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欢 《时代汽车》2013,(5):19-23
“热衷”于纯电动车的合资企业,除了在去年4月北京车展上发展合资自主品牌“首望”的北京现代之外,今年在上海车展亮相自主品牌的众多合资企业也纷纷把首款车“瞄准”电动车:一汽大众的“开利”、上海大众的“天越”、华晨宝马的“之诺”、一汽丰田的“朗世”等,尚未发布的广汽丰田合资自主品牌首款车型也将是一款电动车。而已经有产品量产上市的东风本田启辰品牌也即将推出E30纯电动车。  相似文献   

2.
自主的魅力     
张乃超 《车时代》2014,(6):90-95
2014年5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经之路。 2014年3月,北京发布了第一批第2期《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其中,上汽荣威E50、江淮和悦iEV、北京汽车C70GB、比亚迪腾势以及华晨宝马之诺入选第2期名单。除了华晨宝马之诺剩下的车型都是自主品牌车型。在入选的自主品牌车型中,上汽荣威E50为单独开发的电动车平台并未采用成熟的小型车平台进行移植。  相似文献   

3.
达扬  宫绘雯 《车时代》2014,(11):34-39
之诺,作为BMW旗下主打新能源车型产品的全新品牌,早已在都市的流行时尚圈中形成了独特的话题之诺的首款纯电动车型1E用特立独行的租赁模式让更多人见识到、触摸到、享受到未来入门级豪华电动车的先驱。  相似文献   

4.
正自从上世纪70年代宝马3系第一代问世以来,宝马3系就一直被人们看作是最能体现宝马品牌运动精神的车型,同时也被人们称为"操控之王",直到现在宝马3系也延续着这个传统。对于BMW品牌,尤其是它旗下最能够代表纯粹驾驶乐趣的3系而言,加长版3系Ll从性格和定位上与BMW品牌的渴求无异于渐行渐远。随着国人对于BMW品牌的理解深入,以及消费者对于"纯粹驾驶之美"的渴求,华晨宝马适时的推出了3系328I标准轴距xDrive M运动版,也就是我们今天试驾的主角。它犹如王者归来般的气势,将  相似文献   

5.
雷丽 《时代汽车》2011,(6):68-73
三十年前,中国为了发展汽车工业,开始引入外资,以市场换技术,出现了世界汽车业中角色最特殊的合资企业。三十年后,经历了数十年合资历程,存活、发展、壮大的合资车企已经开始尝试走一种建立合资自主品牌的新发展路线。也就是"合资自主品牌"。简单点儿讲,合资自主品牌就是在国内的合资企业二次合资共同打造属于合资企业的全  相似文献   

6.
阮锦程 《汽车杂志》2012,(7):140-143
上汽在收入罗孚和MG,与双龙博弈之时,并没有忘记向旗下两大合资品牌学习;它是自主品牌中的正规军,而荣威950被认为是它手中的王牌。  相似文献   

7.
《汽车与安全》2013,(6):64-65
2013上海车展不仅是国际汽车巨头的表演舞台,国内六大汽车集团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也以集团阵容全线参展,无论是参展规模还是新产品方面,自主品牌车企都有很大的飞跃,不过新能源车还是展会的亮点。合资自主品牌车型不约而同地走向新能源发展道路,但他们均发力"纯电动车",而不是混合动力汽车。华晨宝马、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均以电动汽车  相似文献   

8.
王占强 《世界汽车》2013,(1):102-109
北京汽车集团是中国汽车工业历史悠久、实力强劲的汽车集团之一,但北汽集团却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乘用车品牌。直至2010年,北汽集团成立了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车"品牌,才正式进入了国内乘用车市场。E系列是北汽推出的第一款量产车型,它的外形设计以北汽集团的合资伙伴——奔驰旗下的B级车为基础,但动力、底盘都和奔驰B级没太大关系,而是采用了北汽2009年收购的萨博的一些平台技术。  相似文献   

9.
低价出口并不是自主品牌有意为之,与强大的合资品牌相比,选择中低端的市场突破是自主品牌必经之路。然而,随着自主品牌综合实力的提高,高中低全系列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只是时间问题……皮卡行业的代表中兴汽车,已经实现了旗下高、中、低三个系列的出口。  相似文献   

10.
<正>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车市增速总体趋缓,而自主品牌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对相对稳定、趋于饱和的中国汽车消费市场,中国自主品牌在经过几年高速增长后,已经进入了正面与合资及外资品牌短兵相接的时期。一汽奔腾发展之路,可做自主品牌发展的典范参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汽奔腾旗下的兄弟车型奔腾B70和B50凭借着"进取不止"的发展理  相似文献   

11.
我国乘用车市场向来有合资品牌、外资品牌和自主品牌之分。随着广汽本田的“理念S1”、上汽通用五菱的“宝骏630”以及东风日产旗下的“启辰”三款具有代表性的汽车高调亮相2011上海国际车展,并在之后逐步投入量产进入市场,引发人们对合资自主品牌汽车这个新生事物的极大关注与广泛讨论。本文主要从市场环境、企业自身和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了汽车合资企业推出自主品牌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探讨该现象对我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所带来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合资自主再次成为大家争相讨论的焦点,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的纷纷表态肯定合资自主使得本土自主品牌备受压力。结合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的持续下降,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对此也"十分困扰"。长城汽车更是直言表示"狼已经来了"。支持合资自主、用合资自主换技术是对是错暂且不论,自主品牌遭遇了市场危机却是不争的事实。今年以来,自主品牌乘用车已经连续5个月出现市场占有率下滑,特别是7月,其市场份额已经创造了2008年9月之后的新低。  相似文献   

13.
6月10-16日,一年一度的中西部最具规模、影响力车展--2015重庆车展将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本届盛会,自主、合资品牌两大阵营颇为惹眼:不少品牌展位竞相扩容,频推首发车抢占市场份额,其中长安汽车面积增至2000m2,且品牌旗下新车竞相登陆。据统计本届展会,合资、自主品牌面积过1000m2的展台达接近20个,为历届展会之最。  相似文献   

14.
<正>长安铃木旗下素有"世界级小车领袖"之誉的新奥拓再次击穿国内合资品牌小车的价格底线,消费者只要以3.69万的超低价格即可入手。带着"35年辉煌历史、全球销量突破1200万辆、中国A00级汽车市场中惟一的合资品牌"等耀眼光环,新奥拓在国内市场开启了国民家庭用车的  相似文献   

15.
《驾驶园》2014,(4)
<正>随着中国高级车坛竞争日益激烈,一向都是合资品牌国产化中大型长轴高级房车销售冠军的一汽奥迪AUDI A6L,日前也宣布推出全新升级2014年版,而全车系价格带也扩张至38.3~74.26万人民币,显然是针对包括华晨宝马五系Li与北京奔驰E级L等对手而来。  相似文献   

16.
《驾驶园》2014,(10):40-40
<正>有消息印证:东风日产启辰首款SUV车型将在11月21日开幕的广州车展上发布。根据获取的车型谍照,启辰的首款SUV车型将在已经停产的老款奇骏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作为东风日产合资自主品牌,启辰旗下车型与东风日产旗下车型均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如R50和D50均基于老款骐达打造,而新上市的R30则与玛驰同平台打造。启辰尽管成为合资自主品牌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企业,但在国内持续火热的SUV市场中,却没有看到启辰的"身影",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启辰首款SUV将在11月投放市场。  相似文献   

17.
<正>在车市受城市拥堵和限购政策拖累的今天,只有像华晨宝马5系Li这种合资豪华车能独善其身为什么我说这类车是当下市面上卖得最好的车呢?显然,从销量上来说华晨宝马5系和它的对手奥迪A6L和奔驰E,是绝对斗不过"小面"这类国民万能车的,但在经济放缓、城市限购此起彼伏,几乎全中国所有城市都出现拥堵的今天,只有这个级别的车型的销量最不受影响。为什么呢?如果你仔细思考一下这个级别车辆买家的构成就不难得出答案。买5系Li  相似文献   

18.
朱峥 《汽车与运动》2013,(10):62-65
这是一个自主品牌集体发力的时代,无论车型是大是小,品质曲线实实在在的上扬才是重中之重,当然华晨中华也在其列这是一场博弈,一场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之间的局戏。往往自主品牌会自降身价,在价格战中先拔头筹,而合资品牌则不肯放低姿态,把价格战彻底抛到脑后,把品质和品牌摆在老百姓面前。看着摆在桌面上的这场棋局,华晨中华其实早已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但他们依旧认为,务实的选择更会成为"品"字的劲敌,所以请继续看吧。中华H220是华晨汽车"上下延伸"产品战略中,以全新研发的紧凑级乘用车平台为基础,而推出的AO级轿车,也是之前推出的H230三厢轿车的两厢版本。所以它更丰富了华晨中华的产品线,使全面覆盖的产品系列一同冲击家用轿车市场。实质上,其用意是旨让消费者拥有更多、更宽泛的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19.
合资品牌车型在换代后,老款车型经过包装,纷纷归入合作的自主品牌旗下,是新瓶装旧酒,还是再出发?  相似文献   

20.
汽车界一股新兴势力正在蓬勃崛起,这就是合资自主。国家政策的出台是合资汽车生产企业发展合资自主品牌的催化剂,同时也是国家对发展自主品牌的扶持方式之一。相比海外汽车生产企业,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晚,很多技术还不成熟,基于合资公司的优势,通过购买外资企业的技术或合作开发有助于自主品牌产品的技术积淀。文中概述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初期合资自主汽车的发展情况,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