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自由设站边角交会法在无砟轨道施工与精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施工与精调中,采用自由设站边角交会测量方法进行CPⅢ控制网测量.论述了CPⅢ控制网的测量方法--自由设站边角交会法,为铁路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施工控制测量及轨道精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徐永刚 《铁道勘察》2013,39(2):7-9,13
开展将高速铁路精密测量技术中的轨道基础控制网(CPⅢ)测量与无砟轨道精调等相关技术引入至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试验,融合、改进了传统的铺轨测量方法与施工工艺。阐述了轨道精密测量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应用的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3.
高铁无砟轨道CPⅢ控制网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根据无砟轨道施工对平顺性要求,研究了为满足施工要求CPⅢ控制网的网形布设、施测方法。研究了为满足施工要求对CPⅢ控制网定位精度要求及CPⅢ控制网点位相对中误差及可重复测量误差精度控制指标,从而明确CPⅢ控制网点位的误差,最终为满足无砟轨道施工对平顺性要求提供测量保障。研究结论:(1)CPⅢ控制网网形采用沿线路均匀布设、施测方法采用多方向后方交会,对于控制CPⅢ网点间相对中误差具有重要作用。(2)CPⅢ控制网点位相对中误差及可重复测量误差精度控制,能满足轨道施工高平顺度要求。  相似文献   

4.
CPⅢ平面网必要点位精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研究目的:在考虑CPⅢ网的观测网形以及网中观测值的必要观测精度的前提下,对CPⅢ标准网以及改进网的必要点位精度进行仿真计算.通过误差理论分析,探讨CPⅢ点在2种网形下的合理点位精度,并进一步推算CPⅢ标准网以及改进网2次测量CPⅢ点X、Y方向坐标较差的合理允许误差.研究结论:采用边角网精度估算的方法,推算CPⅢ控制网的必要点位精度.认为改进CPⅢ网的交互强度虽比标准的CPⅢ网好,但其点位精度却比标准的CPⅢ网差,在横向精度方面差异更大.对标准CPⅢ网而言,其合理的可重复性测量精度应≤±1.5 mm,2次测量CPⅢ点X、Y方向坐标较差的允许值应≤±3.0 mm;对改进的CPⅢ网而言,其合理的可重复性测量精度应≤±2.0 mm,2次测量CPⅢ点X、Y方向坐标较差的允许值应≤±4.0 mm.  相似文献   

5.
CPⅢ控制网测量技术在高铁中已成功运用,地铁采用此技术将提高铺轨精度和效率,是地铁铺轨施工、运营养护的发展趋势。文章简要介CPⅢ控制网测量技术及在高铁中的应用,并结合地铁的特点、地铁部分线段的试验结果,提出适用于地铁轨道测量的CPⅢ控制网测量建议。  相似文献   

6.
卢义 《铁道勘察》2011,(2):16-18
隧道洞内无砟轨道CPⅢ控制网已经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的建设中,其在建设施工及运营维护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明显。阐述了CPⅢ的基本概念,结合应用实例,简述了高速铁路隧道洞内无砟轨道CPⅢ测量的过程及数据处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CPⅢ控制网测量技术在无砟轨道桥梁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CPⅢ控制网特点、测量基本原理及测量工艺流程;从测量准备、控制网建网、平面测量和高程测量方面分析操作要点;从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方面阐述施工测量注意事项。哈大客运专线鞍辽特大桥采用CPⅢ控制网进行平面测量和高程测量,测量成果得到认可。轨道板安装和钢轨铺设在测量成果指导下完成,哈大客运专线每年定期复测按CPⅢ控制网操作要点进行。  相似文献   

8.
隧道洞内无砟轨道CPⅢ控制网已经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的建设中,其在建设施工及运营维护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明显.阐述了CPⅢ的基本概念,结合应用实例,简述了高速铁路隧道洞内无砟轨道CPⅢ测量的过程及数据处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误差理论分析和仿真试验,提出无砟轨道铺轨基桩控制网的布网新方法。按照五等导线测量的精度要求布设基桩控制网,对基桩控制网的三种布网方案进行精度分析。试验结果显示:按照现行规范的精度要求,基桩控制网附合导线两端必须附合到线路控制网CPⅡ上。若将CPⅢ附合导线同时连接到CPⅠ和CPⅡ控制点上,原始数据误差对基桩控制网的点位误差影响非常大。试验结论对我国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介绍胶济客运专线CPⅢ控制网的测设过程。分别对CPⅢ控制网的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的布设及施测进行了阐述,以一个实例,进行了精度分析。表明所采用的方法和流程满足客运专线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1.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沉降观测与预测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全线铺设无砟轨道。为了确保高速列车舒适、平稳运行,线路工程变形控制是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在研究客运专线路基、桥涵和隧道的沉降观测的技术方案等关键控制技术的基础上,使用扩展双曲线法对路基沉降结果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一般路基地段沉降量最大断面的预测工后沉降值为5.8 mm,桥梁墩台、涵洞和隧道的沉降量均较小。这些沉降控制技术和结论对于进行沉降观测控制与预测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客运专线长螺旋钻机施工CFG工艺及质量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CFG桩复合地基作为软土地基加固的一种措施,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上应用时间较短,缺乏相关工程经验。因此,有必要对其工艺进行分析总结,以指导施工。研究结果:结合武广铁路客运专线CFG桩复合地基施工实践,总结出长螺旋钻机施工CFG桩的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阐述了常见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以武广客运专线某特大桥铺设纵连式无砟道岔为例,将1组客运专线18号单渡线道岔、纵连式无砟轨道、桥梁、墩台视为1个系统,建立岔—板—梁—墩一体化计算模型,分析断轨或断板等偶然荷载作用位置对道岔、道床板、桥墩受力和变形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断轨对墩台纵向力影响较小,但对道床板受力影响较大;一线道床板折断会使另一线的道床板纵向力、墩台纵向力及固结机构纵向力大幅增加,不利于道床板、墩台及固结机构的受力;连续梁桥梁缝处道床板折断对桥墩受力极为不利,故在设计中应避免使道床板在桥上无缝道岔梁缝附近形成最大纵向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详细介绍了客运专线铁路的特征——持久的高平顺性轨道,分别体现在路基、桥梁、道床轨道基础设施的高平顺性和稳定性以及路基、桥梁和道床轨道等组合后的平顺性和稳定性上。另外,并详细分析了为保证线路具有持久的高平顺性和稳定性而需在路基、桥隧、道床轨道基础设施以及路基、桥梁和道床轨道等各结构物组合等方面广泛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及如何应用这些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从而使轨道达到持久的高平顺性,为修建优质客运专线铁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结合京沪高速铁路制梁场设计以及京津、武广客运专线等先后开工建设的实践经验,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整孔双线简支箱梁在运输通道上的控制因素和解决的工程措施,并且提出了运梁工期的计算方法。此文论述的内容可对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施工组织设计提供经验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桥梁综合接地及其必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讨我国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桥梁上接地原则、要求和措施。研究方法:通过定性分析雷击和接触网故障情况下产生的危害,同时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接地理念、有关标准,结合我国有关接地规程规范,提出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桥梁采取综合接地的必要性和采取的具体措施。研究结论:在高架桥地段将综合接地系统与桥墩基础钢筋可靠电气连接是必要的,同时针对我国客运专线的特点,即为了不影响信号轨道电路传输和满足牵引供电短路保护的需要,在无碴轨道板内采取单独设置不形成回路的小区段(约100 m左右)接地钢筋。  相似文献   

17.
以武广客运专线普通路基上采用双块式无砟轨道为工程背景,对简装路基双块式无砟轨道的总体施工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在严格控制施工精度及质量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施工功效。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针对客运专线无砟轨道建设的需求,研究设计无砟轨道铺装设备。研究结果:试制出一种功能完善、适应性强、造价便宜、操作简便的无砟轨道铺装设备,满足施工要求,可在客运专线路基、桥梁上和隧道内铺设轨道板、双块式轨枕、轨排、部分道岔部件,保证了施工质量,且可提高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采用无碴轨道结构形式已成为高速铁路建设发展方向,通过对石郑客运专线路基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和建议。研究方法:借鉴国内外有关规定和经验,对石郑客运专线路基填料、地基处理、过渡段设置、路桥比较等重点方面进行研究和比选。研究结果:高速客运专线路基填料尽量选取天然合格填料或做好改良试验,选取适宜处理措施进行沉降控制和过渡段设置,合理确定路桥分界高度和路改桥段落。研究结论:高速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路基设计中,尤其在平原地区,应对路基填料、沉降控制、过渡段、路桥比较等方面给予重点考虑,并通过必要的试验、经济技术综合比较等方法确定最佳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为确保客运专线铁路路基B组填料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结合工程实际,对武汉至广州铁路客运专线试验段B组填料的生产、填料级配试验、现场填筑工艺试验做了综合研究,对路基填筑压实检测指标K30、Evd、Ev2、n做了统计分析,并对B组填料的生产流程、工艺参数、填料的颗粒级配控制、现场填筑施工工艺及检测等方面作出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