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光学非接触测量的车身覆盖件曲面品质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身覆盖件曲面品质的纯几何评价准则是曲面品质分析和优化的依据。针对曲面的误差控制、曲面的几何连续性、光顺性、美观性等定量和定性指标,分析了非接触激光扫描测量在实物曲面重构中的测量精度和测量效率。通过非接触测量方法获取了车身覆盖件曲面形状,应用模糊理论建立了一种车身覆盖件曲面品质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可以较好地评定车身覆盖件曲面的审美学特征,为车身设计提供有效的评价尺度。  相似文献   

2.
靳春梅  樊灵 《上海汽车》2011,(1):52-53,62
文章以一TRIMMED车身为例,首先进行车辆车身板件导纳和声腔模态分析,识别出车身板件导纳较高的频率和声腔模态耦合的频率,通过板件形貌优化分析改进板件结构设计,改进板件导纳性能以避开声腔模态频率,进而使得车辆声学灵敏度性能得到改进,满足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汽车塑料外观件对整车尺寸的影响和控制方法进行探讨,从塑料翼子板、前后保及前门裙板等外观覆盖件切入,分别从这些零件的材料组成,物理特性,设计制作及装配工艺进行讲述,并与传统钣金覆盖件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塑料件在整车装配中实际产生的尺寸问题,制定解决措施并总结经验,为后续车型大面积使用塑料外饰件的尺寸问题解决及零件装配等工艺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所用车身为某车厂开发的一款新型商用车,车身结构为非承载式车身,相较于承载式车身而言,非承载式车身多了底盘大梁架,在遇到碰撞或者冲击时,车架的振动通过弹性单元传到车身,可以削减大部分冲击力,车身的安全性得以保证,在恶劣道路上,可以保证其稳定性和舒适性,车内噪声和振动也较小。车身主要包括了白车身、车门、座椅、中控、内外饰等主要总成。车身主体大部分都是钣金类零部件,文章所述的车身钣金件有624个,文章完成了车身钣金件的网格划分和属性赋予,并对白车身整体进行了网格质量的验证,并完成了车身模态从1阶到6阶的校核,证明了白车身模态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摩托车座垫外形多样,结构复杂,需要同覆盖件、油箱等整车外观件协调、配合设计, 共同构成摩托车造型整体风格,并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可借助快速测量和三维CAD建模技术, 进行灵活设计。  相似文献   

6.
AZ91D镁合金直接化学镀镍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解决镁合金传统化学镀镍方法工艺复杂、不适用于铝含量较高的镁合金以及使用氰化物、废液需处理等问题,研究了在AZ91D镁合金表面直接化学镀镍的工艺。介绍了工艺流程、溶液成分和工艺参数,用SEM观察了镀层与基体的结合情况、镀层表面形貌,并测试了镀层的硬度、结合力和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所得镀层平整、光亮、致密,与基体结合牢固,可有效保护镁合金免遭腐蚀。  相似文献   

7.
汽车覆盖件冲压工艺方案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汽车覆盖件冲压工艺方案的特点,构建了冲压工艺方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权重集,并根据评价指标复杂多样的特点,应用模糊评价法对各种方案进行了评价,优选出了最佳方案。通过实例证明,该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客观、合理,可满足汽车覆盖件冲压工艺方案优选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以UG为开发平台,利用UG的二次开发工具UG/OpenAPI开发了三维覆盖件模具CAD系统。针对覆盖件CAD系统的功能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着重介绍了型面处理和减轻筋布置两个关键模块的算法思想和实现方法。设计实例验证表明,陔系统具有设计效率高、针对性强及实用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汽车覆盖件模具快速制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电弧喷涂、电刷镀复合成型模具快速制造工艺为核心,结合CAE、CAD、RE、RP等先进技术,为汽车车身试制和覆盖件模具开发提供快速、低成本的方法和手段,并为制造批量生产用钢制模具提供参考数据,使钢模具制造一次成功。同时提出汽车覆盖件模具快速开发混合迭代优化设计模型,与以往的单独CAE仿真优化或单独试验试凑法相比,具有更好的实用性和更高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汽车车身冲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景昌  杨光 《汽车工程》1994,16(1):58-63
本文从汽车车身冲压厂的设置,管理到设备,工艺等与冲压件质量直接关联的几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外汽车车身板件冲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CAE的回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宇 《汽车科技》2005,(6):40-42
回弹研究是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CAE技术中的一个难点,从回弹的成因出发,结合实际加工工艺和有限元分析软件中的算法,对回弹程序在CAE中做出了分析,并且在传统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对回弹分析解决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汽车车身板料冲压成形分析与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襄  潘旭峰 《汽车工程》1996,18(4):249-256
本文综述了车身板料冲压成形分析与模拟的产生,发展和基本方法,及其对优化冲压工艺过程,降低生产成本和缩短开发周期所起的重要作用,文中着重介绍了板料成形分析与模拟的基本数值方法-逐步更新Lagrange方法(U.L.法)以及关于车身覆盖件的数值例子,并指出了今后研究中值得强调和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防护性电镀技术在汽车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镀锌技术在近20年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其保护能力远不能满足汽车行业日趋严格的要求,因而锌合金电镀技术在90年代将会被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将锌与锌合金的镀层性能进行了对比,对锌合金电镜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还介绍了达克乐技术和锌铬膜技术,二将在汽车生产中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铝合金车身开发过程中的零部件安装点需求,急需开发和掌握铝合金车身紧固件技术。本文将铝合金车身紧固件技术分为机械连接、焊接两大类,分别介绍了工艺原理、技术特点及应用实例,对后续新开发铝车身部件紧固件的选型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伍兴俊  郭永进  余海东 《汽车工程》2007,29(10):905-908,922
采用有限元与多体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车身板件对振动的影响,改变车身板件局部结构,在对振动影响最大的前后地板上增加加强筋后对整车进行振动响应模拟,揭示了车身板件结构对汽车在路面激励下行车舒适性的影响。分析表明,在地板上增加加强筋可以极大地提高汽车的行车舒适性。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研究人员对交通需求预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交通需求模型在建模方法和模型功能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基于活动的方法受到广泛重视,基于活动的交通需求模型研究成为热点.其中计算过程模型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文中回顾了基于活动的方法的发展过程;介绍了基于活动的方法的理论基础;总结了基于活动的交通需求计算过程模型,并分析了其中4个模型的特点;探索了模型的改进途径,展望了模型的发展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任超 《时代汽车》2022,(3):47-48
国民经济不断发展,汽车保有量增加,对汽车售后钣金专业人才需求量不停增长,这需要职业学校为行业提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同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外混合式学习在国内得以迅速推广。基于网络教学资源构建的混合式学习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提升了教学质量。有的汽车企业为了提高贴合实际的生产需求,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建立了混合式学习教学资源。在此大环境下,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混合式学习,让学生从学校到岗位无缝衔接,这需要我们深入探究本专业对混合式学习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18.
灵敏度分析方法在车身轻量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某轿车车身有限元模型,由有限元分析求得车身固有频率与刚度值,并通过模态试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根据车身构件的灵敏度分析结果选择设计变量,在提高车身刚度和动态性能的前提下,以轻量化为目标优化车身构件厚度,使车身总质鼍减轻了9.7%;刚度和固有频率也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有商用车的减重需求,提出采用长玻纤增强PP材料脚踏板替代原金属脚踏板方案。根据原金属脚踏板的使用性能和安装要求,对长玻纤增强PP材料脚踏板进行了结构设计,改进了成型模具,优化了成型工艺。对试制的合格脚踏板进行了老化性能、疲劳寿命及25万km装车道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满足了相关要求。与金属脚踏板相比,长玻纤增强PP材料脚踏板减重50%,降成本20%。  相似文献   

20.
陈兴文  庹永丽  袁帅  王少飞  陈芳 《公路》2021,(2):219-224
高速公路服务区是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服务区转型发展得到社会各界日益关注。以问题为导向,阐述了我国省域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思路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3类升级对策:原地改造、原址扩建和新建工程。对服务区整体规模符合预测交通需求的服务区,采用原地改造方案,分局部调整、部分改建和重新布局三个层次;对原有用地规模无法满足需求且具备扩建条件的服务区,根据用地需求在原服务区用地基础上新增用地;在原地改造不能满足需求且不具备在原址扩建的情况下,结合相邻服务区功能、运行情况的调查,适当新增服务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