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本文对6例寻常性天疱疮和2例红斑性天疱疮皮损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水疱旁早期棘层松解区域细胞间质溶解,细胞间隙增宽,但桥粒和张力微丝连接仍然保存.在棘层松解区域,桥粒和微绒毛减少、消失.3例寻常性天疱疮皮损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棘层松解细胞表面光滑,微绒毛减少、破坏.作者指出微绒毛减少、消失是天疱疮皮损的重要超微结构改变,并且认为天疱疮棘层松解的过程可能首先是非桥粒区域细胞间质溶解,细胞间隙增宽,微绒毛破坏、消失,继之是桥粒区域,最后,桥粒破坏消失,棘层松解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细胞外基质层黏连蛋白(Ln)及其受体整合素α2在小鼠肾泌尿小管发育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泌尿小管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体视学方法和蛋白印迹技术对不同胚龄及生后日龄小鼠肾泌尿小管中的层黏连蛋白和整合素α2的表达进行系统观察和分析。结果层黏连蛋白表达于各期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基膜。整合素α2在各期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均有一定程度的表达。随着肾的发育,Ln和整合素α2的表达量逐渐增加。结论层黏连蛋白和整合素α2在泌尿小管的发育和成熟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作用,影响基膜的发育及上皮细胞极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骨骼肌中CDla^ 细胞的形态、分布及功能。方法 4例人骨骼肌样本采用CDla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骨骼肌纤维之间、肌束膜和肌外膜的血管壁、神经纤维、脂肪组织中的CDla^ 细胞呈带状、灶状或散在分布。CDla^ 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多样,常有突起。突起粗细、长短、多少不等,其突起可与周围或远处的CDla^ 细胞或突起相连;骨骼肌纤维之间的CDla^ 细胞也可与肌膜紧密相连。结论 骨骼肌纤维之间的CDla^ 细胞可能是肌卫星细胞的某一分化阶段;骨骼肌中各种组织内的CDla^ 细胞也可能是相应组织成熟细胞的前体状态,并参与相应组织结构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骨骼肌中CD1a+ 细胞的形态、分布及功能.方法 4例人骨骼肌样本采用CD1a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结果骨骼肌纤维之间、肌束膜和肌外膜的血管壁、神经纤维、脂肪组织中的CD1a+ 细胞呈带状、灶状或散在分布.CD1a+ 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多样,常有突起.突起粗细、长短、多少不等,其突起可与周围或远处的CD1a+ 细胞或突起相连;骨骼肌纤维之间的CD1a+ 细胞也可与肌膜紧密相连.结论骨骼肌纤维之间的CD1a+ 细胞可能是肌卫星细胞的某一分化阶段;骨骼肌中各种组织内的CD1a+ 细胞也可能是相应组织成熟细胞的前体状态,并参与相应组织结构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5.
应用 SVS APEX PLUS型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对 6只家兔双眼进行 PRK术 ,设定右眼- 4.0 0 D,左眼 - 8.0 0 D。分别于术后 3天、30天、1 0 0天两组随机选取 1只家兔 ,使其猝死摘除双眼球 ,取其角膜。每只角膜分为两半 ,一半角膜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 (1 /4行 SEM,1 /4行TEM)。透射电镜观察手术后 1 0 0天 ,角膜上皮细胞基本恢复正常。扫描电镜观察则上皮细胞界限分明 ,上皮明亮细胞较多 ,但微绒毛、微皱褶相对减少。提示 PRK术后 1 0 0天角膜组织结构基本正常 ,但仍有组织薄弱处和特殊性改变。其角膜上皮微绒毛、微皱褶相对减少 ,可能是临床上PRK术后部分患者近期角膜干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胚胎期角膜上皮干细胞的迁移规律及其超微结构,为利用胎儿角膜上皮干细胞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14至38周胎儿角膜上皮HE及抗人64ku角蛋白单克隆抗体(mAE5)染色反应,并观察胎儿角膜上皮干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14周角膜上皮由一层基底细胞被覆一至两层鳞状细胞构成,且仅有表层鳞状细胞mAE5弱阳性反应。17至29周缘部上皮有3~5层,中央部有2~3层,整层基底细胞mAE5反应阴性,其上鳞状细胞呈强阳性。33至38周角膜上皮已近成熟,仅剩缘部基底上皮细胞mAE5反应阴性。超微结构显示mAE5阴性反应的基底层细胞核异染色质多,胞质中细胞器较少,且细胞间连接也较少。结论胎儿角膜上皮干细胞呈现由全层向基底层,再向缘部逐渐迁移的分布规律,且超微结构较幼稚。  相似文献   

7.
对新建的克隆性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RLC-310进行了生物学鉴定和形态学观察。发现细胞可重叠生长,群体倍增时间32h,集落形成率44%,具有超二倍体核型,染色体众数64。细胞没有支原体污染,有特异性的LDH同功酶谱,细胞接种Balb/c裸鼠可形成移植瘤。细胞大小均一,核大,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微绒毛,未见到细胞间的桥粒结构。胞质内有变形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较多糖原颗粒,张力原纤维可见。细胞核异形性明显,核仁数目增多,有边集。表明这株细胞保持了肾透明细胞癌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百草枯(Paraquat,PQ)诱导人肺间质成纤维细胞HEL299纤维化增殖过程中肺上皮细胞的重要作用及其调节的信号机制。方法应用体外人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共培养系统,MTT法检测PQ对人肺间质成纤维细胞HEL299和HPAEpiC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检测共培养体系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变化,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上皮HPAEpiC细胞的TGF-β信号通路变化对肺间质成纤维细胞HEL299增殖的影响。结果PQ对肺间质成纤维细胞HEL299体外增殖依赖于上皮细胞的存在。PQ促进肺上皮HPAEpiC细胞TGF-β的分泌,进而促进肺间质成纤维细胞增殖;阻断上皮细胞TGF-β信号将明显减少间质HEL299细胞的增殖。结论 PQ促进人肺间质细胞上皮HEL299的增殖依赖微环境中上皮HPAEpiC细胞的TGF-β信号。本研究结果阐述了PQ诱导肺纤维化的一种新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的大鼠脉络丛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以便进一步对其进行体外实验研究。方法无菌条件下取1~9d的Sprague-Dawley大鼠脉络丛组织,经机械分离后将细胞种植于含100mL/L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定期进行形态学观察并摄片。在培养第9天左右,采用电子显微镜及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并计算脉络丛上皮细胞的纯度。结果培养的脉络丛上皮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电子显微镜下有微绒毛,细胞纯度在95%以上。结论利用机械分散法分离新生大鼠脉络丛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可获得高纯度的脉络丛上皮细胞,该方法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介绍对不同材料反光突起路标的选择及在石太高速公路中的应用,为同行提供一点经验。反光突起路标又称作反光道钉.通常是固定于路面上,起标线作用的突起标块。其与标线共同作用.起到标识道路线形轮廓的作用。根据其突出路面及反光的特性.石青公司在连续下坡路段全幅宽度内安装了部分道钉,实践证明对降低事故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1.
对13例正常人、28例胆囊结石患者的胆囊粘膜上皮细胞的组织学变化进行对照观察,同时测定胆汁中氨基己糖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病理性胆囊粘膜上皮细胞呈明显增生性改变,胞质内PAS、AB染色增强,上皮间有大量杯状细胞;胆汁中氨基己糖含量为正常人的2.6倍。提示胆囊粘膜上皮细胞的变化可导致胆汁中糖蛋白含量增高,二者在胆石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38例单纯先天性肾积水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组织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其主要超微结构病理改变是平滑肌细胞间有大量胶原料堆组织堆积,平滑肌细胞相互分离,肌细胞本身发育不良,胞膜皱折、锯齿状、指状突起,线粒体肿胀破坏。提示积水的原因是UPJ部位功能性梗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人β-防御素-2(HBD-2)、白介素-1β(IL-1β)在中耳黏膜上皮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中耳炎病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慢性中耳炎中耳黏膜上皮及正常外耳道皮肤中HBD-2、IL-1β的表达。结果 HBD-2和IL-1β在中耳炎中耳黏膜的表达较正常外耳道皮肤中上调,有显著性差异(P<0.05);HBD-2和IL-1β在中耳黏膜中的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r=0.9117,P<0.05)。结论中耳炎症状态下,中耳黏膜上皮HBD-2、IL-1β表达上调并可能相互影响,在中耳炎病理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豚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及成骨细胞定向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离和培养豚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研究其成骨细胞分化特性。方法 采用成年豚鼠用贴壁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传代培养。取第三代培养细胞做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用 β 甘油磷酸钠、地塞米松和维生素C诱导使其向成骨细胞分化。Gomori钙钴法作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 全培养骨髓细胞 ,连续 3d换液后能得到均一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豚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 6 1h。用 β 甘油磷酸钠、地塞米松和维生素C诱导可以使其成骨细胞分化。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结论 贴壁法可用于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豚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药物诱导定向成骨细胞分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方法 用组织块培养法,采用连续花瓣状撕囊法获得人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前囊膜,使用含有表皮生长因子的培养液进行培养,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及鉴定;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规律,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进行鉴定.结果 体外培养的原代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在组织块贴壁24 h后从组织块边缘长出,具有上皮细胞的形态特点.αA-晶状体蛋白抗体阳性率几乎100%,鉴定为晶状体上皮细胞.结论 采用连续花瓣状撕囊法获得的组织块较易在体外培养出入晶状体上皮细胞,可用于白内障后囊膜混浊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带有绿色荧光蛋白 (GFP)基因的腺病毒注入豚鼠耳蜗后 ,观察不同时间段GFP基因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及手术操作对听力的影响 ,为内耳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 5只杂色豚鼠术前及术后行听性脑干反应 (ABR)和畸变耳声发射 (DPOAE)检查 ,空白对照组经圆窗或底回钻孔注入人工外淋巴液。实验组注入带有GFP基因的腺病毒。分别于 3、5、7和 1 0d后取材 ,耳蜗标本经硝酸银染色后铺片。结果 腺病毒注入耳蜗后对听阈影响不大。术前术后的DP值有差异。荧光显微镜下可见 3d组表达产物最高。 7d后逐渐减弱 ,1 0d后更弱 ,表达产物主要分布于支持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和基底膜下的间皮细胞。对照组均无绿色荧光。结论 通过圆窗或底回注入腺病毒对听阈没有影响。单一位点的接种就能使神经营养因子通过耳蜗液扩散到整个耳蜗。有效的基因转移在耳蜗是可行的 ,但表达相对短暂。  相似文献   

17.
缺血预适应对大鼠移植小肠的早期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缺血预适应 (IPC)对大鼠移植小肠上皮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早期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假手术组 ,S组 ,n =6 ) ,小肠移植组 (SBT组 ,n =12 )和缺血预适应加小肠移植组 (ISBT ,n =12 )。建立大鼠异位节段小肠移植模型。移植肠血管重建成功之后 ,再灌注 1h各组取材。免疫组化定量检测层粘连蛋白 (lami nin ,LN)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检测移植小肠上皮细胞凋亡。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小肠上皮基底膜结构变化。结果 S组、SBT组、ISBT组LN表达分别为 39.5 2± 2 .6 0 ,13.5 3± 0 .4 4 ,2 5 .4 0± 1.79,SBT组明显低于S组 (P <0 .0 5 ) ,而ISBT组明显高于SBT组 (P <0 .0 5 )。S组、SBT组、ISBT组上皮细胞凋亡指数 (AI)分别为 2 .2± 0 .83,30 .8± 3.2 ,13.2± 2 .86 ,SBT组明显高于S组 (P <0 .0 5 ) ,ISBT组明显低于SBT组 (P <0 .0 5 )。透射电镜观察显示S组小肠上皮基底膜呈线性连续完整的结构 ,而SBT组基底膜分解断裂、甚至消失 ,ISBT组上皮基底膜破坏程度比SBT组为轻。结论 IPC对大鼠移植小肠上皮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均有早期保护作用。IPC抑制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保护移植小肠上皮细胞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将浸渍有10%桃叶膏稀释液的棉球置入家兔阴道深部,每日一次共10次,光镜观察阴道粘膜的覆层鳞状上皮,层次清楚,未见增生及炎性反应;电镜观察,浅层、中层及基底层上皮细胞,胞质内均可见张力原纤维及少数线枉体,核染色质未见增多。以上用药组及对照组,均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针对32m简支梁桥上连续结合式无碴轨道结构,分别用换算截面法、有限元法及刚性简化计算法计算了列车活载、轨道板与底座板间温差及列车制动作用下的层间剪力,得到了层间剪力分布图,依据该图进行了层间连接件的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在列车荷载作用下,层间剪力自梁端至跨中大致呈线性递减分布;轨道板与底座板间存在10℃温差时,层间剪力主要集中在桥梁两端5m范围内;制动力作用下,结合面上层间剪力沿跨长均匀分布,均等于作用在轨道板之上的扣件纵向分布阻力;当三者共同作用时,轨道板与底座板之间的温差起控制作用,因此,桥梁端部受温差影响较大的5m范围内应加密销钉与连接钢筋设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门脉高压犬小肠微循环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 行缩窄门静脉主干1/2 加丝线慢性栓塞术建立犬肝前性门脉高压症模型,观察小肠黏膜上皮和黏膜及黏膜下层微循环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肝前性门脉高压犬小肠黏膜及黏膜下微循环超微结构改变的特征为:血管数量增多,直径增大;微动脉腔小、壁厚,胶原纤维增生、紊乱,内皮细胞受损;微静脉腔大、壁薄,基膜及内皮细胞受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白细胞浸润;肠黏膜上皮细胞、基底膜受损,回肠平滑肌细胞核畸形。结论 门脉高压犬小肠黏膜及黏膜下微循环超微结构出现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