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车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是建立在工业互联网相关技术之上,针对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车辆运行等交通环节的设备赋予全局唯一的标识。本文介绍了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建设与技术发展情况,提出了车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实施框架与技术架构。通过建立车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可以实现车联网信息通信的身份验证、高效传输与安全保障,助力车联网的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汽车电子标识及其常见的应用场景,并探索了处于大数据热潮下,智慧城市交通领域中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新兴技术如何与汽车电子标识融合,最终实现智能交通管控。首先,从汽车电子标识的技术原理、国内外的应用情况分析汽车电子标识的优势和局限性;其次,分析了智能停车、信号优先、电子围栏等业务领域的研究现状;然后,阐述图像复原、深度学习技术与汽车电子标识技术结合,展现其在智能交通领域中的应用优势。最后,提出未来汽车电子标识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不同光照条件下直线型车道标识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天洪  王荣本  郭烈  顾柏园 《汽车工程》2005,27(5):510-513,569
为了解决不同光照条件下车道标识的识别,提出一种基于双标准可调模板关联技术的车道标识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光照的变化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然后利用基于统计的方法得到车道的初始化标识线,最后在以该书初始化标识线为尽准建立的感兴趣区域内利用双标准可调模板关联技术对初始化标识线进行矫正从而得到可靠的车道标识线参数。  相似文献   

4.
<正>近来,伴随国家修订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标准的出台,一个在汽车制造厂商和交通安全管理机关之间长期存在"争议"的话题——车身反光标识的安全价值和标准参照,再次引起关注。甚至在行业内,出现了"车身反光标识无用"、"应该参照欧洲标准取消车身反光标识"这种误读国际标准、违背安全研究结论的声音。本文为大家提供一些基本的技术资讯,从车身反光标识的安全价值,车身反光标识的国际标准,以及车身反光标识的材  相似文献   

5.
回复反射技术以其独特的回复反射性能广泛应用于交通领域。文章以回复反射器、三角警告牌、车身反光标识和尾部标志板等回复反射产品为例,分析了回复反射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现状,重点探讨了回复反射技术中的车身反光标识技术。在对我国车身反光标识标准中所规定的回复反射性能和粘贴技术规范等方面与欧美国家标准的异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的应对措施。回复反射产品增加了车辆的识别性,提高了道路行车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6.
徐专政 《摩托车》2013,(8):81-83
全国摩托车维修技术俱乐部山东招远技术交流会于2013年3月13日在金城之都——招远市MSC标识部件代理商蒋善军专卖店召开。我应全国摩托车维修技术俱乐部秘书长、泰昌摩配公司总经理贾君庆和招远市MSC标识部件代理商蒋善军的邀请,有幸参加了技术交流会。当天,贾君庆秘书长主持会议并进行了重要讲话,贾君庆秘书长组织大家共同探讨摩托车维修店今后的发展前景,研究了摩托车维修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工装分类识别的效率和准确性,在基于机器视觉的理论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工装标识点自动识别技术。该识别技术通过对同一车型工装标识点的位置进行识别,根据工装标识点的种类实现工装的有效区分。根据焊装车间顶盖上件位生产的实际需求,设计了一种合理、有效、高速的识别、区分系统,解决了顶盖上件过程中出现的工件上错等生产问题,极大提升了现场生产的精准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辅助目视检查车身反光标识逆反射性能的智能设备,其采用先进的光学设计有效解决了白天太阳光对逆反射光线的干扰问题,高效判定整个车辆尾部反光标识的视认性能,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图像进行分析并给出判定结果,开启反光标识智能检测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新大洲本田销售公司从3月1日开始对新大洲 本田摩托车专用机油"Honda机油"正式启用新的"身 份证"--电码防伪物流标识(防伪标记为油壶盖上 圆形标志),该标识设计成圆形,采用银粉涂层遮盖 密码和电脑识别物流条形码二合一防伪技术。经销 商或用户在购买贴有新的电码防伪物流标识的机油  相似文献   

10.
施磊  朱遥 《汽车实用技术》2022,(20):161-166
安全、高效向来是汽车试验场的首要追求,准确识别试验车辆并将结果应用于运营管控是实现这一追求的基础。汽车电子标识技术可实现对行驶中车辆的自动识别和监控,相比于视频图像抓拍识别,其拥有快速精准、安全可靠、唯一性等优势,是我国道路交管体系的应用发展方向。文章根据实际管理需求,对该技术在试验场运营管控中的应用开展了研究,并通过实地验证证明,基于5.8 GHz专用短程通信(DSRC)的汽车电子标识识别技术具有一定的应用可行性。最后,结合汽车试验场运营经验,提出了四点汽车电子标识技术的具体应用方向及思路,以供国内各汽车试验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结合WN,WL,LG三个国家重点工程,对西南地区土洞易发高发区地形地貌特征,覆盖层沉积、岩性、粒组、固结、力学等特征,下伏岩溶发育规律、强度特征,土洞形成机理、控制因素与防控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土洞易发高发区为岩溶强发育的冲洪积粉质黏土堆积区,土洞主要由地表水入渗潜蚀作用形成,其发育规模、频率受岩溶发育程度、地形地貌、覆盖层粒组特征、渗透性、地表水及降雨等因素控制。施工中针对性的采取地表排水、减小土体渗透系数、提高地基强度等综合处理措施,可对土洞进行有效的防控。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交通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交通建设正逐渐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快速构建带动了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全面发展!川藏铁路等重难点工程的建设给本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及时总结重难点隧道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邀请天津大学张稳军教授%我刊副主编&作为专刊组稿负责人!陈湘生院士、李术才院士、郭陕云教授级高工、何川教授、袁大军教授、朱合华教授、朱伟教授、陈建勋教授、王华牢教授级高工、吴德兴教授级高工、李国良教授级高工、肖明清教授级高工、史海欧教授级高工、洪开荣教授级高工、马栋教授级高工和赵勇教授级高工等!位专家和学者作为专刊组稿咨询专家!丁文其教授、汪波教授、张成平教授、叶飞教授、王树英教授、陈馈教授级高工、郭小红教授级高工、汪成兵教授级高工、陈健教授级高工等58位专家和学者作为专刊组稿专家!以专刊形式出版重大隧道工程关键技术领域高水平、创新性研究成果本期专刊共组稿件100余篇!经编辑部组织专家审阅!最终录用21篇。本专刊主要针对重大隧道工程关键技术领域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梳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综述:主要综述内容包括隧道建设面临的若干挑战与技术突破、盾构隧道实用抗震计算方法、超高水压越江海长大盾构隧道工程安全、长大隧道工程结构安全风险精细化感控、公路隧道近%&年的发展趋势与思考、蒙华重载铁路矿山法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盾构隧道壁后注浆试验与浆液扩散机理、土-结构动力作用体系混合试验。(2)基础理论: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交通)水工隧道中基于预应力锚固系统的及时主动支护理念及其技术实现、盾构隧道管片接缝密封垫防水性能及受施工荷载影响、大直径盾构隧道斜螺栓环缝抗剪特性、基于小孔扩张弹塑性理论注浆起始劈裂压力、高水压泥水平衡盾构掘进模型试验平台的研制与应用、基于!3DZI的隧道开挖与支护质量检测技术、不同渗透系数地层中泥浆渗透成膜试验、深埋隧道注浆加固围岩非达西渗流场及应力场。(3)工程实践: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绿泥石片岩地层大跨度公路隧道大变形控制及合理支护形式现场试验、土压平衡盾构不满舱施工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超大跨度隧道上台阶CD法中隔壁施工力学行为、高地应力千枚岩隧道二次衬砌施作时机、石膏质岩隧道新置换衬砌结构受力特征重大隧道工程关键技术突破及应用所涉及的新理论、新工法、新技术和新材料将为我国从“隧道大国”向“隧道强国”迈进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公路学报》将持续关注重大隧道工程关键技术突破及应用的最新科研成果!以期为广大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与交流沟通平台!促进中国公路交通行业的安全、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国内污泥干化焚烧项目实际运行经验,结合青浦污泥特性,围绕生产安全、运行稳定、经济合理、环境友好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生产组织及物流人员交通的合理性、环境治理的可控性、近远期项目运行建设的协调性、污泥输送的可靠性、干化设备运行稳定性及检修便利性、烟气净化工艺先进性、臭气控制治理综合性等方面,优化总平布局、污泥输送方式、干化机选型、烟气净化工艺确定,以及臭气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4.
占样烈 《路基工程》2013,(6):102-105
山西临县地区黄土具有含水率低、孔隙发育、易溶盐含量高、湿陷性等级高、抗剪强度低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的黄土边坡变形破坏类型进行研究,发现该地区的边坡破坏类型主要有边坡剥落、坡面冲刷、黄土崩塌、黄土滑坡,并对它们的破坏机理进行分析,得出该地区黄土所具有的含水率低、孔隙发育、易溶盐含量高、湿陷性等级高、抗剪强度低的特点为边坡变形破坏提供了条件,广泛发育的落水洞、节理裂隙等不良地质现象破坏了边坡的完整性,成为水流冲蚀的优势通道,影响了边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在介绍国内工业涂装工艺设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新的工业涂装观念、经济规模、年时基数的选用、涂装清洁度、喷漆室长度的确定、输送机(方式)的选用、消防、卫生安全、节省资源、环保和经济技术指标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瑛  刘国民 《中南公路工程》2012,(1):120-122,127
首先综述了公交优先仿真技术的发展状况。然后,基于对实际公交优先管理系统的解析,将公交优先仿真模型划分为交通管理系统背景模型、公交优先设施模型、公交线网模型、公交车特性行为模型、信息采集模型、通信系统模型、公交优先策略模型、公交优先信号模型等。由此进一步给出了仿真系统概念设计方案。该方案将仿真系统分解为路网交通状态模拟、信息采集、通信、公交调度中心、信号控制中心及本地控制机等模块,并定义了各模块的主要功能和相互间的信息交换内容。  相似文献   

17.
朱建东  张世忠 《隧道建设》2011,(Z1):243-248
探讨3条长隧道建设规划内容比较,为日后公路长隧道设施规划引为参考:台9苏花公路山区路段改善计划优先段和平溪高架桥工程标已2011年1月开工,其中的观音7.8 km、谷风4.7 km等长隧道工程,以最高规格隧道设施标准设置,正赶办初、细设中,全线预计2017年通车。大陆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为世界第一长之双孔公路隧道,长18.04 km,双孔,单向,双车道,工程2002年3月开工,已2007年1月正式通车。世界第十大之关越隧道,为日本最长的公路隧道,系双孔,单向,双车道,北上线长11.055km,南下线长10.926 km,于1991年10月全线通车,设置大部分国家在隧道内所不采用的洒水设备,另率先运用电气除尘机和竖井相结合的纵流式通风模式,并禁止载运危险物品车辆通行。  相似文献   

18.
何振宁 《隧道建设》2016,36(6):636-665
以30多座在施工中发生与地质因素有关的工程事件为例,归纳为15类疑难工程地质问题: 高压富水岩溶、软弱围岩大变形、太古界硬质变质岩大变形、侵入岩脉蚀变风化破碎岩体塌方和突泥、富水逆掩断层破碎带大规模突泥、层状地层大规模顺层塌方、中更新统老黄土崩塌、新第三系地层突泥涌砂、泥岩页岩可燃气体燃烧和爆炸、白云岩剪涨裂缝突砂涌砂、岩溶地面沉降、含石膏地层围岩变形、断层破碎带与软岩层面组合围岩变形、新第三系粉质黏土岩(土)垂直节理坍塌变形及石英砂岩断层破碎带突水涌砂。分析各类疑难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原因,总结其工程地质特征。针对高压富水岩溶的分类、断层破碎带突水涌砂和大变形问题、高压地下水的防治、高位选线、大变形及大变形分级标准、挤压大变形和卸荷大变形、隧道顺层偏压构造的危害、5种围岩变形失稳类型的特征对比、隧道围岩压力现场实测、岩溶地面塌陷、Q2老黄土和N2黏土层垂直节理渗水崩塌、N2弱胶结地层“流变”、石膏地层隧道衬砌开裂以及非煤系地层的可燃气等14类问题进行讨论,并从依法合规性、地质不确定性、专项地质工作、工程劣质岩、修订围岩分级和纳入规范等方面提出6条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近20年来国内隧道改扩建的发展历程,梳理增建隧道、原位扩建隧道、组合扩建隧道及改建隧道等不同型式的案例,归纳隧道改扩建型式、施工工法、施工力学响应、支护参数设计与优化、安全控制等研究热点的进展,并指出存在的不足。具体如下: 1)在改扩建型式研究上,不同工程的选型指标差异大,缺乏指导性标准; 2)在施工工法研究上,设计多偏于保守,如何利用既有隧道衬砌并实现高效施工,亟待系统研究; 3)在施工力学响应及支护参数的研究上,不同工程的现场监测、解析求解、数值模拟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且缺乏对复杂动态加卸载条件下围岩变形、应力及塑性区演变规律的研究,需结合更多的工程实践总结出特点及规律,并建立支护参数优化分析体系; 4)在施工安全控制研究上,主要从减轻爆破振动、优化支护布置、软弱围岩局部加固及施工辅助措施方面考虑,并制定风险源评价的定量指标体系。最后,展望隧道改扩建工程标准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绿色施工及快速建造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加筋土结构的动力性能对公路、铁路、边坡和挡墙等实际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筋-土界面的动力剪切特性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选用填料为4种不同粒径范围的粗颗粒土:0.5~1.18 mm,1.18~2.36 mm,2.36~4.75 mm,4.75~8 mm,一种方形网孔的土工格栅,土工格栅的网孔尺寸为30 mm×30 mm,在剪切速率分别为0.25,1,2,5 mm·min-1,相对密实度分别为22%、55%、75%的条件下,研究填料平均粒径与土工格栅网孔尺寸的比值(粒孔比)对土工格栅-粗粒土界面循环剪切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粒孔比从0.04增大到0.20时,土工格栅-粗粒土界面的剪应力峰值先增大后减小,粒孔比为0.07时,土工格栅-粗粒土界面的剪应力峰值最大;粒孔比分别为0.04,0.07,0.11,0.20时,土样的最终剪缩量分别为2.547,2.583,3.150,5.021 mm,表明随着粒孔比的增大,土样的最终剪缩量增大;同一循环次数下,粒孔比为0.07时,土工格栅-粗粒土界面的剪切刚度最大;粒孔比为0.20时,土工格栅-粗粒土界面的阻尼比最大;同一循环次数下,当剪切速率从0.25 mm·min-1增大到5 mm·min-1时,土工格栅-粗粒土界面的剪应力峰值先增大后减小;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土工格栅-粗粒土试样的最终剪缩量增大;相对密实度分别为22%、55%、75%的条件下,粒孔比为0.07时,剪应力峰值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6.63,76.79,79.17 k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