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下成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下探测的成效,但水下光场受到水中漂浮颗粒、海洋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本文首先建立非均匀光场,并对其照明结构进行阐述。然后研究水下目标的衬度,并且建立了均匀光场的能见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接收器的视角进行改进,建立非均匀光场能见度模型,并指出其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实验来改善影响非均匀光场能见度模型的影响因素,以此来提高水下能见度。  相似文献   

2.
很多学者对表面裂纹形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但是理论上仍存在较大缺陷,因此现有方法预报结果的准确性有待考察。文章作者们提出了一个改进的统一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模型,本模型合理考虑了材料的非线性效应和裂纹前缘的三维约束效应及三维约束大小在前缘各点的分布函数。通过引入等效厚度的概念及法线方向扩展的假定较好地考虑了裂纹前缘各点对扩展之后形状比变化规律的影响,预报得到的裂纹前缘形状能够观察到明显的边界点扩展滞后现象,同时本模型预报结果与试验结果及传统模型预报结果进行了比较,证明本模型提高了表面裂纹扩展规律预报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水下微光成像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用于水下反恐的水下微光成像系统,并对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针对系统的微光成像特点,设计了大视场、大相对孔径的光学系统,增加了进入成像器件的光能量,提高了成像质量.根据监测环境的特点,设计自适应照明系统,其光源能随周围光强的变化自行调节亮度,从而使监测环境处于一个均匀亮度状态,减少了监测图像亮暗变化.系统应用于水下微光成像监测,能有效地防止恐怖事件的发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调节权因子的自校正自适应操纵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应用自校正自适应原理,设计自适应操舵系统时,充分分析了以广义最小方差为基础的自校正理论,提出了以新型自校正自适应控制律为基础的自适应操舵系统,并且该操舵系统在不改变原硬件实现环节的条件下具有更佳的控制效果。这些都可由计算机仿真及实船海试的结果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能耗约束运输模型能耗约束性能较差的问题,设计一种船舶物流中的能耗约束运输模型。由于船舶物流中货物的运输衔接与转运均发生在运输网络节点处,因此扩展运输网络节点以实现运输网络的简化,完成船舶物流运输网络节点扩展后,利用置换后的扩展换装运输网络节点进行船舶物流运输,并通过节点能耗约束算法对船舶运输过程实施能耗约束。根据能耗约束结果,构建船舶物流中的能耗约束运输模型,实现船舶物流运输过程中的能耗约束。为了验证船舶物流中的能耗约束运输模型的能耗约束性能优于传统能耗约束运输模型,通过对比实验获取二者船舶物流运输过程中的能耗约束点分布状况,比较二者的能耗约束性能,实验结果证明该能耗约束运输模型的能耗约束性能优于传统模型,实现了能耗约束性能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正>YCA-LCT多传感远距离夜视云台一体化摄像机产品特点:1、可见光、热感应双通道成像、激光照明一体化产品,24小时不间断成像;2、高清晰透雾摄像机,机械式滤光片切换,135级灰度等级,自动黑电平、轮廓校正;3.可见光摄像具有连续变焦、自动聚焦功能,用于目标细致观察;4,热成像采用国际先进的非制冷氧化钒(VOx)微热探测器320x240像元(也可定制640x480像元)。5、固定焦距、视场切换、连续变焦镜头可选,电动调焦获取更清晰的夜视图像;6.夜间激光辅助照明,识别目标细致特征7、可见光镜头变倍与激光变焦同步控制;  相似文献   

7.
邮轮餐厅照明系统是邮轮空间光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用户的照明体验。将智能照明技术与餐厅空间照明设计相结合,使灯具根据光环境变化及用户需求实现灯光自适应调节是本研究的重点。通过DIALux evo软件构建某邮轮餐厅仿真场景,进行空间照度及色温仿真分析,总结出系统分区、分点调光控制策略。将ZigBee通信技术与LED调光技术相结合,设计一套邮轮餐厅智能照明系统控制方案,令室内灯具可以无线联网控制,实现灯光智能化调节功能。在该仿真场景中,利用计算元件模拟传感器位置,对计算元件的照度及色温值进行计算,获得最佳传感器实际安装位置。最后,通过该仿真场景对灯具分区、分点控制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证明该系统可以有效实现智能调光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光的物理特性,介绍室内照明中的光的种类、照明方式、光的量度指标,以及室内装饰材料的质与色对光学的特性等,提出基于光学原理的室内照明选择和装饰材料的选择原则,为提高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红外摄像机通过主动补光提高了夜间成像效果,在安防监控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优化照明光源设计、图像传感器及处理系统设计均会改善其夜间成像效果。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方法,阐述了摄像机照明光源与夜间成像效果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合理的选择光源输出光功率、发散角和配光布局,使成像区域具有足够的亮度和照度均匀性,能够有效的改善夜间成像效果,降低摄像机功耗。  相似文献   

10.
现有海巡无人机遥感图像畸变校正方法存在畸变校正效果差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海巡无人机遥感图像畸变校正方法。根据遥感图像畸变校正需求,构建遥感图像畸变校正框架,以此为基础,通过粗加工确定遥感图像成像方程,以确定的方程为依据,采用多项式法构建遥感图像畸变校正公式,校正遥感图像像素坐标,利用三次卷积算法重采样遥感图像像素值,实现了海巡无人机遥感图像畸变的校正。实验结果显示,与现有海巡无人机遥感图像畸变校正方法相比,提出的海巡无人机遥感图像畸变校正方法极大地提升了畸变校正效果,充分说明提出的海巡无人机遥感图像畸变校正方法具备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在假设输入光场为单模相干场,原子制备在最高激发态的条件下,运用全量子论方案研究了Kerr介质腔中M andel Q因子随时间演化特点。结果表明:当单光子失谐量较大时,Kerr效应对光场与级联三能级原子非共振相互作用系统的光子非经典统计性质有较大影响。对弱相干输入光场,Kerr效应降低光子非经典统计性质;对强相干输入光场,Kerr效应有助于增强光子的非经典统计性质。  相似文献   

12.
为满足船舶机舱视觉监测系统能够通过摄像机对机舱内的仪表读数进行准确识别,需要对摄像机所采集到的畸变图像进行校正.利用空间直线的成像特性,建立机舱图像的畸变测度目标函数,通过人工蜂群算法优化得到畸变模型参数,进而完成机舱图像的畸变校正.实际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畸变校正方法能够对机舱视觉监测系统的畸变图像进行有效校正.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三维成像声呐相关检测指标缺乏试验验证的问题,通过室内模型探讨不同尺寸的立方体与圆柱体试块、不同边界材质和带有缺陷的圆柱形木桩对三维成像声呐扫测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三维成像声呐系统可有效识别到厘米级的不同形状物体;在对光滑且质地坚硬物体扫测时,声波信号会发生镜面反射导致无法获取有效数据;可有效识别尺寸大于等于5 cm的缺陷并判定缺陷形状和位置。研究成果可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提高舰船水下维护能力,针对现有水下机器人视频系统清晰度低、对比度低以及工作时海洋生物附着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用于舰船监测的水下机器人视频系统。通过光场分布实验仿真,计算一种水下灯的方案,能够将光场分布效果达到最佳;利用超声波传感器,设计一种新型的可自清洁的水下灯,能够有效防止生物附着。该系统优化了水下灯和水下摄像机的配置方案,确定了光源方向角和摄像机安装位置,跟现有的视频系统相比,显著提高了清晰度和对比度。该系统可达到2 592×1 944分辨率、25 fps帧率的摄像机视频信号和水下灯的控制信号传输效果。经过实验验证,该系统可以很好地提高水下成像效果,增强舰船水下维护能力。  相似文献   

15.
针对无人水下航行器多约束条件下最优航迹快速规划问题,通过设置航行区域校正点及误差约束,建立可行航迹最短的目标函数,提出一种基于最小转向角的搜索算法。对航迹最短、转向角最小的球形可搜索区域内的校正点误差校正,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和考虑转向角约束的2种情况下,基于最小转向角算法的航迹长度为106 350 m,比不考虑转向角约束的航迹长度缩短22 559 m,共经过8次校正点,总转向角度为120.66°,航迹方向最贴近起点和终点连线方向,航迹光滑没有折回、比邻、平行的现象,可以在通信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校正误差实时自主定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如何在混响场中对目标声源进行精准定位,首先模拟混响环境,构建点声源和阵列测量面,分别利用常规波束成形算法、基于正交匹配追踪的反卷积波束成形算法以及基于脉冲响应函数的自适应波束成形算法对不同频率下阵列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得到声成像效果图;其次在混响背景的条件下加入干扰噪声,分别利用以上3种算法对信号进行处理,通过对比分析声成像效果以及各算法的运行时间,确定基于脉冲响应函数的自适应波束成形算法的定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以飞机或卫星为平台,且以全天候,全天时,可全透性等优点获取高分辨率图像,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特别在军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论文研究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仿真原理以及其成像仿真系统框架结构,以及地形场景模型的构建与RCS材质映射,最后通过Vega中的RadarWorks模块来模拟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仿真,通过设置合理的参数,能够较好的仿真出真实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  相似文献   

18.
电解水式驻留微气泡减阻技术及其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通常的气幕减阻技术中,由于气泡的不断流失容易产生能耗增大、减阻效果下降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利用驻留微气泡的减阻技术。微气泡产生于阵列布置于航行体表面的微凹坑中,并在航行过程中稳定驻留于凹坑处,从而有效降低局部摩阻系数;微气泡通过电解水产生,并可反过来对电解反应进行自适应控制,从而自适应地控制供气量和气泡形状。通过初步数值模拟和实验,对影响气泡驻留的因素进行了定性的分析。设计了一种电解反应自适应控制的凹坑结构,用于气泡形状和电解反应的自动控制。通过数值计算,对一特定条件下驻留微气泡的理论减阻能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解决产品装配拆卸路径规划中的运动约束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约束通道的随机探索树RRT路径规划算法.该算法在双向RRT算法的基础上,对采样过程进行引导,将RRT树的扩展节点限定在预先设置的约束通道中.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提高搜索效率的同时,能够有效解决约束条件下的装配拆卸路径规划问题.  相似文献   

20.
磁场准确定向是利用电动机间接磁场定向控制技术实现转矩和励磁解耦独立控制的关键,影响着整个船舶交流电推进系统的稳态和动态性能.通过对船舶电推进电动机矢量控制过程中的磁场定向方式进行演绎,以观测转子q轴磁链为模型,分析转子磁链大小、位置,并利用MRAS理论通过自适应调节实现转子磁场定向实时校正.在实际应用中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和磁场准确定向校正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