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发光式交通标志的亮度和对比度是影响自发光式交通标志视认性的重要因素。本文总结了国内外一些实验研究结论,结合交通标志设计中人体视觉行为的特征,对自发光式标志的亮度、对比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发光式交通标志最佳亮度范围与对比度值,对自发光式交通标志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常余辉自发光材料的特性和山区性限制性航道的实际情况,研究了常余辉自发光材料在内河桥涵标志上的适用性,并经室内试验研究和现场试验测试,研制了常余辉自发光材料的桥涵标志。经验证,该标志能满足夜间引导船舶通行的要求,且具有节能、环保、免保养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一种新型掺Er离子化合物的上转换发光材料,测量了此材料在短波段上的转换发光光谱和激光光谱,初步研究了它们在短波段的上转换发光过程,短波段的上转换发光分别为三光子或四光子过程,还比较了掺杂敏 化剂和不掺敏化剂两情况下的上转换发光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蓝色薄膜电致发光器件(TFEL)的发光亮度,自行配制了氟化铥(TmF3),并制备了以ZnS:TmF3为发光层的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了TmF3的掺杂浓度对ZnS:TmF3发光器件发光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掺杂浓度为1.2%mol时,发光亮度最强。  相似文献   

5.
明确目前常用自发光材料特点,优选出稀土型自发光材料。根据自发光交通标志的不同应用场景,对不同类型自发光交通标志进行针对性设计。采用光迹追踪软件TracePro建立了农村公路自发光交通标志道路照明模型,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纵向间距、设置高度以及标志尺寸等自发光交通标志关键布设参数对夜间引导效果的影响规律,为关键布设参数的选取提供理论依据。借助模拟驾驶软件UC-win/Road对拟定的自发光交通标志布设方案进行夜间可视化模拟与检验,进而验证布设方案的可行性,并提出优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型自发光材料亮度高,发光时间长,是目前性能较为优异的自发光材料。随着自发光交通标志纵向间距的增大,盲区范围变大。随着自发光交通标志设置高度的增大,照明范围变大。随着自发光交通标志尺寸的不断增大,最大照度的值不断增加,但增加的速度在逐渐减缓。UC-win/Road软件能够有效地模拟自发光交通标志的夜间引导效果,实现自发光交通标志的夜间引导效果的可视化检验。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在不同反应气氛下合成的光激励发光材料BaFCl:Eu中稀土离子发光中心及发光性质,利用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方法。研究了在不同条件下制备的样品BaFCl:Eu中稀土离子Eu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隧道蓄能自发光应急逃生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冰  李寿伟 《交通标准化》2014,(15):189-193
隧道内的安全逃生问题已日益受到关注,隧道蓄光能自发光逃生系统是提升隧道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途径.对隧道自发光材料性能的试验方法、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隧道蓄能自发光应急逃生系统的组成、标识物规格尺寸、布置间距和安装要求等内容展开研究,设计了隧道蓄能自发光应急逃生系统并进行了现场测试与验证.结果表明,设计的隧道蓄能自发光应急逃生系统满足亮度与自洁净要求,起到了指示、引导、告知的作用,为隧道内司乘人员紧急疏散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8.
为确保驾驶员能快速准确的辨识标志信息,标志应具有良好的视认性和易读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工程人员致力于将LED发光技术运用于交通标志等交通安全设施。目前对于LED主动发光标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标志的亮度、对比度的理论设计,而缺少主动发光标志与逆反射标志相互之间的视认性能对比,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基于实际行驶路段的实验数据的分析。本次研究为了精确对比评价LED主动发光标志与逆反射标志的使用效果,在实际行驶路段设立了限速,禁鸣,禁停,红外感应注意行人等四种类型交通标志设施,对比分析这四类LED主动发光交通标志与逆反射交通标志在实际路段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在夜间所有半透式发光标志比传统逆反射标志的视认效果均有显著的提升,合理使用LED主动发光标志可以有效提高道路交通标志的可视距离从而提高道路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9.
钨酸钙作为一类优越的无机发光材料,以其稳定的化学、物理性质,吸引了广泛的注意.而共掺碱金属离子对绿色CaWO4:Tb3+荧光粉的发光及余辉性能的影响尚未报道,因此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在空气氛围下制备了Li+,Na+,K+掺杂的CaWO4:Tb3+系列绿色荧光粉,并通过XRD、激发光谱、发射光谱、余辉衰减、热释光谱等对其发光性能和余辉性能做了相关测试和研究.通过研究比较,当共掺杂不同碱金属离子作电荷补偿时CaWO4:Tb3+的发光及余辉性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蓄能发光涂料的作用和意义,探讨了发光材料掺量对蓄能发光涂料制备工艺以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提出使用特征脸和二叉树支持向量机(BT-SVM)分类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人脸识别。首先从训练图像中求得特征脸空间,然后将训练集和测试集图像投影到特征脸空间得到投影系数,使用训练样本投影系数训练BT—SVM分类器,再使用BT—SVM分类器对测试图像进行识别。在ORL人脸库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BT-SVM分类算法获得比SVM分类算法更高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桥梁的低频噪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结构的声辐射条件,导出具有耦合关系的有限元列式,然后分析计算了高速列车通过桥梁时各构件的振动响应,由此求得振动所诱发的低频噪声,进而示得声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声压频谱图,并分析产生噪声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预防与控制噪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轨道动态几何形位直接对行车安全、轮轨作用力、车辆振动产生影响.轨道动态几何形位的变化与众多因素相关.轨道刚度变化同时影响着轮轨动荷载和轨道动态几何形位的变化.将沪宁线轨检车实测动态不平顺输入动力仿真软件,分别计算不同垂向和横向刚度时的轮轨动轮载和钢轨的垂向、横向动位移,并改变车辆速度和输入不平顺的大小,分析轨道不平顺、轮轨动荷载和钢轨动位移之间的关系.利用正态分布的原则统计不同状态下动轮载和动位移的最大值,分析对比钢轨动态变形和轮轨动荷载随刚度和速度的变化趋势,提出了合理的轨道刚度取值范围,并分析了初始不平顺大小对轨道动态位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The kinematics and kinetics of the tilting mechanism of railway passenger cars are studied. The parameters of the mechanism are given. The motions of the actuator,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carbody and the center of coupler are calculated. Finally, the maximum driving force, output power and velocity of the actuator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相似文献   

15.
以分析影响公路平面交叉口间距的关键因素为切入点,用理论分析和试验观测的方法来分析交叉口功能区和平稳运行区长度,并采用交通仿真手段分析延误、交通量、信号周期、绿信比和饱和度对交叉口间距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公路无信号交叉口和信号交叉口合理的最小间距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入侵检测系统的由来、概念和通用检测模型,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的概念和其体系结构.分析了入侵检测系统的脆弱性和所面临的威胁,在信息安全保障的理论下提出了入侵检测系统的自防御原则和信息源的自防御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7.
永磁操动机构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给出了永磁操动机的基本原理及负载特性,分析了磁场耦合模型及工作过程中的电磁机理的对对合成磁场的电磁吸力,动态铁芯的运动方程及算法原理进行了研究。最后对永磁操动技术的优越性及特点,以及在我国应用前景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以分析影响公路平面交叉口间距的关键因素为切入点,用理论分析和试验观测的方法来分析交叉口功能区和平稳运行区长度,并采用交通仿真手段分析延误、交通量、信号周期、绿信比和饱和度对交叉口间距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公路无信号交叉口和信号交叉口合理的最小间距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综合考虑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优化能力及连接式结构和模糊逻辑类似于人思维方式并易于嵌入专家知识的特点,将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算法共同应用于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驶入控制系统中. 通过优化选择输入输出变量并对其进行模糊化和反模糊化处理,建立相应的模糊推理规则、关系生成方法及推理合成算法,并利用神经自适应训练方法确定隶属函数的形式和参数,最后给出应用示例. 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神经模糊原理进行快速路入口匝道驶入控制能够有效提高匝道连接段的利用效率,减少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20.
自动交换光网络连接管理系统的研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自动交换光网络连接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了连接管理系统的主类,并将主类划分成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的多层结构.设计了端到端连接的创建流程,并通过时序图说明了对象之间的交互过程,以及对象协作图说明了对象之间的协作关系以及数据流向.最后,通过试验网对实现的连接管理系统进行了测试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