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铁道技术监督》2014,(12):12-12
<正>2014年11月27日,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举办的第3届全国合格评定机构认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国家认监委主任孙大伟,CNAS主任王凤清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认监委总工许增德出席会议。CNAS秘书长肖建华作工作报告。CNAS执委出席了会议。孙大伟指出,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之年。一年来,认可领域改革发展迈出有力步伐,认可工作服务国家大局成效显著,突出体现在主动推进改革、自觉服务改革,拓展服务领域、优化服务举措,提升国际影响、扩大国际互认等3个  相似文献   

2.
《铁道技术监督》2012,40(8):14-14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CNAS)日前完成对全国获认可的全部校准实验室校准和测量能力(CMC)表示方式的过渡转换。这一工作成果得到了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APLAC)的肯定。校准和测量能力是校准实验室提供校准服务能力的反  相似文献   

3.
《铁道技术监督》2014,(12):95-95
<正>2014年11月28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机构认可评定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刘克出席会议并作2014年工作情况总结报告,评定委员会副主任李燕和认可七处负责人共同主持会议。CNAS认证机构认可评定委员、CNAS认可七处及相关处工作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简要回顾了2014年评定委员会圆满换届情况。新一届评定委员认真按照CNAS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夯实基础、巩固制度、稳妥推进、提高效率",严把认可评定工  相似文献   

4.
认证认可国际互认体系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减少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降低国际贸易中的成本,方便和促进国际贸易的开展,合格评定领域的国际互认体系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合格评定认可国际体系对合格评定机构实施国家资格认可与监督,是各国对各类合格评定机构建立信心并实施规范化管理的重要途径与通行做法。作为合格评定认可国际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有三大国际组织在各自领域发挥着主导作用,即:国际认可论坛(IAF)、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和国际审核员培训与注册协会(IATCA)。IAF、ILAC和IATCA这3个国际组…  相似文献   

5.
《铁道技术监督》2014,(2):30-30
<正>首批11项认证认可行业标准(以下简称认标)正式批准发布。认标是认证认可技术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家标准体系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将积极推动认证认可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认证认可事业的发展使得对标准的需求范围和深度显著增加。在国家标准委的支持下,认证认可行业标准(标准编号RB)于2012年上半年设立,正式启动了认标各项工作。为解决认证认可工作急需,首批认标先从现有技术文件转化和支撑新制度两方面入手,国家认监委于2012年和2013年初分两批对32项信息安全认证领域和能源管理体系领域的项目进行了认标立项。经过立项、起草、征求意见、预审和审定,近日顺利完成了11项标准发布工作。  相似文献   

6.
《铁道技术监督》2007,35(11):35-35
IAF和ILAC是各国认可机构的国际合作组织,共同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和发展一致、有效的合格评定认可体系,推动被认可的合格评定结果得到广泛使用,促进全球贸易便利化。IAF和ILAC目前的工作领域涉及:各类产品、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环境管理、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等认证机构的认可,各类检测、校准、医学等实验室及标准物质生产者、能力验证提供者等相关设施的认可,各类检查机构的认可。IAF和ILAC的成员由来自各经济体的认可机构、区域性认可合作组织、相关的合格评定机构组织、工业组织等组成。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3月12—13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组织评审组于对中铁检验认证中心(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和国家铁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审查认可/计量认证进行扩项评审工作。国家铁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于2014年1月21日获证,编号为(2014)国认监认字(568)号,此次评审是获证后的第1次扩项。  相似文献   

8.
如何认识和开展实验室认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介绍实验室认可的有关知识,从中可以看出计量认证(以下简称“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的区别。提出了对铁路产品质检机构开展实验室“认可”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获悉"世界认可日·中国主题活动"在2013年6月9日第6个世界认可日举行,欣闻国家质检总局支树平局长等相关政府部门重要领导出席此次活动,我们谨代表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和国际认可论坛(IAF),预祝中国主题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今年世界认可日的主题是认可促进世界贸易。纵观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成果巨大。国际贸易成为多  相似文献   

10.
2010年8月22—23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评审专家对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全卫生检验站(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进行了实验室认可现场监督评审。经过评审认为安全卫生检验站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持续有效、检测能力得到保持、运作符合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9: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和CNAS—CLl0: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及相关认可规则文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实验室认可的国际发展趋势,同时阐述了我国实验室认可的情况和实验室认可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以期和同行互相学习,交流经验,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2.
<正>获悉"世界认可日·中国论坛"在2010年世界认可日到来之际举行,我们谨代表国际认可论坛(IAF)和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预祝中国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今年的世界认可日主题为"全球承认",是要向大家表达这样一个信息,由IAF和ILAC建立,并由经过国际同行评审的国家认可机构签署的IAF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 ,适应铁路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及适应我国加入WTO后质检机构进入检测市场的需要 ,在铁道部科技司的领导和支持下 ,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先后通过了实验室认可的现场评审 ,于 2 0 0 2年 4月底获得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CL)签发的实验室认可证书。1 实验室认可制度1.1 检验机构的检测实验室是向社会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和检测结果 ,但数据和结果能否得到社会的信赖和认可 ,取决於检验报告的质量。检测实验室认可就是“权威机构 (授权的 )对实验室有能力进行规定类型的检测所给…  相似文献   

14.
“国家实验室认可”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授权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组织进行的,对申请认可单位检测和校准实验室,开展指定类型检测或校准能力的全面评价过程。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强化实验室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更因其国内外一致认可的权威性,还可大大提高被认可实验室的权威性和知名度。这对加强铁路卫生防疫机构实验室的市场竞争能力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铁道技术监督》2010,(6):28-28,31
<正>截至2010年3月31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累计认可认证机构124个,认证机构在认可范围内颁发的现行有效认证证书共52.58万张,连续8年位居世界首位。CNAS累计认可实验室3958个,检查机构186个,CNAS认可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增长率在国际同行中均名列前茅。中国认可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6.
《铁道技术监督》2008,36(12):9-9
2008年11月20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简称认可委)执行委员会第3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一致认为,我国认可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17.
2018年11月27日,国际认可论坛(IAF)-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联合战略组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主任肖建华作为IAF主席主持了会议,来自IAF,ILAC,ISO以及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获悉“国际认可日&#183;中国论坛”在第2个国际认可日这个国际认可界共同的节日之际举行,我们谨代表国际认可论坛(IAF)和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预祝中国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9.
<正>2010年9月20—21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评审专家组对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质检中心")进行了实验室认可现场评审。经过评审,质检中心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持续有效,检测能力得到有效保持,运作符合CNAS-CL01:2006《检测和校验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及相关认可规则文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铁道技术监督》2012,40(5):41-41
2012年5月4日,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1)第9次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SAC/TC261要大力加强认证认可标准化工作,有效发挥认证认可标准化在促进整个认证认可事业发展,提升我国认证认可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会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