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通过对车站行车工作细则业务的系统分析及结合较为先进的信息化思路,提出了基于智能化的拆分传播和还原整合策略的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将现场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的人工业务处理方式提升到信息化管理。为了使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的修改请示、审核批示及交互传播更加合理、科学,对车站行车工作细则进行五级树形结构编码处理,从而采用智能化的拆分传播和还原整合策略解决大文本交互带来的业务处理和分发传播等方面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编制质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系统性、独立性、相关性、科学性的设计原则,从《车站行车工作细则》是否与上级规章相冲突、是否按照《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编制规则》要求编制、是否与现场作业实际相符、是否编制严谨等四方面构建铁路《车站行车工作细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基于熵权的未确知测度方法,以集宁、二连等站为例,应用铁路《车站行车工作细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能较好地反映《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的编制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3.
地铁十字换乘车站的换乘节点核心区受力较复杂,以上侧下岛双层十字换乘车站为例,车站中板作为列车的行车道板,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考虑行车荷载的影响。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M idas C ivil,采用影响面分析考虑行车荷载后的中板受力分析,确定了最不利工况,找到了应力集中部位,为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保证车站结构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在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的背景下,为充分发挥换乘车站作用,最大程度实现旅客出行无缝衔接,研究区域轨道交通换乘车站行车因素对乘客换乘的影响。在分析换乘系统设备设施布置和流线组织冲突基础上,提出车站换乘工作组织的评价指标,并以成都市犀浦站为实际案例,使用AnyLogic仿真软件对犀浦站内城际铁路与地铁的同站台换乘系统进行仿真。通过对不同行车因素情境下乘客换乘过程及评价指标的仿真实验分析,找出换乘环节中的瓶颈环节,提出适应行车因素和乘客换乘需求的犀浦站同站台换乘优化方案。所提出的考虑行车因素的行车客运一体化车站仿真模型及分析方法能够为区域轨道交通体系下车站的换乘组织、行车作业和客运作业提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铁电视监视系统是保证行车组织、运输安全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行车指挥透明度的辅助通信工具。本文主要介绍沈阳地铁一号线电视监视系统的构成及功能,其构成主要就控制中心各调度员监视、车站站长及值班员监视、列车司机监视及图像录制等需求进行设计,便于沈阳地铁一号线用户操作与维护。控制中心和车站利用该系统监视列车运行、客流情况、变电所设备运行情况,提高行车指挥效率。地铁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客流量极大,安全措施必须得到保证,因此,本系统作为安全防范的辅助工具,有效地提高了地铁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6.
地铁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大客流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在大客流情况下,地铁车站处于超负荷的服务状态,运营效率与运输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本文从大客流的成因与规律性,对大客流的内涵与分类进行简要阐述,并从行车组织、票务组织和客运组织多角度分析大客流对地铁运输组织的影响,最后针对不同类型车站,探究应对大客流的运输组织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剖析当前铁路局调度所行车调度岗位上存在的安全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控制、消除安全风险的举措,从而达到有效控制、消除行车调度员行车指挥工作中的安全风险,确保行车指挥安全和铁路运输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道路旅客运输事业也日趋发达,在道路运输企业中,行车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它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危.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要加强行车安全管理,确保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运输生产,以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从影响道路旅客运输企业行车安全的因素入手.分析了当前道路旅客运企业在行车安全管理上的现状.重点提出了加强道路运输企业行车安全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使地铁车站在运营开通后能够较好地完成运输乘客的工作,发挥地铁大运量的优势,车站必须预先做好客运组织的研究工作,指导车站的客运组织工作。所谓地铁车站客运组织,主要是指经过对车站设备、设施和空间以及车站周边环境的分析,制定符合地铁车站实际情况的乘客进站、乘车、下车、出站的疏导、指引方案,以及根据方案进行车站行车、票务和人员组织工作。  相似文献   

10.
随着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与影响也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之下,从乘客的角度出发,为提高突发事件下轨道交通服务水平、降低乘客候车时间,构建以事故线路乘客总候车时间最短为目标的列车运行调整模型。同时,提出一种缓解重点车站客流压力的单车站列车运行调整优化算法以及一种不同突发事件持续时间分别计算和每隔5 min滚动计算的策略,在保证突发事件列车运行安全的基础上,缓解突发事件下重点车站的客流压力的行车调整结果,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客流积聚压力,为运营管理人员进行突发事件下的行车调整及客流管控提供数据支撑。以天津地铁某一实际突发事件为例,对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验证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段俊 《交通与运输》2021,37(1):52-55
为确保某城轨主支线接轨站功能完备、规模合理、投资适中,结合具体工程设计案例,参考国内已开通主支线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接轨站的设计情况,以车站规模、行车条件、车站服务水平、工程投资等项目为比选目标,对5种主支线接轨方案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双岛四线型接轨站规模最大、投资最高,需结合实际建设场地、行车组织的需要和投资...  相似文献   

12.
隋谦明 《轨道交通》2009,(12):46-48
本文通过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专线行车组织及运营管理中票务系统的研究分析,针对地区城际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及运营管理方案的特点,重点对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票务系统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探讨了车票方案和票务管理,并提出应通过行车组织及运营管理、车站建筑、票务系统等相关专业进行综合研究以及其他相关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代斌 《交通标准化》2014,(14):17-19
铁路行车调度工作对于行车安全至关重要,虽然借助了先进的控制系统,但是也不能忽视人为因素对安全问题的影响。通过对行车调度日常工作的作业规范和安全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应对行车调度安全问题的具体措施,即应从人、系统、制度、计划等方面入手,提高行车调度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运量的增加,既有铁路需要升级改造,单线改造为双线的扩能改造较为常见,实现上下行分离,增加运输能力;升级过程中车站也需要改造,一般为增加并延长股道、增加站台及天桥或地道以便旅客乘降等。对于既有车站改造,首先要求保证行车安全,尽量减少对既有线正常运营的影响,以2016年桑根达来火车站扩能改造为例介绍站改施工的一般方法。桑根达来车站站场包含拆插道岔、上跨天桥架设等多专业的改造工程,较为复杂。通过多方协调,最终安全、高效、保质保量的完成了站场改造工程。对同类工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鉴于铁路大型客运站行车安全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从人员、设备、环境的角度出发,建立系统的事故树,然后再将其转换为Petri网模型.提出了利用Petri网的关联矩阵求解系统最小割集的方法,并计算顶上事件的发生概率以及基本事件的临界重要度系数.以某车站发生列车冒进信号事故为例,建立了事故系统的Petri网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etri网能够更加清晰和准确地描述客运站行车事故过程,计算得到的结果反映了客运站目前的行车状况.  相似文献   

16.
货运安全管理在铁路车站货运作业中十分重要,却难以对其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铁路车站货运安全进行评价,为确定铁路车站货运作业安全管理提供依据。最后,通过实例证明该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李太民 《北方交通》2012,(3):122-124
地铁车站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与线路、行车、信号、通风空调等专业紧密相关,各个专业之间的优化组合对于降低地铁车站造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详细介绍了地铁车站的平面布局设计,合理的车站布局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地铁的工程建设费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的早期病害有裂缝、水损害(网裂、沉陷、坑槽、唧浆)、松散、车辙、泛油等。这些病害降低了道路技术水平和行车舒适性,对司乘人员与行车安全构成一定威胁:是当前高速公路养护面临的技术难题。本文对常见早期病害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铁路行车安全对全路安全运输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因素错综复杂,其中人员的失误又是引起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探讨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对铁路行车人员人因失误进行分析的可行性,为铁路行车人员的人因失误分析提供一种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铁路行车的安全管理水平,构建一种基于组合赋权法的铁路行车安全管理评价模型。首先,利用区域灾害系统论对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标准与铁路运输特点确立评价指标及其划分等级;然后,运用融合差异性与相似性的组合赋权法计算铁路行车安全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并且根据欧式距离法客观量化铁路行车的安全性;最后,选取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6条线路进行案例分析,运用余弦值检验法对组合赋权的结果与对照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这种模型的建立能够提高铁路行车安全管理评价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