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近年来,城市雨水利用备受关注,虽然雨水利用方式和效果多种多样,但都需要将雨水单独收集后进行利用。通过对雨水利用工程与城市排水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论证,旨在提倡重视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建立雨污水分流制度,促进雨水利用工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特长隧道运营通风为隧道运营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而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为未能充分考虑自然通风能力,并且没有利用自然风进行节能通风的设计方法。本文提出了利用自然风进行通风的设计思想:根据隧道所处位置的气象条件,或完全利用自然风,或利用少量通风机械设备进行辅助和补充,对自然风诱导、控制、调节,从而达到隧道通风的目的。通风系统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能和减少人工干预。  相似文献   

3.
卢钢  姚智文  马升平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8):186-187,216,15,16
在水资源急缺以及雨水利用技术大规模应用下,对青岛高新区提出了雨水利用的开源模式,并进行雨水利用试点,可促进该区域的水资源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张成祥 《汽车电器》2004,(6):53-54,56
阐述利用示波器对柴油发动机喷油系统压力波形进行检测,并利用检测的压力波形对其故障进行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是反映城镇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在莱芜市羊里镇试点村镇建设中,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率三个方面建立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对羊里镇进行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进行评价,为促进其土地的合理利用和村镇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西江特大桥精细有限元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高性能计算机进行结构精细的仿真分析逐渐成为趋势。该文针对西江特大桥的实际情况,尝试利用高性能计算机进行全桥全块体单元模型的精细有限元仿真分析,分析中考虑该桥的施工过程及后期的收缩徐变效应。高精度的分析结果有效地指导了设计工作,说明了利用高性能计算机进行精细仿真分析已经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7.
利用经验公式法得出清江大桥两岸岸坡的自然稳定坡角,利用有限元法对岸坡岩体在天然状态下及不同位置桥基荷载作用下的应力状态进行数值分析,对不同桥基位置下基础底部岩体附加最大主应力进行分析,利用强度理论对岸坡岩体强度进行分析,确定出桥基合理位置。  相似文献   

8.
基于手机基站定位数据的地图匹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如何利用手机基站定位数据信息进行地图匹配,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采集车载手机通过道路的基站切换序列,在剔除冗余数据后,利用初始蜂窝小区定位算法实现每一个切换点在电子地图上的匹配,再利用路网的连通性实现路径的匹配。选取广州市到中山古镇路段作为实验路网进行实地实验,对所获得的基站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地图匹配的结果进行分析,证明通过手机基站定位数据来进行地图匹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特长隧道运营通风为隧道运营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而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为未能充分考虑自然通风能力,并且没有利用自然风进行节能通风的设计方法。本文提出了利用自然风进行通风的设计思想:根据隧道所处位置的气象条件,或完全利用自然风,或利用少量通风机械设备进行辅助和补充,对自然风诱导、控制,调节,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能和减少人工干预,从而达到隧道通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一种基于周相似特性的实时交通量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城市道路交通流量的周相似特性,对实时采集的流量与历史流量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均方根误差法确定权重,采用指数平滑方法对权重进行修正,提出一种实时交通量预测模型,并给出利用该模型预测的实例。利用最小二乘法对该预测进行了改进,进一步扩大和提高了模型的应用范围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车辙试验和单轴压缩蠕变试验对比,分析了高聚物化学网构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高聚物化学网构改性沥青工艺极大地提高了沥青的高温稳定性能,且比用同一基质沥青改性的SBS、PE改性沥青和国外某品牌改性沥青高温性能优越.  相似文献   

12.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全面质量管理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张肖宁 《公路》2005,(2):56-61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与使用寿命是高速公路建设领域中最为重要的技术问题,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早期损害现象的原因可以主要归结为施工工艺与质量管理问题。因此,系统开展研究并建立适应我国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建设特点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介绍笔者在将近400km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中尝试施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并结合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建设技术特点,探索了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与可能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3.
微波加热沥青混合料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亮  郝培文  邹天义  黄永烜  杨瑾 《公路》2006,(12):188-192
微波加热是一种全新的热能技术,现已逐渐应用到高等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和维修中。为了评价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微波辐射加热下的各项性能,利用微波加热设备,研究了微波加热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均匀性和微波加热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最佳厚度。试验结果表明,微波加热有着快速、穿透深度大以及受热均匀一致等优点,在沥青混凝土路面维修中的应用前景十分看好。  相似文献   

14.
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基于几种不同沥青材料及级配类型的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数据,利用灰关联分析法分析了矿料级配、沥青原材料的性质、沥青质量分数、毛体积密度、吸水率等指标对沥青混合料空隙率的影响程度,并得出各相关因素对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影响程度的排序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灰关联分析法用于分析诸因素对空隙率的影响能获得较好的结果。基于灰关联理论的排序结果表明:沥青质量分数是影响空隙率最主要的因素,粒径小于0.075 mm细集料颗粒尽管在沥青混合料中所占的分量很少,但其影响程度却很高,因此,级配中应注意粒径小于0.075 mm颗粒质量分数的重要作用;吸水率值的大小既反映试件的密实程度又反映对有效沥青含量计算的准确性,也是影响空隙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沥青混合料老化模拟试验方法与验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应用沥青针入度、布氏粘度和DSR频率扫描等试验方法,评价了SHRP沥青混合料短期老化(STOA)和长期老化模拟方法(LTOA)的老化程度,并与经过SHRP沥青胶结料的标准短期老化(RTFO)和长期老化(PAV)方法后的沥青胶结料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LTOA老化与PAV老化两者的老化程度基本相近,而STOA老化程度则要比RTFO老化严重一些。结果表明在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老化因素的影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杜仲胶工程特性及其在沥青改性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烨 《公路》2008,(3):147-150
目前国内沥青改性剂大多为石油副产品,造价高且不可再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公路建设需求,需要找到天然可再生且性能良好、价格适宜的新型改性剂来补充。因此在介绍杜仲胶硫化过程及硫化胶物理力学性能,及其良好的工程学特性及工程应用前景的基础上,根据其具有的橡胶—塑料统一材料谱特点,提出了将天然橡胶——杜仲胶作为改性剂与沥青共混。进行了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以及沥青基本指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杜仲胶可以改善沥青低温性能、明显改善沥青高温性能,验证了杜仲胶可用于沥青改性的论点。  相似文献   

17.
高速公路倒装结构沥青面层厚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我国现行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在倒装结构中采用较薄的沥青面层厚度,沥青层的拉应力反而较小,层底拉应力验算很容易通过,容易误导公路技术人员设计一些较薄沥青面层的不合理倒装结构。详细分析了沥青面层厚度对倒装结构各结构层应力的影响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速公路倒装结构沥青面层的合理厚度应在12~18 cm。  相似文献   

18.
白炭黑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炭黑是一种精细化工新产品,将其掺配在沥青中,可以做为沥青的改性剂。本文通过白炭黑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表明白炭黑能够改善沥青的高温、低温和抗老化性能;而且白炭黑改性沥青混合料能够显著提高其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和抗疲劳性能,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白炭黑是一种很好的改性剂。  相似文献   

19.
以目前沥青路面抗滑表层常用的AK16型沥青混合料作为研究示例,应用灰色关联度的方法对影响沥青混合料性能的级配组成间的主次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实际生产级配与目标级配间各筛孔通过率的加权相对海明(Hamming)距离作为级配偏离程度的控制指标,改进了目前沥青混合料级配波动控制方法难于与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相联系的不足,可为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当前公路行业对旧沥青路面材料的使用工艺和方法为背景,针对“沥青再生”技术和现今惯称的“沥青冷再生”技术阐述以下观点:1)真正的沥青再生技术目前只有“沥青热再生”技术,且是推广应用价值巨大的技术;2)“沥青冷再生”一说混淆了“沥青再生”的概念,把旧沥青路面材料当成普通砂石用作填充料,并将其称为“沥青冷再生”是欠准确的,且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3)应呼吁大力推广应用“沥青热再生”技术,以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