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目的: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设铺设无砟轨道的高速铁路,国内外尚无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加大了路基、桥梁、隧道等结构物的沉降,影响铁路的稳定性、安全性等。本文结合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工程实践,对综合勘察和路基、隧道、桥梁的关键设计技术创新进行总结。研究结论:在黄土勘察中引入"松软土"的概念,补充完善《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国内外首次采用埋入式连续桩板路基结构,解决了基底下部厚层黏性土的长期蠕变引起路基下沉问题;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大断面黄土隧道的设计原则和安全、快速、经济的施工方法;在高烈度震区长联连续梁上采用4组双向式钢轨伸缩调节器设计技术,在渭南北站采用350 km/h通过式车站桥梁与无砟轨道无缝道岔群一体化设计技术。这些创新技术成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的土建工程成套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王胜 《铁道工程学报》2004,(Z1):113-114
作为客运专线土建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桥梁的主要功能是为高速列车提供平顺、稳定的桥上线路,确保运营安全和乘坐舒适,并尽量减少使用期间结构的维修工作量.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黄土湿陷性的存在而产生的负摩阻力对桥梁基础--桩基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结合郑西客运专线的湿陷性黄土区桥梁设计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孟祥连 《铁道勘察》2011,37(4):47-48,89
针对黄土地区常见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阐述了黄土地区铁路的选线及工程设置原则,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常用处理方法及适用条件,论述了不同地基条件下客运专线黄土路基的综合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为我国第一条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修建的无砟轨道铁路客运专线,通过该线渑池至灵宝段无砟轨道桥梁设计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分析,解决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修建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桥梁的设计问题。研究结果:通过郑西线渑池至灵宝段无砟轨道桥梁设计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分析,提出了湿陷性黄土湿陷性厚度和负摩阻力取值原则、沉降计算方法和控制原则、桥墩横向刚度控制办法及相邻桥墩纵向线刚度控制原则,并提出了郑西线桥梁施工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郑西客运专线陕西境内桥梁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陕西境内全长165.826 km,其中桥梁长度近80 km,且80%以上位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结合客运专线高速行车的特点,简要介绍桥涵工程概况、桥梁类型的选用原则、黄土的湿陷性对桥梁设计的影响及耐久性设计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北地区广布冲、洪、风积黄土,地质情况非常复杂,宝兰客运专线山区深厚层湿陷性黄土具有高压缩性、湿陷等级高、遇水易产生湿陷等特点,路基工后沉降值要求严格,路基、桥梁、隧道频繁过渡,各结构物的刚度及工后沉降均存在差异,影响无砟轨道的刚度和变形均匀性。针对以上难题,结合宝兰客运专线深厚层湿陷性黄土采用浅埋式桩板结构处理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其既能满足路基工后沉降要求,又能有效地减少各结构物工后沉降差异值。  相似文献   

7.
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呈西北-东南向穿过陕鄂两省境内的秦岭山脉,地质构造复杂,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发育,对线路方案起控制性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线路沿线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了针对性防治对策:对地形复杂、规模巨大、集中分布的不良地质地段,应尽量完全绕避;隧道进出口、桥梁墩台及路基工程应避开斜坡不稳定、不良地质发育或可能发生重大地震次生灾害的地段;尽量绕避岩溶区或以最短距离穿越,对岩溶危害要避重就轻,以安全高度跨越岩溶区;尽量避让地震及地震次生灾害严重地段;尽量避开断裂带,当无法绕避时应以大角度简易工程通过断裂带。本文分析成果可为类似线路工程的地质选线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研究如何在工程建设的源头--选线阶段通过合理的选线,从而达到科学地减震防灾的目的.研究结论:(1) 在高烈度震区特别是断裂带附近选线时,当以路基通过时应尽量平行通过且不能位于断裂带内,当需要跨越断裂带时尽量垂直通过,隧道洞门边仰坡不应垂直断裂带布置;(2) 选线应尽量绕避危岩落石分布广泛的地段;(3) 线路宜避开断裂带,难以绕避时,应在断裂带较窄处以简易工程垂直通过,可以低矮路基、短桥矮桥等工程通过;(4) 线路通过峡谷时应考虑堰塞湖、不稳定斜坡体、滑坡、岩堆、泥石流等潜在不利因素的影响,合理选择线位标高;(5) 当工程毗邻的自然坡体稳定性较差,影响到工程安全时,应进行加固和绕避不稳定体的方案比选;(6) 线路通过高烈度震区时尽量多设隧道,少做桥、路结构物;(7) 不设或少设陡坡傍山桥、路结构物,不设或少设小半径曲线,特别是不良地质重灾群发区域.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沙漠的成因,风沙运动的特征及形成的机理,在该地区修造铁路风沙对路基可能造成的沙害,因此在线路选线时应注意风向的变化和流动规律,绕避易形成沙丘和严重流沙的地带通过神榆铁路选线的实例介绍了沙漠地区线路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湿陷性黄土地区铁路的主要技术问题及其工程措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湿陷性黄土地基是基础工程中最为复杂的地基类型之一,采取可靠的工程措施以确保基础工程的安全稳定,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客运专线建设必须解决的技术难题。通过分析湿陷性黄土的主要工程特性,提出湿陷性黄土地区铁路工程的地基湿陷性、边坡稳定性、填料改良、黄土隧道变形、桩基负摩擦力等主要技术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成熟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湿陷性黄土地区铁路工程采取合理选择线路位置、科学确定工点方案、采取可靠的地基处理等措施,为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在铁路信号车站《联锁表》的设计过程中,如何确定基本进路、变更进路是设计《联锁表》的精髓,因此总结了如何确定基本进路、变更进路的13种规则方法并给出见解。  相似文献   

12.
路由规划是轨道交通策划运营的关键技术之一.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构建了一个基于路由矢量图的轨道交通路由仿真教学培训系统平台,实现用户在矢量图中对轨道路由的动态创建、选择和控制操作,还可对一些突发故障事件进行模拟设置.仿真软件利用ADO.NET技术对后台关系型数据模型提供访问操作,利用GDI+技术并结合相关算法对路由矢量图界...  相似文献   

13.
随着铁路运量的增长,目前经常有大列(即超长列车,下同)通过中、小站的情况。对于一般的车站,接车、发车进路的解锁都可以正常进行;但对于有6‰下坡道的车站,由于6‰下坡道延续电路中没有考虑在超长列车通过时的解锁问题,致使列车通过后,延续进路不能正常解锁,给行车造成不便。因此,应当予以克服。  相似文献   

14.
在神朔二线的信号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发现该线上的多数车站都存在有2条正线、2个长大下坡道进站口、多个延续进路终端的特征。在《6502电路与各种设备联系图册》(电号:6504)的定型电路中,延续进路电路与发车进路表示器电路都借用了网络13线,因此存在共用网络13线的问题,笔者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调度集中系统(CTC)是综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的系统设备,为提高运输组织工作效率、减轻调度及车务人员工作量、保证运输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无线进路预告是CTC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调度员对车站下达计划后,由车站自律机根据计划信息生成相应的进路序列,待列车行驶至一定距离自动触发此条进路后,CTC将此条进路预告信息通过GSM—R网发送至车上,使司机能够清楚前方车站的信息,从而双重保障了安全。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利用光电测距仪点间设站法进行公路高程测量的原理 ,对其能达到的精度进行了分析 ,并就如何实施作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7.
渝怀铁路选线设计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渝怀铁路是目前我国西南困难山区正在建设的一条长大铁路干线 ,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 ,主要介绍在部分复杂地段和特殊地段选线设计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8.
TBZK型驼峰进路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BZK型驼峰过程控制系统是根据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而研制的,包括:无线机车遥控、溜放进路控制、间隔制动控制和目的制动控制.该系统于1989年12月通过了铁道部组织的技术鉴定,由于该系统不包括驼峰调车进路控制,还不能实现驼峰作业控制的整体计算机化.为了完善TBZK型驼峰过程控制系统,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从1996年开始着手进行与过程控制系统配套的计算机控制的驼峰调车进路的研制,于1998年完成了研制开发工作,投入现场运营.该系统将驼峰调车控制和溜放控制合为一体,构成了驼峰进路控制系统,完成驼峰调车进路、溜放进路和推峰进路的全部作业控制.  相似文献   

19.
在铁路信号联锁表的编制过程中,优选基本进路、变更进路是设计联锁表的关键。以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典型车站为例论述八字进路、平行进路、既有站改造等多种情况下确定基本进路、变更进路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自然保护区铁路选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斌 《铁道工程学报》2007,24(12):11-13,18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数量、面积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铁路工程由于其自身长度较大、技术限制、需要靠近经济点等因素影响,经常会与自然保护区等发生关系,为此对涉及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的铁路选线提出建议。研究方法:结合铁路选线中与自然保护区发生干扰的不同情况,分析涉及的法律障碍,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等找出问题解决途径。研究结果:铁路不允许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需占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不得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其污染物排放应满足规定的排放标准。当线路由于各种原因控制侵入保护区范围时,应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履行手续。研究结论:选线阶段设计单位在收集保护区资料的基础上对选线进行调整,尽量绕避;难以绕避时,应尽量避开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建设单位应于项目前期即开始办理相关手续,促进项目的勘察、设计、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的有机结合,使项目建设能够平稳、快速、合法地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