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实地调查车身反光标识使用前后交通事故数据,运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车身反光标识的交通安全效果,指出粘贴车身反光标识可增强车辆的可识别性、提高行车安全,对交通事故主动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车身反光标识对交通安全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的不断增加,车辆行驶速度不断提高,在夜间等低能见度条件下发生的车辆追尾或侧碰事故时有发生。据对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不完全统计,39.0%的追尾相撞交通事故和28.8%的侧面相撞交通事故发生在夜间。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欧洲、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反光标识的研发和在实际中的应用。到了九十年代,反光技术的不断发展、高亮度反光膜的发明,利用高亮度的反射材料勾勒车身轮廓、来提高大型运输车辆在夜间的可视认性,成为预防车辆追尾等事故的首要选择。我国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有关车身反光标识新的国家标准。按计划新标准有望2007年正式出台。  相似文献   

3.
粘贴车身反光标识能增强车辆的可识别性,提高行车安全,对交通事故主动预防工作有重要意义。在实地调查车身反光标识使用前后交通事故情况的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其交通安全效果,希望研究结果能对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并解读了ECE R104 2015版标准中为提高工程车辆车身视认性而制定的F类反光标识图案及应用规范。F类反光标识有效提高了工程车辆在夜间的视认性,对于提高车辆安全及交通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近期有企业向记者反映,自2011年工信部第632号文发布以后,货车及挂车车身上需要粘贴的反光标识由于型式较多,给生产企业和用户造成了一定的困扰。632号文中明确规定,总质量大于12吨的货车、车长大于8米的挂车应设置符合国家标准的车辆尾部标志板,厢式货车和厢式挂车应装备符合规定的反射器型车身反光标识。而其他情况下则按照标准粘贴反光膜型反光材料。同为反光标识,反光膜、车辆尾部标志板和反射器型反光标识究竟有何不同?他们各自起到怎样的作用?为何需要分车型粘贴不同型式的反光标识?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相似文献   

6.
<正>近来,伴随国家修订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标准的出台,一个在汽车制造厂商和交通安全管理机关之间长期存在"争议"的话题——车身反光标识的安全价值和标准参照,再次引起关注。甚至在行业内,出现了"车身反光标识无用"、"应该参照欧洲标准取消车身反光标识"这种误读国际标准、违背安全研究结论的声音。本文为大家提供一些基本的技术资讯,从车身反光标识的安全价值,车身反光标识的国际标准,以及车身反光标识的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辅助目视检查车身反光标识逆反射性能的智能设备,其采用先进的光学设计有效解决了白天太阳光对逆反射光线的干扰问题,高效判定整个车辆尾部反光标识的视认性能,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图像进行分析并给出判定结果,开启反光标识智能检测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郑光 《汽车运用》2010,(9):18-18
<正>辩证法告诉我们,车辆事故不可预见,但是可以预防。当我们在分析车辆事故原因,查找教训时,不难发现,事故是多个因素积累、多个环节失控造成的。当这些有可能诱发车辆事故的环节积累在一起而又没有被重视时,就有可能酿成事故。车辆的使用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影响和制约车辆安全管理的环节很多,只有找准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才能有效控制车辆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为了把握行人致命事故的特征和致因机理,促进减少该类事故的发生,基于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中的181例真实行人致命事故案例,从事故地点、时间与天气、驾驶员、行人、车辆、碰撞状态以及事故后果等方面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鱼刺图法从行人、驾驶员、车辆、道路和环境等5个方面对行人致命事故的致因机理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行人致命交通事故的7个特征:①行人违章横穿道路突出(60.0%);②老年行人涉事率高(60岁以上占37.0%);③19:00-21:00是事故多发时段(29.2%);④面包车事故是中国道路特色(16.0%);⑤路侧作业行人危险度高(6.6%);⑥行人死亡大多为颅脑损伤(87.8%);⑦车辆前挡风玻璃大多会有网状裂纹等.结果表明,行人违章横穿道路是行人致命事故最主要的原因,加强行人和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是预防和减少行人致命事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介绍了车身反光标识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及标准规范的发展过程,从车身反光标识在市场流通的3个主要环节现状分析着手,提出加强车身反光标识的监管建议,从而切实提高车身反光标识对安全行车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