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常见线束烧损特征和原因常见线束烧损特征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外部火源烧坏线束,此时线束包布有明显烧焦炭黑,燃烧是由外及里进行的;另一种则是由于电路负荷过载,导线剧烈发热而烧坏包布,此时燃烧是由里向外开始的。线束烧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a.电流表的两接线柱常采用塑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某轻型卡车发动机线束接插件烧蚀问题,通过对可能引起插件烧蚀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找到导致该车型发动机线束插件烧蚀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插件的护套结构和端子进行改进,有效的解决了发动机线束接插件烧蚀问题,加强了整车电气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并为以后的设计和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汽缸垫烧蚀的主要原因①发动机长时间在大负荷下工作,经常产生爆震燃烧,导致汽缸内局部高温、高压,而烧蚀汽缸垫。②拧紧汽缸盖螺栓时,没有按规定要求进行操作,如扭矩不符合标准、转角不符合规定,使扭力不均,致使汽缸垫没有平整地贴在汽缸体与汽缸盖的接合面上,导致汽缸垫窜气。③汽缸垫质量差。主要是石棉层厚薄不均,包口内存有缺损,  相似文献   

4.
缸垫烧蚀的主要原因①发动机工作时高温、高压的燃气冲击缸垫,烧坏包口、护圈及石棉板,导致汽缸垫被冲坏。②发动机长时间在大负荷下工作,或经常产生爆震燃烧,导致汽缸内局部高温、高压而烧蚀缸垫。  相似文献   

5.
断电器触点烧蚀是有触点式点火系统的一种常见故障,轻者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能,重者使发动机不能工作。触点烧蚀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一是动、静触点接触面调整失平,造成触点某一边缘出现小面积烧蚀;二是触点工作面没有打磨平整,中间凸起,造成触点中间小面积烧蚀;三是触点间隙过小,闭合时间过长,通过电流过大,造成触点熔粘烧蚀;四是容电器工作不良,不能消除触点断开时所产生的火花,致使触点烧蚀;五是发电机输出电压过高,通过触点的电流过大,造成触点熔粘烧蚀。  相似文献   

6.
<正>汽车发动机线束是汽车线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根据原理型号等不同,发动机线束有的设计比较复杂且线束较长,有的比较简单且线束较短。一般情况下,较长的线束使用大流水线(相对小流水线而言,主要是流水线板长度和宽度尺寸不同。流水线主要由电机、链条、显示面板以及带轮子铁框架组成,铁框架是安放工装板用的)进行生产;较短的线束采用的是单板生产模式(由一个工装板和一个工装架组合成的简单工作台)。这次改进项目  相似文献   

7.
工作正常的火花塞,卸下后观察.其绝缘体顶端及两电极表面呈褐色且比较洁净。若出现下列症状。表明发动机或火花塞工作不良。1、火花塞绝缘体顶端起疤、破裂或电极溶化烧蚀都表明火花塞已经损坏,应更换。但更换前应检查一下烧蚀的症状及颜色的变化,以免重复出现上述故障。并对排除发动机隐患很有帮助。如:电极溶化且绝缘体呈白色,说明燃烧室内温度过高.这可能是燃烧室内积炭过多,气门间隙不足等引起的排气门过热,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普及,针对其电池系统碰撞安全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压线束作为新能源汽车高压电气系统的关键零件,研究其在碰撞工况下的电安全性能尤为重要。本文基于电池系统在碰撞工况下其高压线束可能遭受的典型挤压外载,选取直径15.8 mm的线束设计了D5柱面和V60楔面两种工况动静态挤压试验,试验过程中实时监测冲头与线束内部导体之间短路的发生,并对护套、绝缘层、导体3种组份材料进行拉伸、压缩等试验标定相应材料模型。通过线束结构试验和组份材料试验分别标定线束的单组份均质化模型和导体-等效绝缘层双组份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线束在机械载荷下有很强的动态效应,动态下的力学响应升高。线束的短路行为与外载工况、加载速度高度相关。两种高压线束仿真模型利用单元删除来预测线束短路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两种模型均可准确地预测线束在挤压工况下的短路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重型汽车刮水系统中的电机大都由组合开关上的刮水开关直接控制,电机经由线束和刮水开关形成"刹车"回路,实现电机的回位,电机"刹车"时产生的大电流极易在组合开关的触点间产生拉弧并烧蚀触点,故使组合开关的故障率居高不下。在满足电机正常控制的前提下,降低组合开关的故障率,本文介绍一种控制信号与驱动信号相分离且刮水器采用摩擦消耗来停车的刮水控制系统及电机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线束产品构建超级数据集合是一种有效的常用方法,它帮助线束制造商大大提高了业务效率,也为原始设备制造商改善了供应链关系。然而这并不是降低复杂性的唯一方法。“KSK”是“客户定制线束”的德语缩写,指的是模块化设计的一种。虽然不同的人对“模块”和“模块化”有不同的定义,  相似文献   

11.
断电器触点烧蚀是有触点式点火系统的一种常见故障,轻者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能,重者使发动机不能工作.触点烧蚀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一是动、静触点接触面调整失平,造成触点某一边缘出现小面积烧蚀;二是触点工作面没有打磨平整,中间凸起,造成触点中间小面积烧蚀;三是触点间隙过小,闭合时间过长,通过电流过大,造成触点熔粘烧蚀;四是容电器工作不良,不能消除触点断开时所产生的火花,致使触点烧蚀;五是发电机输出电压过高,通过触点的电流过大,造成触点熔粘烧蚀.……  相似文献   

12.
张鹤 《时代汽车》2022,(2):158-159
汽车线束是连接车内各用电器和电脑检测设备的电气系统,通过可靠连接来传递稳定的电流和电信号.汽车线束是个"大总成"零件,据不完全统计,一辆汽车的全车线束布线总长超过900米,集成的子零件大约有1500个回路线、240多个扎带、130多种接插件等.汽车线束的结构复杂,对接电器功能繁多,因此在汽车线束过程制造中,防错的建立和...  相似文献   

13.
汽车线束被称为汽车的血管和神经,连接和保障汽车的各种功能电器正常运行,一套完整的乘用车线束通常由上千计的导线和端子组成几百个线束插接端,连接并保障着各个汽车功能电器的可靠工作。汽车线束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汽车与驾乘人员的安全和驾乘的舒适性,通过线束制造技术创新来提升和保证汽车线束的高品质和可靠性极为重要。本文基于TRIZ创新理论,运用创新方法,对传统的汽车线束的制造技术进行创新应用与研究,抛砖引玉,与汽车线束同行共同探讨和交流学习。  相似文献   

14.
火花塞烧蚀当发现火花塞顶端有疤痕或是电极出现熔化、烧蚀现象时,都表明火花塞已经毁坏,此时就应该更换火花塞。在更换过程中可以通过火花塞烧蚀的症象来判断发动机的技术状况。①电极熔化且绝缘体呈白色。这种现象表明燃烧室内温度过高。这可能是燃烧室内积炭过多,从而造  相似文献   

15.
汽车发动机点火系常见故障之一是分电器触点烧蚀。分电器一旦烧蚀,会使点火线圈初级电流减弱直至消失,进而降低高压火花强度,导致发动机功率下降,甚至造成发动机熄火或发动不着。引起分电器触点烧蚀的故障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分电器触点间隙过小分电器触点间隙过小,在发动机无负荷工况时,尚能正常工作,当有负荷或高速运转时,易产生断火。其原因是:当分电器触点张开后,由于触点间隙过小,电阻相对减小,所以造成高转速时低压电流不易切断,致使分电器触点烧蚀。打开分电器盖,检查分电器触点烧蚀程度。若烧蚀较轻,可用细砂纸…  相似文献   

16.
随着汽车上用电设备和线束的增多,传统方法、工艺已不能满足线束设计、加工及装配的要求。通过对车型平台、类型、驱动形式等设计需求的分析、分级,对整车电气线束进行模块化分解。应用CATIA软件分别对各模块进行线束数模设计敷设,通过数模结合电气原理图生成线束拓扑图和线束加工图。通过模块化设计,使整车各部分线束彼此独立而相互之间又有必要的联系,有效避免了由于车型配置过多引起的重复性工作,提升了整车线束设计的效率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线束的拆卸在拆线束总成时,最好是对照电路图,边拆卸、边记录,以便检查和装复。其记录的主要内容有:①接线柱代号和标志,以及和其相连电线的颜色与标志。②电线的铜芯截面积及接头形状。③线束上有几个大的分支,每个分支上有多少根电线,电线的颜色及条纹标志。④线束总长度、分支长度及分支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8.
如今社会人们对汽车的关注点除了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等指标外还会非常在意车型的配置,往往配置较高的车型功能越齐全,而这些功能大部分是靠汽车线束实现的。汽车线束就如同汽车的神经线一样,将电信号传递到对应的电器端实现控制,所以线束的质量,尤其导通性能至关重要。如何保证线束检测程序的正确,数据的安全,和实现远程调试管理是很多汽车线束检测技术从业者一直关注的领域。文章作者长期从事汽车线束的检测工作,根据工作实践和经验分享一种可实现远程控制检测台程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火花塞电极形状对击穿电压,点火性能和火花烧蚀有影响。缩减电极直径是一种降低击穿电压和改善发火性能的有效措施。铱具有高的熔点和在高温下的优良抗氧化性,是一种能耐火花烧蚀的较好的电极材料。将稀有金属氧化物扩散到铱中,能有效地改善耐火花烧蚀性能。  相似文献   

20.
例一、一辆1992款丰田大霸王进厂报修,车主称发动机加速无力,油耗大。接手后,初步检查发现怠速明显发抖,加速迟缓。断缸试验,各缸差别不明显,无故障码,尾气也没有明显的燃烧不完全现象。拆检火花塞,燃烧状况一般,但是电极有明显被烧蚀的痕迹,间隙过大,将其更换后,仅仅是稍有好转。于是清洗喷油器,更换高压线、燃油滤清器、空气滤清器。再启动着车,感觉怠速稳定了许多,加速也明显好转,车主将车开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