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汽车杂志》2005,(3):154-155
宽敞的车内空间自然带来舒适的驾乘享受,这可以说是大家对轿车的一个基本要求。对于高级轿车而言,由于有着宽大的车身,这并不是什么难以达到的要求,而对车身灵巧的家庭轿车而言,却需要创新的技术。因为在轿车设计中,车身与车内空间是一种正比关系,车身越大车内空间相对就大。如何在有限的车身之上创造出宽敞的车内空间,就成为各大车厂努力的方向。拥有雄厚研发实力的全球汽车制造商NlSSAN,开发出同时拥有小巧车身与宽敞室内空间的全新家庭轿车。  相似文献   

2.
一忌车内设备随意加 汽车作为一种主要的交通代步工具,追求其乘用的舒适和豪华性无可厚非,但一些车主自己动手在车内加装各种设备的方式不可取。这种改装,如果处理不妥当,不仅对汽车性能及操纵的方便、可靠性带来不利影响,严重时危及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3.
汽车无线电自1929年十肖然问世以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最初的汽车无线电是一种电池驱动的便携式无线电,必须带入车内使用。Paul Galvin发明的早期汽车无线电需要单独购买,汽车制造商并不随汽车提供无线电设备,  相似文献   

4.
汽车示波器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汽车示波器是以微机为核心的汽车性能综合分析设备,它除了具有解码器和扫描器的功能外,还能通过测试接口和测试程序软件实现对汽车微机控制系统在线测试数据的自动分析,并以波形显示出来。示波器显示的波形是对所测信号的实时显示。因为其取样的频率高,所以信号的每一重要细节都能被显示出来。示波器具有双线或多线功能,即可同时在屏幕上看到两个或多个单独的信号。  相似文献   

5.
带有安全气囊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安全气囊被引爆时,具有自动打开中央门锁的功能,以让车内人员逃离和得到车外人员的救助。本文以上海大众帕萨特轿车和上海大众波罗轿车为例,探讨遇到电控门锁意外锁住、车钥匙丢失或锁在车内等意外情况时,利用汽车解码器启动安全气囊的运行功能,在不损坏汽车的情况下顺利打开电控门锁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汽车杂志》2004,(12):176-176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轿车迅速进入家庭,对有车族而言,轿车堪称生活与工作的第二空间。但据北京市有关部门对100辆轿车车内空气检测时发现,82%以上车辆存在车内空气污染问题。据权威部门介绍,车内自身的污染源一是来自汽车零部件和车内装饰材料中所释放的有害物质,如苯、甲苯、甲醛类;二是车内积累的污染物,如尘埃和微生物。  相似文献   

7.
基于传感器、车辆测试、网络通信、嵌入式系统等技术,设计开发了一种利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实现的汽车客室环境和乘客生命特征监测系统。当客室环境不利于人体健康时智能联网语音提示车内乘客,同时短信通知车主,车主可通过远程客户端查看车内乘客信息、汽车客室环境、汽车运行状态等信息,允许远程控制车内空调等设备以调节车内环境,确保车内不具备自理能力乘客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8.
1950年原西德轿车产量为21.6万辆,1970年上升为352.8万辆,其中实现了汽车和轿车的普及。1995年德国轿车保有量已达4050万辆,是世界上轿车最普乃的国家之一。预计到2020年该国轿车保有量将达5000万辆,韩国汽车工业起步略晚于中国,进入80年代,产量开始迅速增长。1986年轿车开始进入家庭,1994年基本实现了轿车的普及。1995年该国汽车工业跃居世界第5位。1987年保有量可望突  相似文献   

9.
《汽车实用技术》2012,(9):25-25
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陆集团称,其已研发出新款汽车收音机。 大陆集团具有全球领先的无线电软件技术,能够生产出大陆全球软件无线电设备所需要的高智能数字化软件,用来替换传统收音机硬件。装备新设备,汽车制造商能够为顾客提供低廉的现代化无线电娱乐服务。  相似文献   

10.
汽车电子新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的电子化、智能化、网络化是现代汽车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功能和性能要求的日益提高,汽车正在逐渐由机械系统向电子系统转换,目前全球汽车电子产业面临着高速增长的机遇。在国外,电子系统已占到一辆普通轿车总成本的30%,在高级轿车上比例更高,在国内,中高级轿车电子装置的配置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外汽车工业发达国家水平。但我国汽车电子业总体上还与国外有很大差距,需要加大研究投入的力度。汽车电子技术经过两个阶段的发展,现正处在第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真理 《轿车情报》2005,(4):109-115
真不知道如果没有电,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没有电气设备,没有小家电,更糟糕的是汽车里一半的设备都不能工作了,因为在汽车里电气系统几乎可以实现了所有的功能,从启动发动机,转向,制动,加速,换档到车内空间,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它。举例来说,  相似文献   

12.
个性大碰撞     
戴维 《车时代》2014,(5):88-97
在很多年之前,中国人购买私家车,得有至少90%的人会选择三厢轿车,甚至对于很多人来说,仿佛只有三厢轿车才是真正的汽车。而随着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的越发成熟,汽车文化也在逐步发展完善,这种偏见已经基本被消除掉了,而且在很多人眼中,车子已经不单单只是一个代步工具了I特别是对于一些年轻的消费者来说,他们需要一个很有个性的车型来凸显自己与众不同的品味,就好像我们这次所找来的两个小家伙——梅赛德斯-奔驰A200和沃尔沃V40。个性的它们,为那些选择它们的极具个性的人们,带来了更加个性的生活享受。  相似文献   

13.
第十三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科技·艺术·新境界”为主题,展览规模超过17万平方米。共有来自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约1500家企业参展。本届车展展出了包括各类轿车、商务车、房车、特种车、汽车设计、各类汽车零部件、汽车音响、轮胎、汽车检测维修设备、汽车用品等国际汽车工业最新成就,全面展现当代汽车工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快速发展,使汽车成为了移动智能空间和场景服务的体验终端。车载主机作为智能座舱人机交互的主控制器,集成了越来越多的车载功能。日趋复杂的功能和界面形成了对驾驶员注意力的争夺,而车载语音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帮助驾驶员降低对车内设备的操作依赖,增加车辆驾驶安全性。CAN总线技术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车载通信技术,为汽车语音功能的设计提供信号传输技术。  相似文献   

15.
Wynn's,一个有着70年发展历史的国际知名品牌,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汽车专业养护市场的汽车专业化学品、维修设备与全套汽车维护计划(CAMP)的制造商和营销创新的供应商,企业拥有全球众多汽车原生产厂商(OEM)的认证,在中国汽车专业养护市场已有超过18年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道路交通运输中汽车车内次声声压级(ISPL)的大小,找出车内的主要次声源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车内次声对司乘人员的影响和车内次声的控制提供参考,对几种不同类型汽车的车内次声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次声是车内噪声的主要成分;当汽车高速行驶时,车内有较高的次声级,开窗时轿车内部的最高次声级达到120.5dB(ISPL),车内次声主要是由道路不平度随机激励引起车身板件的次声频振动及车外空气的紊流扰动所产生的空气动力学次声形成的;随着车速的增加,车内的次声级也随着增大;当车窗打开行驶时,在车速为20-120km/h的范围内,轿车和大客车的车内次声增加2-10dB(ISPL),对于空气动力性和车身悬置减振性能差的部分面包车和平头客货两用车,车内次声反而减小。在窗口处采用加装导流板的方法,可以使轿车开窗高速行驶时的车内次声降低约7dB(ISPL).  相似文献   

17.
新的世纪即将来临,面对即将加入WTO和轿车进入家庭的新形势,中国汽车维修和检测设备制造业将面临着很多发展机遇,同时也将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客观认识过去,正视现实并正确规划未来。  相似文献   

18.
悬架系统对轿车车内噪声的影响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轿车车内噪声直接影响其乘坐的舒适性,已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利用新车设计阶段所能获得的汽车车身及悬架系统基本参数,运用MATLAB&ANSYS软件对车内噪声进行预测,并就桑塔纳2000型轿车进行了建模预测及试验验证,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已经非常普及。在全球汽车市场,有70%的汽车是通过贷款方式销售的。美国和西欧的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贷款买车的比例已高达60%-85%,而我国这一比例还不到15%、随着轿车大量进入家庭,我国车市呈现出一片繁荣。2003年轿车产量超过200万辆;2004年轿车产销量仍将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可以说,汽车消费信贷的实施对汽车市场的发展的确起着推波  相似文献   

20.
《汽车维修》2004,(12):34-35
福特Freestyle是一款创新的、特别研制的混合型(Crossover)汽车,拥有合理的布局、合适的传动系和适宜的价位。通过以顾客为中心的Freestyle的问世,福特率先向世人阐述了混合型汽车的使命:提供运动型多用途车的性能与自信,微型厢式车的多用途车内空间,以及高档轿车的舒适性与操纵性。由于兼具运动型多用途车、微型厢式货车和轿车的优点,Freestyle拥有很大的灵活性,是生活方式积极的家庭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