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图设为一个公路圆曲线,A为圆曲线的起点,B为圆曲线的终点,P为转角点,切线长为T,园曲线半径为R。如果圆曲线上有一个待定点Q,那么此Q点除了可用一般方法(例如切线支距法,偏角法等等)外,也可以用切线外距定出。设圆曲线上有一点D,而AQ=QD=l,如果通过D作一圆曲线的切线,并且与AP(或者BP)相交于F,交角为α,那么此时FQ=e即为AD=2l段  相似文献   

2.
贺国宏 《公路》1989,(11):32-37
一、前言我们知道,公路中线测量一般包括定线、偏角、定中线桩、基平、中平及横断面等的测量工作。传统的做法是按以上测量的分类设立相应的测量组分别地进行工作。在定线中,一般用经纬仪定直线桩;曲线中桩测设中,一般采用切线支距法和偏角法,由于切线支距法简单易行,许多中线测量作业组尤喜使用。而在基平、中平测量中,一般用水准仪测量方法。这种分组方法和测量方法主要是根据当时的设备条件而提出来的,它的缺点是分组多,用人多,各组独立工作而又相关,而且受地形、地物影响较大。例如在山地,基平、中平测量常较缓慢;切线支距法也较费力。特别是精度较低,难以达到规范的要求。对于要求较  相似文献   

3.
谭国祥 《公路》1990,(3):45-46
在公路测设中,一般采用切线支距法和偏角法进行缓和曲线的测设,这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点,但在测设过程中均不够简捷,尤其是在恢复定线和施工测量中更为不便,因为切线支距法中的 X 值为零数,y 的方向常用十字架定出,难以控制准确,左右偏差较大,同时在量距中也不便。用偏角法架设仪器较麻烦。因而笔者用一种较简单而又适用的弦长斜距交会法来代替。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关于公路工程中平曲线部分之横断面方向的确定,“公路”杂志上曾经介绍了许多方法,兹将笔者工作中采用的一种方法简介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采用之公式: θ=28.6479×L/R式中:?—曲线内任意一点的切线偏角值(单位以度数计); L—曲线长,如图3中之CD(单位以公尺计); R—曲线半径(单位以公尺计)。 (二)按上式可以求出当曲线长为1公尺时(L=1公尺)不同半径的曲线偏角值,见表或图1所示。  相似文献   

5.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三级和三级以上公路的平曲线,当半径R小于规范规定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要设置缓和曲线。在路线勘测中,测设缓和曲线和测设圆曲线一样,常用偏角法进行测量。所谓偏角法,实际上是一种极坐标法,它借助经纬仪控制偏角,用弦长控制曲线上的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确定曲线上各点在地面的位置。实地测量中,由于地形地物影响经常遇到经纬仪不通视的情况,为了克服不通视的问题,唯一  相似文献   

6.
在路线测量时,碰到虚交点角桩,都要查三角函数表或对数表来计算甲乙边长。由于查表次数多、手续比较麻繁,所以计算容易出错。现在提出用曲线表计算虚交点角桩的甲乙边长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举例: 1.已知:甲乙点的偏角及间距,如图。 2.当半径10公尺时,切线长:乙点切线长6.20( /甲乙点切线之和 12.53公尺甲点切线长 6.33公尺 3.求间距为15.57公尺时的复曲线半径:R_复=15.57×10/12.53=12.41公尺 4.当半径为12.41公尺时,甲乙点的切线长: T_甲=6.33×12.41=7.85公尺 T_乙=6.20×12.41=7.69公尺 5.求УТИ31偏角为128°17′(64°43′ 63°34′)。R_复=12.41公尺时的切线长查R=10公尺偏角128°17′T.=20.63公尺 T=20.63×12.41=25.58公尺  相似文献   

7.
[一]在切线上量距:例图1。①求出欲求方向点 K 与 Bc 的距离 L,根据已知半径和 L 从曲线表查得 K 点的总偏角α,并求出 2α之值。②根据2α和 R 查得切线长 T'。③从 Bc 点沿切线方向量得 T'  相似文献   

8.
圆曲线的测设方法较多,主要有直角坐标法(如切线支距法)、极坐标法(如偏角法)、角度交会法、解析坐标法等。诸法各有长短,一般前两法较常用。本文介绍三种新的测设法。新方法较现有的测设法简便。详述如下。一、交点偏角法如图1,J、Z、Y分别为曲线的交点、起点和终点,P_i为曲线上的任一  相似文献   

9.
公路工程测设中,当交点转角过大,交点距中线位置过远;地形复杂,外距和切线丈量有困难;或交点难以达到(如障碍物、悬崖或河、塘等);或交点上不能架立仪器等,常用虚交点法测设平曲线。在山区公路测设中更为广泛。 虚交平曲线通常用切线支距法、偏角法、中央纵距法等方法进行详细测设。但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可编程序计算器对公路测量中的缓和曲线,圆曲线测设数据进行编程计算,外业工作中,只需输入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转向角及相应的弧长,便可快速,准确地获得曲线综合元素数据以及偏角法或切线支距法详细设曲线的数据。  相似文献   

11.
公路上圆曲线的测设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偏角法、切线支距法等,各种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现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测设方法——分角线支距弦长交会法。  相似文献   

12.
《公路》1958,(10)
在地方道路的测量工作中,由于缺乏仪器,所以采用量距法来测定偏角是有现实意义的。在“怎样测量简易公路”(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一书中,系采用自交点桩沿两切线各量5公尺得出甲乙长度b(原文为A),查出偏角(如图1)。偏角与甲乙长度b是余弦关系: Cosα=0.5b/5=0.1b Cosθ=2Cosα笔者建议利用正弦关系来求偏角,这样更可以比较正确地量出控制的长度(如图2)。自切线方向量5公尺得甲点;由甲点通过交点再延长5公尺,得丙点。自交点沿切线方向量5公尺得乙点。实量乙丙间长度为a  相似文献   

13.
在测定公路弯道时,如果没有经纬仪、测角器和曲线表时,可以用标杆和?尺就地量算和测定。这个方法在测量简易公路或在老路上加铺路面时都能使用。 (一)弯道各部份尺寸的理论计算和测定方法 (甲)不用曲线表来计算弯道各部份的尺寸图(Ⅰ)为弯道的各部份。设: OA=OB=OK=R……………为弯道的半径。 PA=PB=T………………为弯道的切线长度。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测量公路弯道的时候,常常应用切线支距法来控制弯道的中间各点,比较间捷便利。当x轴控制长度为R的某倍时,则y控制的长度与R的关系,也是相应的倍数。如图1 设x=nR R~2=x~2 yo~2=(nR)~2 yo~2 通过计算,可以显示出在各种不同半经的曲线上,采用相同的x与R的比值,和求得的y与R的比值,在坐标关系上是一根直线(如图2)。  相似文献   

15.
切线函数片     
此片用长13厘米、宽6.5厘米的薄透明胶片做成。片上三顷刻度系连贯的数字,左边为偏角度数,自40°~165°,右边为相应的切线长(半径10米)。使用方法:测出偏角后,在此片上查得的切线长再乘以 R/10的倍数(R 为实际所定的半径),即得所欲求的实际切线长。此片供定线人员在选线肘测出偏角、确定好半径后,确定相应的切线长度用。带了切线函数片在野外工作,比带着函数表或计算尺方便,不但使用时迅速正确,且不怕被雨淋湿、汗水浸透,不会磨烂。  相似文献   

16.
施测导线为测量中主要的工作,关系着整个测量的准确性与进度。用经纬仪测量导线,一般使用下列几个方法:1、内角法;2、右角法;3、偏角法;4、方位角法。这几个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该项工作所要求的精密度与计算的便利。需要精确测定的三角网或闭口导线,多用内角法或右角法复测或叠测;开口导线,如铁路、公路、运河、水渠等,普通均用偏角法,以便利用曲线表及用切线法或弦线法绘画中线;方位角法手续简便,随时可与磁针相校对,亦为测量人员所乐用。就速度而言,方位角法较前数者为优,因为它无须对准  相似文献   

17.
原理如图1:路线转折点系虚交于河中,同时曲线上许多中心桩均被阻碍物遮蔽,不能在曲线起点、终点、中点或者 I.P.等位置作测站来安经纬仪测定,因此依切线任意点上来测设曲线就有它采用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如在切线上 T.P.C 处,可望见曲线内整个地形,则可选定 T.P.C 作测站(如果 T.P.C 位置不能望见曲线内  相似文献   

18.
用经纬仪测设曲线,一般采用偏角法。在偏角法中,经纬仪起控制“偏角”即弦切角的作用。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偏角法比较呆板,因为这种方法必须在中线上架设仪器,而且要测完一个弯道,至少要在线型变化点如 ZH、HY、YH 或 HZ 点上置仪。实际上,这些点的位置一般是不够理想的: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采用复曲线时经常遇到的副曲线(第二圆曲线)半径的确定问题,推导出了副曲线半径的迭代计算公式,并给出了用切线支距法或偏角法测设中间缓和曲线时其坐标和偏角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有助于现场技术人员进行复曲线的设计和测设  相似文献   

20.
本人在野外工作,深感查表和计算上的困难,因此就根据曲线半径“R”,曲线长度“K”,切线纵距“Y”,横距“X”和弦弧长度之差“d”的关系,制成“切线支距诺谟图”。此图的精度可达1/100,适用于各种曲线半径和各种长度的曲线加桩。由于图上无曲线,且极易控制的平行坐标,所以制作容易。现在介绍出来和同志们共同研究使用。诺谟图的作法——预制一张对数射影分度图(此图系作一对数尺度,通过尺外一点作尺度的射线而成),在图上选取二尺度作“R”及“C”尺度,二尺度的方向相反。在切线支距表上找出同一个“X”或“Y”的二至三组对应于“R”及“C”的数置后,即用交会法在支距图上定出“X”,“Y”的坐标位置。将此坐标位置复套上对数射影分度图,使交会出的几点分别重合于对数射影分度图上的相应诸点,即按此时的对数尺度绘出即得。弦弧长度之差也用同样的方法绘出(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