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轨道交通的开通运营将对沿线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确定轨道交通各站点的影响范围是定量研究轨道交通对沿线经济影响的基础。本研究从实证的角度,运用可达性相等理论研究重庆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沿线14个站点的影响范围。认为轨道交通站点的影响范围随距城市中心轨道交通站点距离的增加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2.
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可达性对提升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居民出发地角度,运用基于距离衰减的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计算并对比分析从居民出发地分别采取步行、 共享单车和公交这3种接驳方式到达轨道交通站点的接驳可达性。以成都三环外地铁2号线和6号线沿线区域为例,运用ArcGIS工具分析区域居民出发地的可达性空间分布差异和不同接驳方式的可达性差异,并结合人口分布梳理轨道交通出行重点区域,挖掘出行盲区。计算结果表明:越靠近轨道交通站和越靠近城市中心的区域,3种接驳方式的平均可达性越高;总体上,步行接驳可达性最小,空间分布差异最明显;步行、共享单车和公交接驳可达性高的区域分别集中在轨道站 0.8,1.5,3.0 km服务半径范围内;公交沿线接驳可达性高于非沿线接驳可达性;通过对比可达性和人口空间分布,有效识别区域轨道交通出行的重点盲区、次要盲区、一般盲区和隐性盲区。  相似文献   

3.
利用零售力法则计算轨道站点被城市各中心吸引的概率,并利用可达性指标计算各站点在单中心影响情况下的轨道站点影响范围,结合以上两模型确定轨道站点开发利益影响范围计算模型。该模型能够用于城市多中心情况下轨道站点开发利益影响范围及相邻站点间影响范围分界线的计算,并能为轨道沿线土地利用开发、交通接驳设施设计以及轨道交通开发利益还原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轨道交通对沿线房地产的影响范围,在现有的影响范围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广义出行成本表达可达性,并加入相应接驳方式来完善出行全过程,由此建立了修正的模型.通过对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的实证研究,得到影响范围的计算结果,并与沿线房地产的特征价格半对数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印证了修正模型的可靠性.同时得出相关推论:轨道交通沿线的开发利益影响范围随着轨道站点距中心区域的可达性之变化而变化,车站越远离市中心,其影响范围就越大.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轨道交通对沿线房地产价格的作用机理和增值效应影响因素,基于Alonso的住宅区位理论,提出了轨道交通对其沿线房价增值的测算模型。以居民追求生活总费用最低为平衡条件,将住宅费用与交通费用之间进行"互换",并考虑到住宅费用和交通费用支出在时间上的差异性,利用收益还原法,计算由于轨道交通建设后沿线的住宅房产增值量,并以西安地铁二号线为例进行了测算。计算结果表明:地铁沿线的楼盘距离城市中心越远,其房价的增值空间越大,西安地铁二号线对沿线的房价增值影响平均为10%。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土地利用特性、交通系统特性与出行者特性对城市区域可达性的影响,在分析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将区位特征、交通设施供给、出行成本定量化融入对居民出行效用的测算,建立基于出行效用的城市区域可达性模型。使用该模型对南充市中心城区不同时段可达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可达性由中心向外围递减趋势明显;各小区平峰期可达性均高于高峰期可达性;城市核心区与临江区域不同时段可达性差异明显;新城区与外围片区可达性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结果验证了该模型在城市区域可达性研究方面的有效性,可为规划人员统筹协调各区域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为准确把握北京城市职住空间演变特征、理清轨道交通发展对就业可达性的影响,结合国际城市的发展路径,基于北京城市人口经济普查数据和交通调查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空间分析手段和潜力模型,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特征和就业可达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北京城市人口在中心城区聚集和向近郊区扩散发展的双动力态势正在形成,职住分离的程度继续加深,远距离通勤出行比例逐步提高;城市就业增长呈现出规模扩大与空间结构调整的双驱动模式,就业多中心格局已经确立,通勤交通流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就业中心对其相邻街道及居住组团具有明显的吸引力;轨道交通的网络化运行有效提升了城市整体的就业可达性,也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区域的可达性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兰新高铁的开通为西北地区打开了快捷便利的客运通道,推进了西部新型城镇化进程。通过列举和对比几种可达性的测量方法和指标,将高速铁路沿线城市在时间优势下进行可达性影响评价。投入指标为平均旅行时间、加权平均时间,产出指标为日可达性和经济潜力,为了使产出最大化,需计算出兰新高铁对沿线站点城市可达性影响的效率值,故运用数据包络模型(DEA模型),对城市的可达性进行综合评价,比较高铁建设前后的城市可达性的变化,并提出相关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检验交通与活动场所之间关系,建立了房主与移动家庭之间的谈判模型,得到并证明了城市每个小区每期房价的Nash均衡价格。通过模糊效用估计,获得候选小区集,在候选集上采用非协作博弈的混合策略,提出谈判机制混合策略选择居住地一定存在均衡解,通过构造函数,利用Brouwer不动点定理进行证明,并设计了求解谈判机制模型的算法。算例结果表明:道路5-8改善后,通勤目的地5、B的移动家庭选择小区8的家庭数由0变为446,通勤目的地A、B的移动家庭选择小区9的家庭数由460变化为601。可见,交通的改善影响居民居住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居住区设施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品质.考虑不同类居民需求与选择,创新研究一种评估居住区设施可达性新方法.首先,通过解读生活圈建设指导文件及相关文献,筛选上海市具有代表性的社区生活圈建设试点居住组团;其次,根据社区生活圈等级及步行距离识别生活圈范围;再次,基于手机信令数据,提取用户...  相似文献   

11.
城市居住区交通与景观的协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今城市居住区建设的规模化、综合化,居民机动车拥有量的迅速增长以及人们对居住品质要求的日益提高,居住区内部的交通系统与其景观功能的整合设计在现代居住区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分析了城市居住区的交通特征及景观要求,进而研究居住区交通与景观设计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矛盾,从而提出城市居住区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的原则、方法以及内容等。最后,简要介绍了新江湾城大型居住区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城市跨江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居住用地分化产生极大影响。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武汉市跨长江地铁线路——2号线金银潭站、范湖站、积玉桥站3个典型车站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度量,并结合现状予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跨江轨道交通的开通使长江两岸交通互通性得以提升,进而引发高档住宅在城市跨江轨道交通沿线的集聚效应;城市跨江轨道交通的开通使沿线地价上涨、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在商业服务、居住用地格局升级的同时,受市场杠杆的调节作用影响居住用地形成圈层式居住等级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为了剖析城市居民在选择居住地和就业地时的决策机理,利用混合Logit模型建立了城市居住地选择模型和就业地选择模型.针对北京28个住宅小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2 520份问卷,回收1 994份有效问卷,利用调查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出行距离"是影响居民在进行居住地与就业地选址时的首要因素,除此之外,"轨道站点数量"是影响居住地选择的主要因素,"出行成本"则是影响就业地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城市新建地铁项目对居民公共交通出行的影响,改善公交服务水平,提高公共交 通的分担率,针对大连市新建地铁线路展开研究。以大连市地铁1 号线沿线站点作为研究区域, 采用SP (Stated Preference) 调查方法,收集了300 名地铁沿线居民对常规公交以及新建地铁两种 出行方式的选择数据。通过建立二项Logit 模型,分析出行成本、换乘时间等选择方案特性变 量,出行特性变量以及出行者特性变量对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并计算弹性值及模型 精度。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出行成本及换乘时间可有效提高地铁分担率。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 议:对于出行成本,可从出行者年龄及出行次数两方面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对于换乘时间,可 从提高可达性、完善购票系统以及调整发班频率三方面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层模型的城市建成环境对通勤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考虑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和交通小区建成环境属性的跨层次结构,建立多层模型,分别分析了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层面和交通小区建成环境层面对通勤时间及通勤距离的影响,并利用长春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标定模型参数. 结果表明:多层模型比传统的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更好;控制个体社会经济属性特征后,土地利用混合度、交叉口密度及公共交通站点密度对居民通勤出行时间和距离的影响均呈现显著的负效应,而居民居住地到城市中心商务区(CBD)的距离仅对通勤距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通过城市规划优化通勤结构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TOD)通常包括在轨道交通车站周边新建住房。引导城市按照这样的模式发展,其目的部分在于减少气候变化、污染以及机动车导致的拥堵。但是,新建住房可能会更容易吸引那些开车较多的富裕家庭,相比房屋所有权和大小、停车供给、街区和分区建筑环境,轨道交通可达性对汽车拥有和使用的影响可能也较弱。通过调查居住在新泽西州北部10个轨道交通车站2英里半径范围内的家庭,收集有关房龄和类型、路外停车位可达性、工作和非工作的出行方式、人口特征以及选择所住街区原因的数据。对调查数据进行地理编码,并与实地调查的路内停车数据、街区和分区建筑环境指标等数据相融合。分析这些因素如何与调查中所记录的汽车拥有和使用情况相关联。住在轨道交通车站附近新房子内的家庭,在汽车拥有、利用汽车通勤以及购物出行频率上明显低于那些住在远离轨道交通的新房子内的家庭。但是,轨道交通可达性在这一差别中起到的作用很小。房屋类型和所有权、局部和分区密度、公共汽车服务、特别是路外及路内停车供给对差异的产生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选择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大量的实地问卷调查数据,系统地分析上海周边大型居住社区职住分离情况.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大型居住社区居民通勤时间、出行方式选择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发现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门时间早于上海市平均时间、居民对公交的依赖性非常强、助动车使用比例较高,这表明大型居住社区公交配套设施之间的衔接不到位,存在站点距离过长和线路不对称等情况.最后通过多个大型居住社区样本之间的比较,找出影响大型居住社区居民职住分离现象的因素,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相应改善职住分离现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轨道交通站点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提出分层分级布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布局方法。根据用地性质、居住人口和各层自行车方式分担率,将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划分为中央节点、一级网点和二级网点,进而确定各级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规模和公共自行车数量,随后基于免疫优化算法选取合适的二级网点作为公共自行车管理点。最后以南京市一号线南沿线天印大道站为例,给出其辐射范围内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中低收入人群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特征的一类特殊群体,而居住与出行是生活质量的核心要素,开展中低收入人群居住与出行选择行为系统综述,对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改善交通出行环境具有基础作用.本文主要从居住地选择与满意度评估、出行选择行为、居住地与交通出行关联性三个层面,对中低收入群体居住与出行选择行为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特征指标、分析模型、存在不足进行分析评述.总结发现:相关研究对象上缺少针对中低收入特定人群,研究方法将居住和出行划分为两个系统,宏观空间布局模型与微观行为分析模型相互独立,测量指标以可直接观测的外在变量为主,居民内在主观感受变量考虑不足.最后,提出了未来中低收入群体居住与出行选择行为一体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基于社会整合的视角,在大规模城市更新背景下,本文选择上海市郊区顾村和中心城以内大华一村两个动迁安置房社区,利用时间分配调查数据,对不同区位、不同住房取得类型的通勤者生活时间分配进行了对比分析、差异检验和生活活动参与程度等级评价.结果表明,两个区位整体通勤者的生活时间分配特征差异不明显,但是在细分住房取得类型情况下,不同群体,以及不同区位之间的差异显著.特别地,郊区顾村的市政动迁通勤者的通勤时耗最长,但是户外休闲活动参与度仍然为高水平.分析表明,居住区附近的公共设施开发和地铁的可达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户外休闲活动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