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4.3动力问题 提高最高设计车速是货客车高速化设计的一项主要内容.传统设计是将最高车速作为动力性的一项指标,提高车速就是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或调整传动系速比,或两项均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自主开发的两级可变气门升程(VVL)硬件,依据系统工作原理和执行机构,提出了能够实现 VVL功能的控制策略。两级 VVL系统控制的有效性、发动机动力输出的平顺性、VVL硬件的诊断保护和整车燃油耗是 VVL控制系统关键技术指标,据此建立了控制模型、扭矩协同控制策略和诊断保护机制。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实现了功能控制目标的要求,可使 VVL系统实现高效运行,满足了发动机气门升程瞬态变化过程中的动力输出平顺性要求,实现了 VVL硬件的诊断保护功能,达到了整车降低燃油耗和较少污染物排放目标,符合产品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某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系统结构和工作模式,针对不同工作模式下动力总成噪声的不同表现,通过测试动力总成噪声、发动机、驱动电机和发电机的转速和扭矩和动力电池电量等参数,并运用客观试验和声功率级的方法对动力总成噪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某混合动力汽车怠速+充电模式的动力总成噪声声功率级较纯怠速模式高0.5dB(A),差异主要集中在80-400Hz;发动机巡航+充电模式的噪声声功率级较纯驱动电机巡航模式高2dB(A),整个频段的噪声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4.
数字电子调速器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电子调速器是实现直列柱塞泵柴油机电子控制的有效方案.介绍了利用线性比例电磁铁作为执行器,以Mortorola的MC9S12DP256 MCU为主控芯片,在CodeWarrier集成开发环境下开发了相应的控制程序,实现了柴油机的数字调速,并应用于LR6105Q柴油机.测试结果表明,发动机稳态调速率小于2.5%,符合各类常规设备动力的调速要求;发动机的两级调速转矩特性符合车辆的动力特性要求.  相似文献   

5.
摩托车发动机排气系的设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动力设计,即利用排气系中的压力波或气柱谐振效应来改善换气品质,提高新气充量,从而达到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并减少排气中的有害成分;另一部分是排气消声,根据噪声控制理论,使摩托车的排气噪声值达到规定值.  相似文献   

6.
满足国Ⅴ排放的重型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国外重型发动机在欧Ⅳ到欧Ⅴ阶段(或US2007到US2010)的技术路线,并探讨国内重型柴油机达到国Ⅴ排放可采用的排气后处理技术方案。由于柴油机排放物PM与NOx存在折中效应,为达到国Ⅴ排放标准,应采用组合式后处理技术。在各种后处理技术方案中,SCR+DOC+DPF/POC和EGR+DOC+DPF是两种主要的技术措施,而LNT+DOC+DPF技术对排气中的S特别敏感。  相似文献   

7.
鹰眼 《摩托车》2012,(6):54-60
在摩托车传动系统中,变速器的作用是(如图1所示),改变传动系统的传动比,扩大扭矩和转速的变化范围,以适应经常变化的行驶条件;使发动机处于最有利的工况,更好地发挥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利用空挡中断动力传递,使发动机能够顺利达到启动和怠速运转的要求。摩托车发动机一般采用有级变速  相似文献   

8.
两级增压涡轮几何参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涡轮通流模型,建立两级增压通流仿真平台,探讨了两级涡轮几何参数的改变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原因,采用该平台对某车用两级增压柴油机进行仿真研究,并完成两级涡轮新的匹配设计.匹配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两级涡轮几何参数,可使该发动机低速扭矩提高7.4%,燃油消耗率降低6.9%.  相似文献   

9.
通过采用电加热器加热发动机冷却水的方法,研究外加热源对发动机起动暖机过程的影响.安排了原机、同步加热、预先加热、热机起动、预热+同步加热、热机+同步加热6种方案进行试验研究,重点分析了各方案对发动机冷却水、机油与排气的温升和转速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同步加热、预热和热机等基础方案对发动机起动水温和油温的建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预热+同步加热和热机+同步加热的联合方案进一步扩大了基础方案对起动性能的改善效果,并降低了能耗.  相似文献   

10.
B 《汽车与新动力》2011,(3):14-20
Audi轿车搭载直列5缸涡轮增压发动机具有悠久的传统史.经过持续不断的开发,又将缸内直接喷射与涡轮增压相结合,2.5 L发动机在5400~6500r/min时功率达到250 kW,并在1600r/min时扭矩达到450 N·m.Audi轿车的发动机动力指标与优化匹配的6档手动变速箱相结合,在保持适当燃油耗的情况下,能使...  相似文献   

11.
刘光大 《摩托车技术》2005,(4):16-18,20
采用电喷系统、微电子控制系统、增设催化转化器、化油器与发动机的精确匹配、实现较稀可燃混合气的燃烧等方法,是降低排气污染的几种有效方法。经过实验证明,采用催化转化器净化排放污染效果明显;消声器补气不如缸头补气效果好;把摩托车排放污染有关零部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通盘考虑,是更好解决摩托车排气净化的科学方案。  相似文献   

12.
探讨通过催化转化器起燃温度所引发的催化转化器评价试验方法及其适用性;二次空气阀匹配过程中应注重高速高负荷的补气效果,同时应安装二次空气截止阀;应积极开展催化器失效研究,为提高催化器耐久性能提供技术支持;催化器安装对排气噪声产生影响,应注重排放与噪声相结合的综合控制技术开发。  相似文献   

13.
电控系统氧传感器自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电控发动机加装的三效催化转化器要达到最佳的排气净化性能,需要利用氧传感器提供的反馈信号,将混合气的空燃比保持在理论空燃比附近。阐述了氧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故障自诊断,指出了满足OBDⅡ法规将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摩托车尾气催化净化技术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催化净化系统是摩托车尾气排放控制的最有效方法。在催化剂涂层中,一般添加稀土La、Ce和Ba、Zr等基本金属做为稳定剂和助催化剂,以改善涂层的热稳定性和增加储氧功能。所用贵金属活性组分多为Pt、Rh。为了保证摩托车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必须进行发动机化油器的技术匹配,以改善空燃比,降低原始排放;在应用催化转化器时,须考虑催化剂的工作特性和有必要配装  相似文献   

15.
将催化转化器引入整车排气系统中,必须根据原车排放状况进行优化匹配,既要保证原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基本不变,又必须使整车排放满足排放标准的净化要求。在应用金属载体催化剂设计组装净化消声器时,基本原则为摩托车催化转化器与原车的消声器从外观及性能相匹配。  相似文献   

16.
燃料电池城市客车混合动力系统的自适应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燃料电池发动机和镍氢电池组组成的混合动力系统中,提出了通过一个双向电源变换器实现双电源输出功率混合的控制方法。在分析燃料电池发动机输出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双向电源变换器的外特性曲线,使得镍氢电池组根据燃料电池发动机输出电压的变化,自动调节工作模式和充、放电电流,实现了混合动力系统输出功率的自适应控制,得到了稳定的动力系统输出电流和电压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二次空气补给降低摩托车排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摩托车化油器后采用电控节油净化器进行适当的机前二次空气补给来稀释、调整混合气,加大空燃比,对于降低CO、HC排放具有明显效果,具有实用价值;在摩托车催化转化器前引入机后二次空气补给可以达到提供O2、提高催化转化器转化效率和使之快速起燃的目的,从而有效降低摩托车的排放。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某汽油机WAVE模型,研究了不同工况下该汽油机进气系统对其充气性能的影响.运用DOE方法对该汽油机进气歧管管径和管长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NSGA对采用二级可变进气歧管的进气系统进行了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进气歧管无极可变可使汽油机充气效率提高12.58%,采用二级可变进气歧管技术可使汽油机低速充气效率提高11.2...  相似文献   

19.
车用柴油机谐振涡轮复合增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所开发的适合于车用柴油机的脉冲振废气涡轮复合增压系统,对复合增压柴油机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普通涡轮增压柴油机进行了对比,在较宽广的转速范围内测录了进排气管系中压力波动,充量系数及发动机性能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系统对改善增压柴油机低速性能和烟度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某高速汽油机改LNG发动机动力性下降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直接将汽油机改为LNG发动机导致的动力性下降问题,通过GT-Power与试验标定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单因素法的高速LNG发动机配气相位优化方法:在降低泵气损失、减少缸内废气、提高充气效率的前提下,减小气门重叠角;针对优化后的配气相位,优化设计凸轮型线;同时根据LNG燃烧特性,在控制最高燃烧温度和压力的前提下,适当将点火提前角增大,合理组织燃烧,使燃烧更加及时完全,从而提高燃烧效率。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凸轮型线满足配气机构运动学动力学要求,高速LNG发动机最大功率较之优化前提高约7.9%,最低燃料消耗率降低约5.8%,此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LNG发动机的动力性下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