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轩  郝志斌  林沛生 《水运工程》2022,(10):120-123
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工程采用自动化轨道式龙门起重机(ARMG),ARMG对地基基础的要求较高。由于原状软土厚度较大,大面积真空预压处理的地基不能满足使用要求,需要对轨道地基进行二次处理。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和ARMG使用要求,通过方案比选,采用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对轨道进行二次地基处理。堆场区轨道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地基梁结构+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过路段轨道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轨道板结构+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钢筋混凝土地基梁+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方案可以满足轨道的使用要求,造价较低、过路段差异沉降较小。  相似文献   

2.
在软土地基上设计桩基轨道梁,桩基的长度和间距直接影响轨道梁的安全和工程造价。如何获得既满足轨道梁沉降控制要求又经济合理的桩基长度,成为该类工程的主要技术问题。考虑轨道梁刚度和桩基刚度共同作用,研究桩基未进入坚硬持力层的桩基式轨道梁受力模式,采用明德林桩基沉降计算方法,分析不均匀沉降对软土桩基式轨道梁受力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不均匀软土地基上轨道梁沉降控制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龙门吊结构强度及大小车运行机构受两侧轨道梁横向差异沉降影响的理论分析,并通过工程探讨如何确定大度高架起重机在非均质地基上两侧轨道梁横向差异沉降允许值。  相似文献   

4.
针对钢筋混凝土轨道梁荷载基本相当而断面尺度差别较大的问题,分别选取典型轮压工况下桩基轨道梁和弹性地基轨道梁两种结构形式,采用二维弹性支撑连续梁模型,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STAAD进行数值分析。钢筋混凝土轨道梁截面高度是轨道梁内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内力随梁高增大而增大;弹性地基轨道梁截面高度以0.4~1.0 m为宜,且应配置抗剪受力钢筋;桩基轨道梁最优断面主要受桩间距影响,在轮压和桩间距一定的情况下存在一个所需钢筋最小的梁高,此梁高可作为设计梁高。  相似文献   

5.
常规的实体斜坡式轨道基础占用堆场面积较大,为节省占地面积,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条件、各专业设施的安装、使用和后期维护,经多方案比选最终选用梁板架空式轨道基础结构方案,将附属设施、堆场内的排水沟与轨道基础合并布置,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堆场空间,而且方便施工和后期使用,综合经济效益明显,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胡晓东  季想 《水运工程》2023,(S2):143-146
针对龙门吊轨道梁在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受力问题,进行轨道梁受力和地基沉降研究,采用弹性地基梁法和数值分析方法,得出偏心荷载作用下轨道梁的受力与地基沉降位移,与轴心受力相比,偏心荷载作用下轨道梁的上部纵筋需配面积增幅为17.08%;下部纵筋需配面积增幅为56.83%;箍筋需配增幅为16.5%。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极限设计轮压为1 197.2 kN/m,是设计轮压250 kN/m的2.55倍。但设计轮压下地基变形已达到39.67 mm,逼近规范要求值,充分体现出变形控制是地基设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廖晨彦  岑学徐  乔梁 《水运工程》2022,(10):149-153
轨道基础对港区自动化堆场的安全高效运营至关重要。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例,比较了桩基轨道基础方案与复合地基轨道基础方案的优缺点。针对PHC桩基轨道梁方案,通过SAP2000有限元建模分析不同桩径、桩距和梁截面组合下的轨道梁基础受力,比选取桩基承载力利用率最大情况下的桩基轨道梁方案。  相似文献   

8.
在浙江省娥升船机轨道梁大修工程中,通过对斜面升船机轨道梁破损原因的分析,采用增设钢轨固定,活动垫板,钢筋网、钢纤维混凝土等技术措施,获得了较好的工程效果。  相似文献   

9.
桩基支撑轨道梁是具有弹性支座的连续梁结构,计算发现并非轨道梁尺寸越大,结构就越安全。设计参数相近时不同项目采用的轨道梁尺寸及桩基布置有较大差异。对此,从桩基竖向抗压刚度、桩距、轨道梁刚度3个方面进行轨道梁内力分析。结果表明当荷载和桩基布置确定时,存在一个最优梁高,使得轨道梁钢筋用量最小。进一步分析可知,当荷载和梁长度一定时,轨道梁的内力分布与桩和梁的相对刚度有关。在设计桩基支撑轨道梁时需试算出最优相对刚度,可使内力分布更合理且节省工程造价。同时,基于工程实例给出不同桩距下的最优相对刚度区间,可为类似项目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抗风安全性能,加装风力自锁防爬器,针对安装风力自锁防爬器的端梁结构进行受力分析,通过力学分析和有限元方法,分析端梁结构在35 m/s突发阵风状态下的力学特性,验证其强度和刚度,为港口轨道式设备的防风抗滑设备选型提供理论方法和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