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的影响。现以某工程为例,介绍LID技术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旨在通过对传统道路的海绵化处理,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传统的城市道路赋予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多,城市现有停车位供应严重不足,以及国家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将停车场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对海绵生态停车场的定义及海绵生态停车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阐述。以武汉市东湖落雁东海绵生态停车场示范项目为建设实例,介绍了停车场建设目标、海绵设计理念及具体施工工艺,并对海绵生态停车场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该文简要介绍了光山县城市防洪工程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利角度,对山丘区县城的防洪排涝对策与措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提高了县城防洪与治涝标准,为全国山区或丘陵地带县城排水防涝规划编制和实施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缺水型地区在气候变化和人为开发等因素的影响下,已表现出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生态脆弱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而近年来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为解决缺水型地区水系统问题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以寿光市海绵城市规划为例,实证分析了缺水型地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模式。通过该规划,形成了以水资源利用为特色的海绵建设指标体系,确立了分区分层落位的径流控制系统以加强海绵指标的管控落实,通过河道连通、拓宽疏浚、明渠恢复等工程,恢复城区河流水生态功能的同时加强排水防涝系统的保障,并形成以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为主的城区低影响绿地系统,提出针对北方半干旱地区海绵建设系统策略,为我国缺水型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淄博市中心城区及桓台县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为例,介绍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大排水系统等规划理念在淄博市中心城区及桓台县的应用。规划在对现状排水系统改造、利用的基础之上,由传统单一措施向组合措施转变,进而实现提高排水防涝水平、转变排水理念、推行雨洪利用等多重目标。为类似规划编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基础,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山地丘陵城市内涝频发现象,以东南某山地丘陵城市为例,在区域内涝风险评估和排水防涝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洪涝统筹的思路,从江洪防御、山洪导排、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日常运维管理和超标应急系统的角度,构建流域防洪、内涝防治和超标应急的排水防涝体系。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案实施后可有效消除区域积水和降低内涝风险。  相似文献   

7.
石狮市水资源缺乏,而管理和利用却呈现"多头治水"的现象,已然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的发展需求,需要进行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对石狮市水务一体化改革进行总结,介绍水务一体化改革后在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城乡易涝点整治、污水处理厂的监管、水务融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同时对改革存在的道路积水处理不清晰、行政执法不明确及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展开思考,可供其他城市管理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发展的加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城市内涝已成为城市水生态环境重点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要求,并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来解决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雨洪管理问题。然而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住宅小区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对象之一。海绵型居住区通过景观设计的技术手段来力求创造自然与居住、人与环境的高度融合,以达到居住区空间内部与外部景观的和谐美。如何实现健康景观与居住环境的共融,恢复被破坏景观的再生与自我更新能力,以及如何通过景观界面的分析和规划设计,将人类传统文化和自然系统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发现和预防潜在的环境危机,正是海绵型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针对城市中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海绵城市的发展势在必行,但是我国北方地区由于寒冷干旱的气候特征,面临着海绵城市建设的诸多问题.通过分析北方地区海绵城市的建设特点,结合实际案例,对北方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应用措施与面临的挑战进行研究,为北方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落地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解决内涝已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城市化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海绵城市的建设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对于传统城市排水能力效率低、雨水资源浪费,海绵城市的建设更宜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兰州市积水点改造项目论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探讨透水路面铺装、绿化带排水的应用,并针对兰州市的特点,提出城市海绵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对坡度对生物滞留带水文性能以及海绵城市设施面积的影响,通过SWMM模型,分别在四种不透水比例下,研究了二十种不同道路纵坡的径流产流过程,确定了每种不透水比例下的海绵城市设施面积;再通过"容积法"对比计算了以上不透水比例下的海绵城市设施面积;最后对模型和"容积法"得出的海绵城市设施面积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容积法"进行了改进.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坡度越大,最大径流量、径流过程流量以及总的外排流量越大,但影响不显著;不透水面积比例越大,最大径流量、径流过程流量以及总的外排流量越大,且影响显著;海绵城市设施面积不受道路坡度影响,但受不透水面积比例影响,且呈线性正相关;"容积法"对海绵城市设施面积计算均偏小,修正后的"容积法"能够较好地计算海绵城市设施面积.  相似文献   

12.
江苏武进为江苏省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为系统推进全区海绵城市建设,武进编制了《武进区海绵城市综合规划》及几个示范片区的系统建设方案,针对区域内存在的“四水”尤其是水安全问题重点梳理,并基于Mike urban构建模型,在雨水管网排水能力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管网、河道及地形三者耦合,对30 a一遇设计降雨工况下内涝风险进行了模拟和评估,制定了“围+排+蓄”相结合的防洪排涝策略。同时,以行政中心试点片区为例,结合老城区海绵改造,通过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除险、应急管理等措施,全面实现该区域“3~5a一遇不积水,20 a一遇不内涝 ”的总体目标 。  相似文献   

13.
以InfoWorks ICM水力模型为手段,研究分析了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已建高度城市化地区的排水系统。借鉴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因地制宜地开展低影响开发改造,同时加强管网清淤,优化系统运行方案,并模拟评价了海绵城市改造对解决初期雨水溢流污染、降低系统运行成本等综合环境效益的改善与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定量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效果,通过采用层次集对分析法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评价研究。首先,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特点筛选出了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指标;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集对分析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联系度,并据此进行效果评价;最后,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多个角度对某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与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设意见,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5.
海绵城市建设是国家城市建设的最新要求,可有效提升城市生态环境与宜居水平。首先对海绵城市建设条件进行了解析,针对高密度低更新的城市建成区存在的用地问题、改造难度大等制约条件,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研究此类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满足径流控制率等规划指标的条件下,建筑小区海绵改造时可以采用多种LID技术方案,对这些方案如何取舍,设计师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提出设计前先对小区进行现场观测,并对拟采用的SWMM模型参数进行率定,然后结合不同暴雨重现期的SWMM模拟结果。考虑规划地块水文特性改善、工程造价、环境效益等多因素,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LID组合方案综合效益进行评价,最终找出最佳LID工程组合方案。该方法可以为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依据,起到引领和统筹作用.结合珠海市地理气候特征,探索区级层面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思路,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并为类似地区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编制斗门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首先分析了规划区内存在的主要问题,识别重点建设方向,提出规划建设目标及指标体系;然后从规划区生态环境本底特征出发,强调海绵城市大系统构建,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海绵城市水生态格局;最后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系统规划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等内容,科学、系统地引领指导斗门区海绵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7月2日,财政部发布《城市管网及污水处理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该补助资金指的是,中央财政安排支持城市管网建设、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利用、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市排水防涝及水生态修复的转移支付资金。补助资金用于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三亚市某市政道路的海绵化改造方案,提出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道路现状、周边环境和总体投资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统筹海绵指标;同时采用SWMM模型,对改造方案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显示,仅靠道路的海绵化改造不能达到5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需依靠湿地公园对海绵指标进行统筹;海绵化改造方案可有效削减雨水径流量和径流峰值,间接地将雨水管道排水标准从2 a 一遇提升至3 a 一遇.  相似文献   

20.
防洪排涝规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为更好地指导后续的工程建设,以淄博市北郊镇孝妇河为例,根据孝妇河河底高程低于两岸地块,洪水位已高于两岸地块,已形成“半地上河”的现状情况,规划着重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存蓄三个方面构建防洪排涝体系,通过提高防洪标准、重构排涝网络、推行雨洪利用、完善管理设施等具体措施,解决北郊镇辖区内孝妇河现状“半地上河”情况给城市带来的诸多防洪排涝难题,为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流域范围内相似河道和城市防涝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