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坦沙岛北片区位于广州市西部,面积1.35km2,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排涝区域,对于排涝水闸泵站流量的分析需要考虑降雨过程与潮水遭遇的影响。该文根据广州市的排涝标准,在确定排涝计算条件的基础上,对排涝流量进行了分析论证。首先通过6h平均损失率法净雨过程,计算岛内20a一遇洪水过程线,然后根据调蓄条件,初选泵站排涝流量,再对不同起调水位进行试算,结合1h综合损失率法流量分析,最终选择较合理的计算结果。即:大坦沙岛北片区20a一遇排涝流量为10m3/s,起调水位为0.2m。此外,不同的起调水位,对流量调算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鑫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2):113-116,M0013
防洪排涝在城市水系规划中尤为重要,结合福建漳州龙江片区水系规划,利用传统水文与现代水文计算方法相结合对区域进行水文分析计算,为水系规划提供依据。规划表明,区域应新建两个滞洪区,分别为180亩和40亩,滞洪区下游设闸控制下泄流量分别为70 m3/s和25 m3/s,规划后高速桥涵上游水位8.53 m,跟规划地面保持安全距离,龙屿港下游最大流量控制在110 m3/s以内,跟上位规划能够很好地衔接。  相似文献   

3.
江苏武进为江苏省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为系统推进全区海绵城市建设,武进编制了《武进区海绵城市综合规划》及几个示范片区的系统建设方案,针对区域内存在的“四水”尤其是水安全问题重点梳理,并基于Mike urban构建模型,在雨水管网排水能力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管网、河道及地形三者耦合,对30 a一遇设计降雨工况下内涝风险进行了模拟和评估,制定了“围+排+蓄”相结合的防洪排涝策略。同时,以行政中心试点片区为例,结合老城区海绵改造,通过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除险、应急管理等措施,全面实现该区域“3~5a一遇不积水,20 a一遇不内涝 ”的总体目标 。  相似文献   

4.
肋板式主梁温度场的数值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荆州长江公路大桥500m斜拉桥主染温度测点的布置情况,典型天气情况下24h内温度场的变化。根据实测温度结果提出了一种计算轴向应变ε0和曲率х的数值计算方法,以此作为温度参数可计算不均匀温度场对斜拉桥变形和受力的影响量。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斜拉桥的温度效应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为了研究混凝土斜拉桥的温度效应问题,在武汉市江汉四桥施工过程中进行了24h温度效应的观测。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温差公式进行了参数识别,然后对此桥的温度效应运用有限元的方法进行了理论计算,通过与实测资料的比较,说明了非线性温度梯度分布模式的适用性,计算了温度效应所导致的温度应力。同时为了保证施工过程的连续性,对主梁立模标高的主动修正问题,也进行了分析和计算。  相似文献   

6.
调蓄湖泊在城市内涝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城市遭遇多场长历时强降雨时,若调蓄湖泊未及时腾空库容而漫溢,易引发系统性内涝灾害。为评估调蓄湖泊应对多场长历时强降雨时的防灾韧性水平,结合武汉市实际,提出了湖泊退水时间评价指标。以武汉市最大的3个湖泊水系为例,基于构建的湖泊水系水动力模型,模拟了100 a一遇不同超长历时设计降雨下的重点湖泊水位变化。结果表明:遭遇1 d设计降雨时,汤逊湖、东湖模拟最高洪水位均未超过控制最高水位,但退水时间较长,分别达到9 d、3 d+6 h;退水期间,再次遭遇强降雨时,存在较大内涝风险。该研究可为平原河网地区排涝标准的制定及排涝设施规模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 一、前言在河口和海岸地区,传统的海堤防汛水位和设计水位的计算方法是:1.用潮位站的实测资料取年最大值,进行经验频率统计;2.用耿贝尔法计算各频率的高程;3.用天文潮与暴潮增水作组合频率的分析。方法本身是简便可行的,但是要求样本有足够的长度,否则很难得到令人信服的结果。另外,计算中不考虑  相似文献   

8.
SMART工程是世界上第一条两用隧道,在同一条隧道内解决吉隆坡城区的洪水及交通拥堵问题。该系统呈现三层结构:最下面一层是永久性的排水渠道;第二层平常用于通车,当遇到5年一遇的大洪水时,第二层就变成排水通道;当遇到特大的极端性暴雨时,车道全部封闭,把直径12 m的整个隧道全部变成排洪道,基本上解决了城市中心区的排涝问题。  相似文献   

9.
结合海南三亚某基地临海地区地层地下水水位在潮汐作用下的长期观测资料,根据地下水流动规律,采用地下水一维流动的布辛奈斯克方程,研究临海地下水潜水含水层地下水水位在潮汐作用下的波动规律,并进行主要影响因素的识别与分析。分析发现,临海地区地下水水位波动主要受潮汐作用幅值大小和距离海岸远近的影响,当距离海岸超过100 m时,潮汐作用对地层地下水水位的影响可忽略。研究结果对临海地区土岩质基坑的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以及基坑围护设计、施工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核算洪道的100 a一遇流量,采用同类洪道的洪水频率求得水文计算所需相关参数,核算洪道的年最大洪峰流量并复核洪道断面的全断面设防标准,优化洪道断面。  相似文献   

11.
针对互通式立体交叉主线分岔区线形、标志标线设计现状,基于车辆在主线分岔区行驶的反应距离、等待距离、变道距离和安全确认距离等最不利情况,建立主线分岔区车辆换道长度计算模型。首先明确主线分岔与常规匝道分流的区别,然后采集目前在运营的某互通式立体交叉主线分岔区车辆轨迹数据,对选择的变道模型进行了验证,最后基于选定的变道模型分别计算了设计速度80 km/h、100 km/h和120 km/h时的主线分岔区车辆换道长度。最终得到不同设计速度下的最小换道长度分别为340 m、450 m和550 m,该研究可为今后我国互通式立体交叉主线分岔区设计优化,以及分流三角区前的标志、标线设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评估LSH流域排水(雨水)系统排水能力及其内涝风险,基于Infoworks ICM构建LSH流域的排水(雨水)系统水动力学模型,对现状排水(雨水)系统排水能力和内涝风险进行了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某重要区域提出相应的改造方案,然后通过模型对改造方案进行了模拟验证。结果表明,LSH流域的排水(雨水)管网达标率(满足2 a一遇)为68.4%,整体管道达标率较高。管道排水能力小于1 a一遇、1~2 a一遇、2~3 a一遇、3~5 a一遇和大于5 a一遇的管网占比分别为18.5%、13.12%、42.35%、15.38%、10.65%。LSH流域东南部区域存在较高的内涝风险。通过对沿齐州路东侧敷设1.2 m×1.2 m雨水管渠的改造方案进行模拟验证,表明该改造方案能较好的解决东广场区域的内涝积水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速公路出入口匝道选址不合理,会造成拥挤、延误等问题,甚至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文中提出的城郊高速公路出入口匝道选址模型,以得到高速公路入口匝道的最佳位置.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出入口匝道连接片区;利用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个指标计算各片区重要度.计算所有片区重要度平均值,将重要度大于平均值的片区作为连接片区.按照道路等级选择连接片区内可连接的道路类型,根据饱和度确定可连接道路.根据高速公路出立交匝道间距为确定城郊高速公路出入口匝道的布设位置.这一方法确保了高速公路主线、出入口匝道、连接道路三者车流的安全与通畅,以及城市经济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结合某二级公路的实测资料,通过间歇时间和受力状态对水泥混凝土室内小梁弯曲疲劳试验结果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应力疲劳方程。然后基于Palmgren-Miner准则和某公路的交通资料,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路面模型,对其在荷载作用下的最大弯矩拉力值进行了仿真计算,最终得到水泥混凝土路面在考虑冻融损伤影响、考虑水的交替影响、考虑低温交替影响、不考虑环境条件影响所对应的路面使用寿命分别为1. 70、24. 69、5. 99、22. 43 a。  相似文献   

15.
<正>福建省道201线宁海新桥近日完成全桥最后一个合拢段施工,至此,全桥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宁海新桥于2012年4月25日开工建设,是福建省莆田市普通公路首个标准化施工的示范点。项目总投资3.08亿元。新桥全长1.2 km,采用一级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标准设计,设计行车速度80 km/h,防洪标准为100 a一遇。作为省道201线滨海大道的控制性工程,宁海新桥对完善省道路网布局,提高湄洲湾、兴化湾港口集  相似文献   

16.
对规范不能涵盖的复杂工程场地山川地形和地貌条件,结构抗风设计需要通过相关研究确定在结构设计基准期内的基本风速,以及合适的大气边界层风剖面形式。基于某工程场地附近气象台站多年的10 min年最大风速统计资料,应用极值Ⅰ型分布,推算了工程场地100 a一遇的年最大基本风速。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模拟获得了工程场地周围大范围区域的流动特征,获得了工程场地上的不同位置的大气边界层风场剖面,拟合了项目地点的风剖面指数。相关研究方法和结果能为工程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水泥混凝土路面等效疲劳温度应力系数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分析了日疲劳温度应力系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温度荷载和轴载的昼夜分布对其影响最大。提出利用多年累积的每日气象资料直接推导等效疲劳温度应力系数的方法,该方法不用计算月、年疲劳温度应力系数,其计算结果提高了疲劳温度应力计算的准确性。基于中国93个基本气象站50 a实测的日气象资料,计算得到等效疲劳温度应力系数,并给出了回归公式及各地的回归系数。  相似文献   

18.
多点进出城市地下道路结构形式复杂且位于城市人员密集区,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CO、NO<i>x等)不仅将对隧道内驾驶人员的健康产生影响,同时还会给隧道洞口附近民众的居住环境及健康带来影响。为此,以机动车流排放污染物CO浓度分布规律为重点研究对象,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并联风路理论,并结合上海和长沙4条隧道现场实测以及1∶8缩尺模型试验研究方法,开展了关于多点进出城市地下道路交通风以及机动车流排放污染物扩散特性的研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交通风条件下多点进出城市地下道路机动车流排放污染物CO浓度分布特性预测模型构建方法,包括交通风速Vr、对流传质系数hm和扩散特征系数K等关键参数的确定方法;长沙市营盘路湘江隧道实测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交通风以及污染物浓度预测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评估值IA分别为0.992和0.916。当已知隧道结构特征和交通特征时,利用该计算模型即可预测评估多点进出城市地下道路内沿机动车行驶方向各断面的平均交通风速、机动车流排放污染物CO平均浓度;同时可定量评价各分(合)流匝道对主隧道CO浓度分布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可为多点进出城市地下道路科学选址及其通风系统优化设计与节能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TAP(Transient Analysis Program)模型模拟了深圳市前海-南山排水深隧入流过程,通过对设计标准、超标及事故工况的情景模拟,分析系统涌浪产生的风险,并提出了控制涌浪的相关措施。研究表明,在50 a一遇和100 a一遇设计降雨情景下,系统最高总水头线处于地面之下,系统采用的大直径竖井结构和增设通风竖井,能有效控制浪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上海某城市道路为例,结合下垫面条件, 利用SWMM模型对拟建管网进行排水能力复核和排洪能力检验。通过GIS进行模型简化, 在SWMM中建立排水管网概化模型。在3 a一遇暴雨重现期条件下, 对研究区域排水系统进行模拟, 分析排水管网的承载能力, 复核该套管网是否达到设计标准; 同时,在防洪设计暴雨重现期下(10 a, 50 a, 100 a),模拟分析管网的排洪能力, 明确研究区域中易产生积水的地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