设计计算的结果与考虑打桩效应的设计值比较吻合;按承载力控制和按工后沉降控制的设计值一致,这两种方法没有考虑施工过程及打桩效应,设计值偏低,实际运用时应对各种结果进行综合考虑。本文的成果改善了复合地基桩间距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可参考用于设计。  相似文献   

11.
桩基静载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确定桩的承载力能力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桩基静载试验是通过对试验桩施工加持续荷载,记录荷载、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从而克腚桩的极限承载力。该文以孟加拉KALUPARA桥的静载试验为例,对桩基础的静载试验进行论述,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相应的地质数据对桩的承载能力进行验算,就我国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范提出了某些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2.
静压试桩是一种直观确切反映摩擦桩承载力的方法.文中简述现场静压试桩试验方法,分析了粘性土层中摩擦型灌注桩的承载力-变形特征,并对桩侧极限摩阻力及桩端承载力的取值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工程实例,对不同确定单桩承载力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确定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9根螺旋钢管桩的抗拔静载试验,选取合理的抗拔极限承载力确定方法,分析了叶片个数、叶片直径、桩径、是否注浆等因素对螺旋钢管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提出螺旋钢管桩抗拔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对理论与试验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一般在20%以内,说明螺旋钢管桩基础抗拔承载力计算公式比较接近于实际情况,即所提出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可用于估算螺旋钢管桩基础的抗拔承载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云南省公路建设规模的持续发展,公路桥梁的总里程不断增加,在修建公路桥梁过程中,高地震烈度、软土地基等问题不断涌现,给设计人员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现行《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中仍采用经验公式来计算大直径深长摩擦桩的竖向承载力,公式不仅保守而且不符合大直径深长摩擦桩的承载变形机理,理论和实际之间存在矛盾。本文针对现有地区高地震烈度及存在多处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条件等问题,通过理论分析、经验计算和工程地质类比等手段,分析了场地工程地质特性、摩擦桩适用条件,提出了在高地震烈度区饱和沙土条件下大直径深长摩擦桩设计方法,对公路工程设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大型钻孔灌注桩原位测试结果,分析了摩擦型桩的承载力工作机制,提出了在粘性土层中单桩的桩侧土层以及桩土接触面上,有效应力-排水状态占优的观点.根据这一观点,分析了桩侧粘性土应力水平对其极限侧摩阻力的影响.根据粘性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及物理状态指标间的差异性,讨论了桩侧极限摩阻力规范取值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所陈述的观点,对今后摩擦型单桩的极限承载力分析计算及相关规范的修正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针对黄土地区摩擦桩基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分别进行静载试验及数值分析,计算得出桩顶沉降值、极限承载力、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荷载分担比等参数的分布情况。数值分析与现场试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达到预估最大加载量时,桩顶沉降值误差仅为3.34%,桩端荷载分担比仅相差0.07%;确定的极限承载力误差为0.01%;数值分析所得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分布规律与现场实际情况吻合良好。证明所采用的数值分析方法较为贴近工程实际,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根据结构专业标准规范给出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公式,运用可靠度理论对钻孔灌注桩竖向承载力的可靠度进行分析.建立桩基承载力极限状态方程,运用VB语言并采用梯度优化法计算可靠度指标.对某桥某灌注桩竖向承载力进行可靠度指标计算,并利用影响单桩竖向承载力的各种随机变量及其变异系数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平原地区公路梁桥桩基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某公路桥梁设计,利用数值方法对平原(厚冲击层)地区钻孔桩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利用相关地质资料,结合数值方法,通过桩土相互作用分析,获得桩侧阻力,进而确定桩的竖向承载力。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红层软岩钢管微型桩抗压承载特性,为红层软岩地基加固设计提供参考,选取湖南衡阳强风化粉砂质红层软岩地基,开展了不同长度注浆钢管微型桩原位抗压静载试验,分析了桩体沉降、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的分布规律,并与规范计算值进行了比较。在修正微型桩荷载传递函数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桩顶位移的微型桩抗压承载力预测方法,并通过原位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钢管微型桩轴力主要分布在桩身中上部,桩侧摩阻力沿桩身呈“三角形”分布;随桩长的增加,抗压承载力非线性增加,桩顶沉降量非线性减小;桩长越短,极限侧摩阻力峰值越大;相较于规范计算值,实测桩端阻力、全桩长范围极限摩阻力均值以及抗压承载力均偏小。采用该方法得到的抗压承载力预测值与原位实测值之间相关性较好,相对误差为0.6%~11.6%。对红层软岩地基进行钢管微型桩加固设计时,建议桩端阻力不计入抗压承载力,按纯摩擦桩进行设计,并对规范中的极限侧摩阻力推荐值折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