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合理解决超载状态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卸载时机问题,通过对超载状态下沉降速率法、工后沉降值法和应力固结度法的计算分析,结合深圳某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实验区的现场实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方法在超载状态下卸载时机判定的可行性及存在问题,通过综合分析,能够合理准确地判定卸载时机。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依托广州市南沙区某填筑项目道路软基处理工程,综合考虑真空-堆载联合预压荷载形式、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建立Abaqus有限元模型,对联合预压加固软基固结沉降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并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比较剖析。所得结果证明:数值模拟得到软基固结沉降数据和现场实际监测数据演变规律相吻合,能较好模拟各级堆载预压过程中软基沉降速率变化规律。模拟数据曲线比实测数据曲线收敛速率更快,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综合评定认为该区域软基处理加固达到设计卸载要求,建议真空卸载。  相似文献   

3.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分析了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加固软基的基本原理。结合工程实例,对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处理的公路路基表面沉降进行了现场试验观测和数值分析,认为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适用于公路路基的加固处理。用平面应变Biot固结有限元分析,可得到令人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分析了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加固软基的基本原理。结合工程实例,对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处理的公路路基表面沉降进行了现场试验观测和数值分析,认为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适用于公路路基的加固处理。用平面应变Biot固结有限元分析,可得到令人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张明  杨永生 《水运工程》2012,(4):162-165
堆载预压和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处理吹填淤泥软基沉降变化规律与3种"S"型成长曲线变化规律相似。影响软基沉降发展规律的因素很多,3种成长曲线沉降预测模型仅反映了沉降发展规律中一种或几种信息特征,将各种单项预测模型进行组合,引入了变权"S"型成长曲线组合模型,结合围海造陆工程实例,对吹填淤泥软基沉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变权组合沉降预测模型预测未来沉降与实测值十分吻合,预测精度较单项模型高,采用该模型进行吹填淤泥软基沉降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吹填流泥地基采用真空预压浅层加固的主要目的是为深层地基处理提供稳定的工作面,因此其控制指标是浅层加固区地基承载力或不排水抗剪强度,但是目前的沉降速率卸载标准主要服务于控制工后沉降。为合理确定卸载时机,根据软黏土不排水抗剪强度与有效固结应力的关系、剩余沉降与沉降速率的关系,并考虑卸真空对软黏土抗剪强度的影响,推导得到了浅层加固沉降速率卸载标准公式。浅层加固沉降速率卸载标准与地基承载力或软黏土不排水抗剪强度需求、真空预压荷载、加固厚度、竖向排水体间距、固结系数等有关。工程实例表明该方法确定的沉降速率卸载标准与工程实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7.
吹填流泥地基采用真空预压浅层加固的主要目的是为深层地基处理提供稳定的工作面,因此其控制指标是浅层加固区地基承载力或不排水抗剪强度,但是目前的沉降速率卸载标准主要服务于控制工后沉降。为合理确定卸载时机,根据软黏土不排水抗剪强度与有效固结应力的关系、剩余沉降与沉降速率的关系,并考虑卸真空对软黏土抗剪强度的影响,推导得到了浅层加固沉降速率卸载标准公式。浅层加固沉降速率卸载标准与地基承载力或软黏土不排水抗剪强度需求、真空预压荷载、加固厚度、竖向排水体间距、固结系数等有关。工程实例表明该方法确定的沉降速率卸载标准与工程实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8.
根据广佛江快速通道工程软基路段分布特性,局部路段采用了塑料排水板结合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直排处理方式,重点介绍该工艺的工序方法、控制要点、固结和沉降监测分析、效果论证等内容。通过现场对沉降监测断面的沉降值、荷载时间的分析,利用双曲线法推算最终沉降量及固结度,结果表明,堆载.预压区平均固结度值与平均工后沉降量值满足卸载条件,推算工后沉降满足一般路段≤030m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由于珠三角北江流域地质的特殊性,路基下伏的软弱土层极大地影响了道路的长期稳定与安全使用。广贺高速三四段为更好的指导后续施工,在项目整体施工之前,选择了长约1km路段进行了软基处理试验段研究工作。为了减小工后沉降或缩短工期,对于采用排水固结法进行地基处理的路段,采取了超载预压设计,并对路基与构造物等不同路段超载厚度进行了试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技术规程》(JTS 147—2009)中对真空及联合堆载预压时何时堆载,滤管的布置、通水量、形式、沉降计算、检测及卸载标准等要求比较含糊。根据以往设计经验,对堆载时间、滤管的布置、通水量、形式进行计算分析;对沉降计算中的系数、层厚与有关规范进行比较并提出建议;对于检测及卸载标准,提出应根据检测数据确定卸载时间。  相似文献   

11.
无砟轨道线路对工后沉降控制要求十分严格,路基工程工后沉降主要为路基铺轨完成后地基的残余沉降,厚层松软土路基沉降控制是路基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结合路基不同部位要求,采用桩板结构、桩筏结构及桩网结构联合超载预压进行地基加固,通过典型工点进行现场试验测试与验证,有效控制了路基工后沉降,整个路段内纵向沉降较为均匀,区段路基满足铁路高速、安全、平顺的运营要求,加固措施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2.
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软基过程的地表沉降、孔隙水压力、水平位移和地下水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分析表明: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能加快地基沉降的速率,缩短施工工期;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对浅层土孔压变化影响明显,而对深土层孔压变化较为缓慢;抽真空开始后土体水平位移方向是指向加固区内的,而堆载预压阶段是指向加固区外的;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减少地基的水平变形,提高了地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林正珍  邓昭林 《水运工程》2005,(8):67-69,74
根据厦门岛西岸线整治工程B标段173m长岸线采用水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处理软土地基的工程实例.介绍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在潮间带软基处理工程中的设计、施工、监测及加固效果。通过成功地应用水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技术.并与同等的堆载预压加固方法进行比较.认为该方法具有施工工期短、软基强度增长快、地基沉降量小且造价低的优点.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温州某大面积真空预压处理工程实践,对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新技术在实践中较为突出和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表明在避免“土柱”效应前提下,适当增加开泵率和布泵数,对预压效果提高较为有利;严格控制吹填淤泥(预压前)质量,对场地沉降和标高控制较为重要;由于加固效果在水平和纵向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大面积真空预压加固地基不均匀性不可避免;选择代表性场地进行试验,对确定沉降卸载标准和提高预压效果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以青岛港矿石码头软基处理工程为例,着重介绍了软土地基在堆载预压下土体的变形、固结过程。对地表沉降、孔隙水压力、地下水位进行了现场观测。通过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堆载预压法处理青岛港矿石码头吹填土及海相沉积形成的软基加固效果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技术在越南某沿海发电厂堆载软基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情况,根据现场的监测资料对越南某沿海发电厂堆载软基的加固效果进行分析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时间内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区的地面沉降明显大于堆载预压区,但两种地基处理方式下的剩余沉降量相似。由此可以看出,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堆载预压可以达到与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相似的加固效果;土体中孔隙水压力变化值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抽真空引起孔压消散值,二是堆载预压引起的孔压变化值。结果表明应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技术加固越南南部地区的软弱地基是可行的,且加固成效较为显著,所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结合塑料排水板加固软土路堤的工程实例,对比分析了排水板间距、堆载预压时间及堆载预压荷载对软土固结度、残余沉降的影响。总结出在工期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排水板间距并延长堆载时间,可有效减少工程造价并达到与较小排水板间距时相近的处理效果。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可通过减小排水板间距并结合超载预压,加快施工期沉降速率,满足残余沉降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实际工程中,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采用规范推荐的分层总和法对堆载排水预压下的地基沉降进行计算,但是在地基的分层和修正系数Ms的取值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造成计算与实测结果之间产生较大偏差。文中运用PLAXIS岩土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堆载排水预压法处理软基的沉降修正系数进行分析,得到多个修正系数代替Ms用于成层地基的沉降计算结果修正。同时对堆载预压的影响区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东南沿海滩涂地区修建的高速公路桥梁及海堤等构筑物,由于其复杂海域环境及深厚软土地基的存在,常规设计方案中的软土地基处理措施及其施工进度计划并不适用。从施工现场开展的长期沉降观测获得的大量实测数据出发,通过选取适当的沉降变形预测模型,比较客观的反了超深厚软土地基堆载预压过程中沉降及稳定实际变化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堆载预压卸载控制标准,为同类型海堤与桥梁交叉区建设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根据拼接路基的变形特点,结合已有的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采用新、老路基横坡的改变量及工后沉降量作为改扩建工程的控制标准。采用此标准,可有效控制通车后的工后沉降量及不均匀沉降,并节约软基处理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