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脑电分析的连续驾驶疲劳高发时间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脑电测试的方法,辅以经过特殊设计的注意力测试手段,以室内模拟的方法,以脑电为基本指标,研究在驾驶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疲劳的时间.参考经典的脑电指标,分析了12个被试者在时长为3.5h的室内试验中的疲劳曲线,结合注意力评价以及被试者主观监测结果,得出被试者在实验开始之后的100~120min是最容易出现疲劳,注意力分散严重.根据疲劳试验结论以及实验中的其他发现,给出关于驾驶疲劳的有效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
疲劳驾驶与交通事故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国内外道路交通事故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了疲劳驾驶事故中驾驶人特征、事故时段分布及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主要成因,研究了疲劳驾驶对操作行为的影响和驾驶人疲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疲劳驾驶预防对策。分析结果表明:30岁以下男驾驶人、3年以下驾龄和10年左右驾龄的驾驶人是疲劳驾驶事故的高发群体;2:00~6:00与15:00~16:00是疲劳驾驶事故的高发时段;高速公路上疲劳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比例远高于普通公路;疲劳驾驶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长时间驾驶、睡眠不足或质量差、生理节律、驾驶人因素等。通过保证驾驶人有充足的睡眠与短暂休息,合理安排行车时间及使用疲劳预警装置等方法,可以有效预防疲劳的产生,减少疲劳驾驶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目前常见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包括检测驾驶员的个体特征、生理信号以及车辆的运动参数等。介绍了国内外典型疲劳驾驶检测产品,并对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减轻驾驶疲劳、减少交通事故,研究了脑电信号(EEG)和心电信号(ECG)随驾驶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EEG和ECG的原始数据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用主成份分析法确定了驾驶疲劳综合评价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在驾驶模拟舱内验证声音刺激作为驾驶疲劳对策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在疲劳状态下,对单一声音刺激存在警觉反应;声强和刺激间隔时间影响显著,频率和刺激时间影响较小,且声强70 dB、频率5 800 Hz、刺激时间7 s和刺激间隔时间30 s的声音对策减轻疲劳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地实现疲劳提前预警,研究了心电信号(ECG)和转向特征随驾驶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试验,分析了ECG信号的4个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显著性分析之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综合的ECG评价指标来分辨驾驶员的疲劳状态.分析了驾驶员在不同驾驶状态,不同的道路线形下的转向行为,应用转向熵方法分析了转向数据,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6.
胡师侠 《家用汽车》2006,(6):150-150
你是否在开车时打过瞌睡,被颠簸的路面或者更糟的情况弄醒,撞到路边的护栏、或者在没有任何刹车的情况下撞穿弯道的护栏掉入沟里?交警见到越来越多这样的案件——这些都归咎于在开车时打瞌睡。研究表明开车时打瞌睡的时间主要发生在凌晨时分,而且通常都是一小时左右就能到家的时候。据交警称,绝大多数人在开车的时候会向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地实现疲劳提前预警,研究了心电信号(ECG)和转向特征随驾驶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试验,分析了ECG信号的4个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显著性分析之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综合的ECG评价指标来分辨驾驶员的疲劳状态。分析了驾驶员在不同驾驶状态,不同的道路线形下的转向行为,应用转向熵方法分析了转向数据,结果表明:相比清醒状态,疲劳状态下的转角熵升高了57.1%。  相似文献   

8.
有很多交通事故与司机疲劳驾驶或超速行车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为了遏制事故,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以克服疲劳驾驶的现象。然这些措施似乎都不很得力,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近笔重访欧洲,天天与汽车打交道,发现欧洲人的交通安全意识有了很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在高原公路上行车时连续驾驶时间对驾驶员疲劳的影响,在帕米尔高原典型高原公路上进行行车试验。利用生物反馈仪,采集驾驶员连续驾驶过程中心率与心率变异指标。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连续驾驶时间对驾驶员疲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在高原公路上连续驾驶70min左右会呈现疲劳状态。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日新月异,但随之而来的还有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高增长率。其中,疲劳驾驶问题更是由于发生率高和危害性强成为我国高速公路上存在的最大安全隐患。根据车辆在高速公路的行驶特点,对于高速公路疲劳驾驶的危害、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以期通过对该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引发的更多的社会关注,降低疲劳驾驶造成的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11.
高速公路驾驶环境单调枯燥,容易使驾驶员产生驾驶疲劳,影响行车安全。通过检测高速公路模拟环境下驾驶员脑电信号特征,验证了采用脑电信号作为驾驶疲劳检测指标的合理性。结果表明,β和(α+θ)β两项指标对驾驶疲劳反应最敏感,可作为表征高速公路驾驶疲劳的脑电指标;在80~100min时间段内,驾驶员驾驶疲劳状态趋势尤为明显,应采取适当措施来减缓疲劳,从而降低由于疲劳驾驶引起的道路交通事故。实验结果可为高速公路驾驶疲劳预警和道路安全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研究饮酒对驾驶过程中脑电波的影响,在由急弯、紧急停车港、障碍区和直线路段组成的虚拟场景中,利用脑电仪实时采集汽车驾驶员的脑电信号,建立脑电波分析指标体系,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后,计算δ波、θ波、α波、中间快波、β波以及γ波的平均功率,进而计算各频段波功率占总频段波功率的比例,比较组合指标(α+θ)/β在饮酒前后的差异,并运用成对t检验分析各项指标.结果表明,饮酒对θ、α和γ脑电波有显著影响,t检验结果小于0.01;对其余脑电波没有显著影响,t检验结果大于0.05.在3个显著变化的指标中,仅γ脑电波饮酒前、后的差值随着酒精浓度的下降逐渐减小,酒精浓度小于40.5 mg/100 ml后,差值为1.12%.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复杂网络知识为基础,通过对无标度网络及度分布平均场的介绍,利用网络中度与集群系数的联系,研究因特网信息包传播过程中的一般拥塞模型,并解析无标度网络中的拥塞量与时间的关系。这样就能够预测拥塞量,以便及时有效执行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5.
驾驶员驾驶水平与追尾事故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交通流仿真模型中的优化速度模型为基础,考虑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与操作失误率两方面因素,建立了一种追尾事故的微观仿真模型.随后针对由两台车辆组成的场景,通过仿真实验研究了车速、车距及驾驶技能对追尾事故发生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依据车速保持合理距离是防止事故发生最有效的手段,而反应延迟与操作失误率对事故发生都有影响,并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与影响形式,同时给出了对驾驶员驾驶水平要求的一些建议.本文结果对于人因交通事故机理研究及人因交通事故的预防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钻井平台上所用高强钢EQ70进行了韧度和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得出了反映其韧度指标的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TOD)值和不同交变载荷下疲劳寿命值呈近似的线性关系.在应力幅值ΔP一定的情况下,疲劳寿命值N随着CTOD值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在高应力幅的时候,对数疲劳寿命和CTOD值有比较好的线性关系,最后还从微观意义上解释了产生这种关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密立根油滴实验中平衡电压和下落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平衡电压和下落时间的隐函数关系表达式,推导出了两者之间的直接函数表达式和变化关系。同时用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得到这样的结论:随着下落时间的逐渐增长,平衡电压是逐渐变小的,而且变化率是越来越小。实验过程中油滴质量的减小很好地解释了两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剔除掉由于电量减小造成的不合理数据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学者大多采用单一类型指标对驾驶疲劳程度进行判断。为克服单一指标检测的不稳定性,构建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驾驶疲劳程度识别模型。将驾驶环境属性、驾驶人个体属性和原始疲劳属性作为模型输入层变量。选择脑电指标、心电指标、眼动指标、驾驶绩效指标作为模型输出层变量。将清醒、轻度疲劳、重度疲劳三种驾驶疲劳程度作为隐含层变量。采用模拟驾驶方法进行实验,得到不同实验对象各个时刻不同疲劳程度的概率。将利用单一指标和贝叶斯网络模型得到的驾驶人疲劳程度与主观疲劳测评结果进行对照,证明贝叶斯网络模型不仅能消除单一指标失效时产生的误判和漏判,而且可提高识别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公交车辆站停时间与乘客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无人售票公交车辆站停时间的预测精度,探讨了乘客上、下车行为的动作序列和动作时间.研究表明:乘客密度不大于临界乘客密度时,乘客上车时间取决于付费时间且其统计均值稳定,否则取决于乘客离开付费装置的速率且随乘客密度递增呈非线性递减;乘客下车时间取决于乘客下车的速率,与乘客密度无关.基于现场观测数据建立了分别适用于秩序优先和效率优先乘客的乘客上、下车时间的统计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考虑驾驶员行为的时间因素,建立了无人售票公交车辆站停时间模型.算例表明,站停时间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的相对误差小于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