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锋 《时代汽车》2021,(1):72-74
对电动汽车真空助力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分析了踏板行程与真空度消耗关系、不同真空度条件下助力器的输出性能关系、真空泵响应是否满足助力器等问题,仿真结果显示,助力器输出力与踏板输入力相协调,符合制动要求.真空泵抽速、启停真空度、罐体大小与真空助力器的需求搭配合理.制动主缸液压压力满足制动强度需求.在连续制动时,真空罐内真空度...  相似文献   

2.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各驱动轮转速和转矩可以单独精确控制,便于实现整车动力学控制和制动能量回馈,从而提升车辆的主动安全性和行驶经济性。但车辆在回馈制动过程中,一旦1台电机突发故障,其他电机产生的制动力矩将对整车形成附加横摆力矩,从而造成车辆失稳,此时虽可通过截断异侧对应电机制动力矩输出来保证行驶方向,但会使车辆制动力大幅衰减或丧失,同样不利于行车安全。为了解决此问题,提出并验证一种基于电动助力液压制动系统的制动压力补偿控制方法,力图有效保证整车制动安全性。以轮毂电机驱动汽车为例,首先建立了整车动力学模型以及轮毂电机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回馈制动失效的整车失稳特性以及电机转矩截断控制的不足;然后,建立了电动助力液压制动系统模型,并通过原理样机的台架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接着,基于滑模控制算法设计了制动压力补偿控制器,并在单侧电机再生制动失效后的转矩截断控制基础上完成了液压制动补偿控制效果仿真验证;最后,通过实车试验证明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单侧电机再生制动失效工况下,通过异侧电机转矩截断控制和制动系统的液压主动补偿,能够使车辆快速恢复稳定行驶并满足制动强度需求。  相似文献   

3.
佟维 《汽车实用技术》2015,(3):47-48,85
通过对某液压制动车型真空助力系统设计,研究制动、离合真空系统的参数匹配设计,优化真空助力系统控制管路,实现在离合真空失效工况下,保证制动的安全性;实车验证,真空助力系统可以作为改善制动、离合操纵舒适性的有效措施,为新车型开发提供了改进方向及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低成本小型电动车的再生制动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在传统真空助力制动系统的基础上增设一套活塞式可调储液缸的再生制动系统,并设计相应的电液分配控制策略。首先再生制动电液分配策略根据辨识的制动意图和再生制动力约束对再生制动力进行合理分配;其次设计踏板解耦决策策略,确定了可调储液缸不同的工作阶段和对应的目标活塞位移;最后采用双闭环可调储液缸控制策略完成精确的主动储液控制。基于dSPCAE搭建了实车试验平台进行算法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电液分配控制策略能保证该制动系统在0.15g以下的减速度范围内实现良好的再生制动电液协同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5.
真空助力系统的检查真空助力系统的检查可分2步进行:先检查密封性,后检查真空助力作用。启动发动机并加速到中等转速(1500转/分钟左右),关闭点火开关,同时迅速抬起加速踏板,使发动机进气管中有较高的真空度;然后使发动机熄火60秒以上,再踩下制动踏板,此时应能在真空助力器附近清晰地听到“呼”的一声进气声,之后抬起制动踏板。  相似文献   

6.
真空罐作为新能源汽车制动助力系统的真空能源储备容器,可装配压力传感器或真空泵控制器,用于监测系统真空度,有效确保真空能源的存储能力与备用及时性。在整车上仅作为能源储存容器使用,真空罐的性能是新能源汽车制动及时性、安全性的充分保证。  相似文献   

7.
高强 《汽车维修》2011,(10):21-21
本田车系目前所采用的助力转向系统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型式:即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和电子助力转向(EPS)系统。1998款和2003款Accord,2002款和2003款Odyssey等车型均采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液压助力式转向系统由助力转向液储罐、阀体装置、动力油缸、助力转向油泵等部件组成。  相似文献   

8.
基于键合图理论,采用AMESim软件建立了某重型车离合器液压气助力操纵系统的计算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影响离合器操纵系统随动性能的关键因素及关键结构设计参数.结果表明,管路直径、气压控制阀的预紧力对总泵回位时间影响显著;助力泵排气口直径、液控气压阀预紧力以及气压控制阀的预紧力对操纵系统回位时间影响显著.针对离合器操纵系统随动性能问题的实际故障案例,找到了不同故障模式的失效原因.  相似文献   

9.
(接上期)当驾驶员松开制动踏板后,真空助力器进入到回程阶段。从曲线来看,去程和回程的助力曲线不重合,相同的踏板力,回程曲线对应的制动主缸压力要大于去程曲线对应的制动主缸压力,这种现象称为真空助力器的迟滞现象。制动液压系统的迟滞和橡胶反馈盘的迟滞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同时,在去程和回程,由于零部件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摩擦力随着运动方向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同样也影响了迟滞。  相似文献   

10.
根据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及路面阻力的特点,分析了电动助力转向试验台液压加载装置的主要功能需求,设计了此液压控制系统。介绍液压加载装置的结构和工作方式,着重研究了液压加载装置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及其功能的实现,并进行了功能测试。  相似文献   

11.
汽车制动踏板感觉已成为当前整车厂商越来越关注的汽车品质之一。电子液压制动器因其响应快、安全性高、可线控制动等优点,将逐步取代传统的真空助力器。文章提出一种适合解耦式电子液压制动系统的踏板感觉设计与评价方法,以提高系统开发效率,提升制动踏板感觉。应用实例及车辆试验表明,踏板感觉理论设计能够吻合正常测试,评价方法能够对应主观感受并指导踏板感觉设计。  相似文献   

12.
汽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是经济型轿车的必备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协助驾驶员调整汽车方向,减轻用力强度,同时确保汽车能够始终按照驾驶员的意图进行转向或直线行驶。主要针对汽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进行理论分析,并重点结合自身多年的汽车维修及故障检测、诊断、排除技术及经验,以某品牌E1501.5LAT车为例,详细分析和论述了汽车液压助力转向的故障诊断及排除方法,希望能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液压制动系统由真空助力器、液压传动装置和制动器三部分组成。行车中,如果发现制动失灵或有异响,应立即停车检查,及时排除。先检查其密封性。启动发动机,加速到中等转速(1500r/min左右)后,将发动机熄火,同时迅速抬起1、真空助力器的故障诊断  相似文献   

14.
载重卡车转向阻力很大,靠人力难以实现转向,故此多采用液压助力控制方式来保证车辆转向轻便准确,最大限度地降低司机驾驶车辆的劳动强度,但存在载重卡车转向系统故障率高的问题。通过分析助力转向系统特点,从液压随动的角度描述并分析了工作原理。针对目前广泛采用的两线内循环设计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不足,提出了外循环回路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5.
姜壁刚  何超 《时代汽车》2022,(8):164-165
利用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对轻型柴油车进行实际道路实验,研究瞬态条件下的不同坡度对车辆气态排放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坡度增加CO2、NOx的排放速率均增加,在坡度3度时上升剧烈;高车速时CO2排放速率显著增加,NOx排放速率增加较缓慢。在-5坡度到4度时CO2排放速率与坡度成线性关系。在海拔4000米时NOx排放速率显著增长。  相似文献   

16.
在汽车上用响应迅速、结构简单的电子制动系统取代传统液压制动系统,业界在数年前就展开讨论,多家汽车零部件公司的研发工作也一直在进行。相比传统液压制动系统,电子制动系统省去了液压轮缸、驻车制动装置、制动主缸、真空助力器、液压制动力分配泵等,从而实现制动系统的简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不断应用与发展,人们对转向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文章结合某氢燃料车型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就该系统中的转向器和电动转向泵压力和流量进行匹配设计,对转向器垂臂摆角、转向油管的内径和油罐的容积、转向直拉杆的间隙和强度等进行设计和校核,确保了转向系统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玛达拉—里亚茨MT4、MS24系列载货汽车液压助力式转向器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使用技术,以及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该型汽车在伺服机构发生故障状态下,以手动操纵转向盘仍能维持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目前重型载货汽车上广泛应用的离合器液压操纵气助力装置的特点;分析了离合器操纵中间结构与踏板力及踏板行程之间的关系,并将其转化为理论计算式;进行了液压操纵气助力装置的离合器踏板行程及踏板力计算.实例验证表明,文中设计方法具有一定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电子液压主动制动系统保压时间短、响应慢和控制算法实用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系统及其控制算法。在主缸和ABS或ESP之间的双管路上分别增加了两个常闭增压阀、减压阀和自锁电磁阀,取消了梭阀,使系统保留了双管路安全设计,实现了掉电保压,同时保证了系统在人工制动模式下的有效性。通过高压储能、双路增压和预制动,缩短了系统响应时间。采用基于距离和减速度的双闭环控制,提高了控制算法的实用性。经过测试,双管路上10 MPa 建压时间为170 ms,控制精度±0.15 MPa;9 m/s2减速度响应时间为180 ms,调节精度±0.1 m/s2;最小安全距离控制在1 ~ 2 m内。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实现任意长时间保压,并且响应较快。控制算法既保证了制动平顺性,同时也提高了行车安全性和道路行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