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2017年3月22日,在韩国珍岛海域,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经过590天的艰苦奋战,在这一天成功将沉没1077天的"世越号"成功打捞上岸。在"世越号"打捞工程中,最艰难的工程为难船钢梁的穿引工作,为了探索有效的钢梁穿引方法,打捞人员进行了不懈的尝试和探索。探索中积累的很多经验值得探索和讨论。其中一个尝试为利用2只Φ3.5m x 9m助浮气囊置于船底进行海底顶升试验。经过精心的准备和尝试,在橡胶气囊充气达到3bar压力,高压气囊成功将难船船尾顶起20cm以上,验证了高压气囊在水下施工中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产生一定的价值。本文从应用原理方面分析了这次试验,对橡胶气囊顶升方法在难船打捞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正>0 引言船舶在码头靠泊期间因火灾等意外情况而侧倾沉没的事故时有发生,这类船舶沉没后,通常船体紧邻码头前沿,为过底钢丝的穿引带来一定难度。难船的存在会直接影响码头的正常生产,且存在一定的溢油风险,打捞移除难船时间紧、任务重。笔者论述中型远洋渔船的打捞施工工艺,总结该难船的打捞施工经验和施工要点,供同人参考。1 难船概况某日,"鲁胶南远渔178"轮(以下简称"难船")在蓬莱蔚阳港码头前沿失火,在灭火过程中因船舱进水过多而侧翻沉  相似文献   

3.
"世越号"沉船打捞工程是由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承担的一项整体打捞吨位、打捞难度均属世界前列的大型综合打捞工程。工程中并未采用沉船扳正后再起吊出水这一常规整体打捞方式,而是人性化地提出并成功应用了钢梁托底的整体抬吊打捞方案,并创造性地通过浮吊船起吊沉船船首,解决了在沉船下方安装托底钢梁这一打捞方案中的关键性难题。为了对船首起吊这一独特的吊装作业方案设计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精细、全面的计算分析。论文主要介绍了"世越号"沉船打捞工程中的船首起吊作业的静态分析和水动力动态分析方法,得出相应的起吊吊力、船舶运动等相关数据;并与实际作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分析方法的合理性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4.
疏浚施工中为摸清施工水域海床表面障碍物的类别、材质、尺寸等详细信息,需要对海床表面进行物探。相对于常规海床表面物探手段,深水水域水下摄像技术可以清晰直观的反映海床表面的情况。该工艺在实际工程中的成功应用,在解决项目实际问题的同时,可作为常规海床物探手段的辅助手段,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5.
沉船打捞多使用内浮力自浮、浮吊外力吊抬、液压设备抬浮、浮筒打捞等工艺。案例难船救助工程中海损船舶高位搁浅,经过科学计算及合理的施工安排,达到快速救助效果。案例工程为救助工程中常见案例,实际操作过程对类似救助工程有指导意义,可作为类似案例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DCM工艺作为免挖式的填海工艺,可有效增强海床以下污泥的硬度,形成稳固的地基便于上部海堤及填海拓地工程的进行,将填海工程对海洋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本文将通过对国内首艘重型DCM船"DCOC-1"在香港机场项目的应用为实例,对船舶在海底深层土体的处理工艺进行简要分析,总结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成果,为DCM工程的施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7.
介绍双船抬浮打捞作业的施工方法,研究打捞作业中起重系统基座的受力形式,并根据受力特点设计抬浮作业起重系统中使用的两种基座——反力架及滚轮支架,采用有限元计算对其结构强度进行校核并辅助进行结构优化。"世越"号打捞工程的实际检验结果验证了结构强度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航海》2017,(6)
在举世瞩目的"世越"号沉船打捞工程中,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创造性地应用了托底钢梁打捞方法。该方法是将一组托底钢梁垫在沉船之下,打捞时起吊力作用于托底钢梁而非直接作用于沉船上。因此,该方法对沉船船体结构破坏较小,能够实现业主方提出的整体打捞并尽量避免船体破坏的要求。该文对"世越"号打捞工程托底钢梁的设计过程进行了总结,并应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托底钢梁结构和沉船结构强度进行了计算分析,为以后打捞工程中应用类似打捞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0引言在沉船打捞施工中,有很多不确定及不利因素,结合现场情况制订切合实际的救助方案至关重要。笔者通过"辽河一号"轮在复杂海域环境下的出浅过程,为今后类似的救助打捞工程提供参考。1工程概述1.1工程背景"辽河一号"轮是坐底式风电安装船,其设备性能在国内处于领先行列。2016年9月4日,该船在距离江苏省盐城市大丰港东南方向约20 n mile的  相似文献   

10.
《航海》2017,(4)
2017年3月22日,沉没1 077天的"世越"号在上海打捞局590天的紧张施工下缓缓浮出水面,举世瞩目。以侧卧的姿态从44m水深整体打捞出水重达万吨的沉船被称作世界打捞史上的奇迹。在"世越"号打捞项目最关键的船头起吊过程中,为了建立足够的浮力,除了在难船外部安装橡胶浮筒、钢质打捞浮筒等助浮设备外,新发明的内置柔性气囊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本文从试验的角度对内置气囊的开发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1.
为了获得打捞船横向强度以满足中国船级社的相关规范要求,开展基于ANSYS的打捞船横向强度仿真计算研究。利用ANSYS进行仿真计算,可对打捞船横向强度进行研究,选取两种典型加载工况,对打捞船在各个工况下的结构应力进行仿真计算,发现高应力部位,为改进船体结构提供指导,确保横向强度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2.
由于内河起重打捞业务需求和船多厂少修船难情况突出,钱塘江上新近出现了一种起重桁架兼作连接桥结构的双体起重船。对这种超规范的新型结构,其强度校核是船舶检验发证的新问题。论文在相关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该船型的总纵及局部强度、总横及扭转强度,起重桁架强度以及支撑结构强度分析方法,并应用于1艘700 t排水量的起重船进行结构分析计算。该方法可用于同类型船舶的设计与校核。  相似文献   

13.
隋海琛  杨鲲  张彦昌  赵阳 《水道港口》2009,30(2):139-142
"南海一号"是我国2007年底在广东阳江水域打捞出水的一条宋代沉船。为了更好地保护该船,打捞过程采用了"整体打捞"技术方案。为了保证打捞中水下定位和提升过程姿态检测准确无误,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将国际上最先进的姿态传感器和水下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成功应用于"南海一号"打捞的定位和姿态监测过程中,为成功打捞沉船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安全保障。文章介绍了打捞的技术难点、技术方案和打捞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丛培珊  胡伟东 《航海技术》2004,(Z1):134-139
此文通过高位触礁的"幸运星"难船救捞工程实例,介绍了在恶劣海况中实施内浮力的救捞工艺,采用船吊一体的救捞方案使救捞工程取得了圆满成功.对类似救捞工程的施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发生海上事故造成船舶及随船货物沉没的情况下,通常船方和货方会相互推诿打捞清除责任,甚至出现无人打捞的现象。然而当随船沉没的货物仍有较为可观的剩余价值时,货方却往往十分愿意承担沉货打捞清除责任以期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形下,易出现船货双方争夺打捞权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具体案例,围绕沉船沉货打捞中货方打捞权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就"准商业打捞"下船、货双方的打捞权问题提出见解,即船方应被认定为负有打捞沉船沉货的责任主体或行政相对人。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疏浚挖泥设备的对比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国外绞吸船、耙吸船及疏浚技术资料的分析,并参与天津港航道疏浚工程中租用国外挖泥船的实际施工经验,对比分析国内外挖泥机具的技术研究与应用情况。提出应提高挖泥船的实用性和适用性,研发适用不同工况条件的疏浚设备及操作技术。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疏浚设备技术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对现有船撞力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综合对比和评述。然后结合苏北运河段靠船墩的实际情况,对通行船只进行了调查,分别应用规范方法和数值仿真分析手段对京杭运河苏北段靠船墩船撞力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京杭运河苏北段靠船墩船撞力的取值建议。研究成果可供新建靠船墩的设计及原有靠船墩加固时采用。  相似文献   

18.
《世界海运》2017,(9):7-10
2017年3月22日,沉没1 077天的"世越号"在上海打捞局590天的紧张施工下缓缓浮出水面,一时举世瞩目。以侧卧的姿态从44米深水中整体打捞重达万吨的沉船被称为世界打捞史上的奇迹。由于"世越号"打捞现场海底泥质坚硬,普通的抓力锚很难提供上百吨的锚抓力,因此根据实际海底地质情况和理论计算,我们设计了钢筋混凝土重力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该重力锚提供了200吨以上的锚抓力,为"世越号"打捞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很好的助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介绍"世越号"打捞工程中船艉钢梁的开沟及安装施工方法,阐述了施工难点和应对措施,尤其是海底泥石十分坚硬的情况下开沟清泥方法,为今后泥质坚硬的沉船打捞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海底管道作为海上石油天然气开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担负着输送石油天然气的重要作用,但海底管道由于冲刷而引起的事故时有发生,故需研究海管管道冲刷启动发生原因及判断海底管道何时会发生冲刷,从而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本文从海底管道冲刷机理入手,明确了海床发生冲刷条件:实际海底底床切应力大于临界切应力时,海床发生冲刷,相反则不会发生冲刷;接下去又研究了波流联合作用下对海底管道海床的剪切力和不同底质海床抗冲刷强度,通过切应力与海床抗冲刷强度比较,从而判断海床是否发生冲刷启动。最后,通过印尼某海域实际工程案例验证该方法,证明该方法判断冲刷启动可行,也为以后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