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明确国内外生态驾驶的研究进展,对生态驾驶影响因素、生态驾驶控制策略、生态驾驶实施效果及生态驾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介绍驾驶人个性特征、外界刺激信息、道路状况及交通条件、车辆自身特征、行驶参数等生态驾驶的影响因素,归纳生态驾驶的优化控制策略,分析了实施生态驾驶的效果,总结静态、动态的生态驾驶培训方法,生态驾驶辅助设备,生态型智能交通等方面的生态驾驶应用。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表明:生态驾驶无需改变车辆结构便可以减少30%左右的燃油消耗,降低20%~30%的污染物排放;有必要深入研究理论型生态驾驶策略,以定量的、形象化的方式研究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生态驾驶辅助系统;需加强生态驾驶的推广,将其纳入驾考培训体系之中,从而全面促进中国驾驶人的节能减排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保障、评估为框架构建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院明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以校园文化和课堂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增强学生生态意识,以实践巩固生态文明教育,各个要素相辅相成,过程有保障有控制,力求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行为。  相似文献   

3.
作为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研究焦点,生态驾驶旨在提高驾驶安全的基础上,通过改善驾驶行为,有效缓解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等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等的高度重视。同时,随着智能网联车辆技术的迅速发展,网联环境为生态驾驶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为了分析智能网联车辆生态驾驶的研究进展,通过与传统生态驾驶进行对比,从车辆自身特性、驾驶人个性、道路交通状况与社会条件4个方面分析了智能网联环境下的生态驾驶的影响因素;从生态驾驶控制策略和生态驾驶应用现状2个方面对现有智能网联生态驾驶研究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从影响因素、控制策略和决策优化3个方面讨论了生态驾驶的意义、应用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致力于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指导与借鉴。分析结果表明:智能网联环境下的生态驾驶和传统生态驾驶的影响因素较为相似,不过网联传感器和通信条件对智能网联环境生态驾驶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相较于传统生态驾驶,智能网联环境下生态驾驶的控制策略与决策优化多考虑复杂驾驶工况、多车级别的全局生态驾驶;且由于各种新型技术的快速发展,结合先进的技术、适应行业发展需要也将成为未来智能网联生态驾驶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通过算例探讨了生态袋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作用和水位波动区下满足局部稳定的生态袋最小尺寸,给出了生态袋安全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生态袋能提高边坡的稳定,避免表层的浅层滑动,边坡稳定安全系数随着生态袋防护范围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生态袋的尺寸基本随河道流速的增长呈幂指数增长,对河道流速较为敏感;生态袋护岸抗滑移分析、抗倾覆分析和抗剪切分析计算公式简单直观,但技术参数和安全系数的取值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经济导报》2009,(38):60-60
作为中山未来城市副中心,伟人故里南朗镇始终坚持将保护优质生态资源,擅用优质资源发展优质经济。为此,南朗规划构建“南北经济,东西生态,中间人居”的健康生态新城,创新发展道路和模式,实施“生态立镇、经济强镇、文化兴镇”战略,向生态求持续发展,向文化求转型升级,连续3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全市前列,经济总量跃上新的台阶,形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学与循环经济的思路,介绍了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的概念和基本原则,提出了汽车制造商开展生态设计的基本思路,设定了一套汽车产品环境性能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角度凸显了材料禁用与限用在汽车产品生态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为开展汽车产品生态设计和环境性能评价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2007年~2009年,”BMW中国文化之旅”历时三年,行程8300多公里.共探访超过100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捐助非物质文化遗产28项,累计捐资超过300万元,并完成了对中国四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探访和捐助。  相似文献   

8.
《天津汽车》2010,(3):7-7
据报道,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分析化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利用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物质开发出一种新型生态电池。这一研究成果为开发生态新能源提供了思路。绿色植物的叶绿素在光的照射下会把CO2和水合成有机物质和氧气,这种新型生态电池就是利用光合作用的产物开发出来的。研究人员通过仙人掌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发现,一旦仙人掌发生光合作用,生态电池就会产生电流。  相似文献   

9.
重庆梁平至长寿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强  杜小平  杜国平 《公路》2004,(9):177-181
通过对川渝地区高等级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工程的大量调查研究,总结归纳了川渝地区高等级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的主要形式,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重庆梁平至长寿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以边坡稳定为前提、草灌结合、因地制宜等设计原则和采用的设计坡比及生态防护技术。  相似文献   

10.
《时代汽车》2008,(12):66-66
10月30日,首届“GREEN DEEP年度中国民间生态荣誉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斯巴鲁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凭借在支持环境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获得此项荣誉。这次评选活动由《DEEP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社发起,联合100多个关注生态环保的NGO组织,以及超过100万读者和网民,评选出2008年度对中国生态环保做出重大贡献的民间机构和企业,颁发“GREEN DEEP中国民间生态保护荣  相似文献   

11.
课题以“中国环境标志(生态住宅)”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主导思想,运用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全面搜集较为齐全的相关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航片展开分片实地调查。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对比研究,对泉州中心城市人居环境的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全面分析,建立适合本研究区域生态住宅评价体系和数学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并针对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创建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式的泉州中心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公路绿地系统的生态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生态位、生物多样性,群落学和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公路绿地系统的生态位结构及功能植物,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应用方法,群落的合理结构与效益,景景格局中绿色通道的层次,密度,宽度和生态意义进行了阐述和论证,结合江苏公路绿化发展现状,就江苏公路绿地系统树种结构调整和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3.
“生态纤维”无土绿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边坡防护技术,在随岳中高速公路的红砂岩边坡中得到了试验性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防护效果。从“生态纤维”无土绿化技术的产生基础,对红砂岩边坡的防护原理、施工步骤、技术要点与技术特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经济导报》2009,(41):I0035-I0036
2005年开始,生态移民项目逐步实施,移民点逐渐建成,众多牧民走进城里,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从此将18个生态保护核心区的藏族牧民整体性搬迁出来,  相似文献   

15.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3,(9):307-308
<正>河流湖泊是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重要载体,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林草局联合印发了《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河湖生态流量水量管理等工作作出部署,明确了主要目标、任务和措施。深入贯彻落实好《规划》,要准确把握新征程流域综合治理新使命、新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加快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增强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相似文献   

16.
浅谈高速公路绿化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沈大高速公路绿地生态及地形特点分析,提出高速公路绿地规划与生态保护及植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与市场生态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叶以后,生态学已发展成一门兼具自然与人文双重意蕴的综合性学科。目前,生态学方法论已深入到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许多科学领域。生态学与经济学的结合产生了生态经济学,生态学与市场学的结合形成了市场生态学研究方向。这种多学科的互相渗透和结合,具有明显的实践性,是以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市场、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生态哲学方法论。循环经济就是生态哲学方法论在经济领域中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针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分别讨论了公路在选线、施工和运营期对生态的影响,以及通过生态工程达到生态恢复和优化的设想,并首次阐述了“路界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内容。  相似文献   

19.
该文阐述了生态护坡的理念,并结合工程实例计算分析了航道护坡的护砌要求,提出了航道中生态护坡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20.
金玉茹 《国外汽车》1993,(6):1-4,34
世界各工业大国现已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许多大汽车公司正致力于开发研制生态汽车。生态汽车的首要研制对象是能源。生态汽车包括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氢气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几种。各类生态汽车使用不同的能源。而混合动力汽车则采用两种以上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