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超导加热沥青技术原理及研制的CTG3型超导加热沥青保温油罐的结构组成、功能、主要技术参数和经济效益,验证了应用超导加热沥青具有热效率高、温升快、燃料消耗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对Bi-sr-Ca-Cu-O系中2212与2223超导相的形成规律和影响其超导电性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Bi-Sr-Ca-Cu-O系超导体中,当仅形成2212相时,随着组分中(Ca+Cu)原子相对含量的增加,T_C下降,超导相的体积分数减少,氧含量对两个超导相T_C的影响是不相同的,增加试样的氧含量,将使2212相T_C下降,而提高2223相的超导性能。  相似文献   

3.
使用超导race-track型磁体测量大型超导导体交流损耗的一种新型测定装置已经试制出来。文中阐述了该装置的特征、测量原理和方法,并附有测定例子。尽管该装置是小型的,但它具有频率测量范围宽、相对测试空间大等优点。通过对高场脉冲磁体中使用的A1安定化Nb_3Sn大型超导导体交流损耗的测定,获得了一般测试装置所未能得到的新的信息,表明了该装置具有相当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缩短高温超导涂层导体缓冲层薄膜制备周期,采用自开发的前驱溶液,以乳酸为溶剂,硝酸钐和硝酸铋为溶质,在应由表面氧化外延法所得的衬底(NiO(l00)/NiW)上,用化学溶液沉积快速制备了SmBiO_3缓冲层薄膜,研究成相温度对SmBiO_3薄膜的影响;在SmBiO_3薄膜上沉积YBa_2Cu_3O_7-δ超导层,检验其效用.研究结果表明:在798.5℃下制备的SmBiO_3缓冲层薄膜平整致密,并且高度织构,缓冲层薄膜制备周期缩短到2h以内;在SmBiO_3上所沉积的超导层薄膜超导转变温度为89K,超导临界电流密度为1.46MA/cm2(77K、0T),达到了某些电力应用要求;该SmBiO_3薄膜制备方法可用于高温超导涂层导体的快速制备.  相似文献   

5.
2001年2月11日,由西南交通大学主持的“863”计划项目“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通过验收。国家超导技术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甘子钊院士和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赵忠贤院士等专家在现场考查了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并对其技术指标进行审定后,对世界上第一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的研究集成了国内的相关技术成果,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成果超出原“863”计划所规定的目标,拥有我国自己的知识产权,为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在交通领域及其他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超导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给出了当超导复合多芯线位于高斜率迅变横向磁场中,多芯线内饱和区界线的理论计算式。此结果与已有的理论计算,也就是应用超导单芯线理论于多芯线场合的计算结果有明显的差别,其原因在于本理论考虑了饱和区内屏蔽电流的回路径路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太阳能加热沥青的实践研究,具体分析太阳能和传统燃油加热的优劣,介绍了太阳能在沥青加热方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阐述了太阳能在沥青加热方面的可行性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感应加热理论和热传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钢丝感应加热时的ANSYS模拟模型,对不同直径产品的加热频率、功率、最大线速度进行模拟计算,通过针对三种典型钢丝的加热时间,分析了其相应可达到的最大产品线速度,以及所需要的加热功率.还分析了工频频率的影响,选取合适的频率范围;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为感应加热的计算和自动化...  相似文献   

9.
下期要目     
2006年6月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计划局副局长孟宪平、专项处处长刘容光、项目处处长杨惠民一行三人到我校调研杰出国家青年基金(外籍)项目执行情况。 调研座谈会于11日上午10点在超导中心会议室组举行。会上,我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外籍)获得者赵勇教授从研究新型超导材料的合成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今后的研究思路等方面汇报了目前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并根据自己的体会对杰出青年基金的实施提出了几点建议。基金委领导在仔细听取了赵勇教授的汇报和建议后对我校杰出青年基金的工作进展表示了肯定。会后,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孟副局长一行参观了超导中心实验室。  相似文献   

10.
在感应加热理论和热传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钢丝感应加热时的ANSYS模拟模型,对不同直径产品的加热频率、功率、最大线速度进行模拟计算,通过针对三种典型钢丝的加热时间,分析了其相应可达到的最大产品线速度,以及所需要的加热功率.还分析了工频频率的影响,选取合适的频率范围;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为感应加热的计算和自动化控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