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提高技术站货车周转效率,在放宽条件下基于定点集结模式研究技术站车流接续问题.分析技术站开行欠轴列车的损耗及收益,引入修复因子,将下游技术站的到达列车视为一次维修,并根据下游技术站的车流接续情况确定欠轴列车发车必要条件;以车辆在站停留时间最短为目标,建立技术站车流接续优化模型,同时将该问题分解为列车解体编组顺序和车流来...  相似文献   

2.
编组站列车编组顺序的调整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编组站出发列车按发车时刻的先后安排的编组顺序有时难以保证每一出发列车均满轴,此时需要调整。在分析编组站作业特点的基础上,以作业时间标准为依据,定义了紧凑接续编组、相邻列车最大调整等概念。由出发列车的最晚必须开始编组时刻分析了发车间隔时间、待发时间与编组作业时间之间的关系对编组顺序调整的影响,推导出相邻列车的调整条件及方法,给出了调整后时间推移的定理,并通过实例证明用此方法可以分步进行跨列车编组顺序的调整,从而为编组站列车解体顺序与编组顺序的协调优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前正值全国全路范围内多数编组站已经使用TMIS系统管理。编组站作为用户在委托设计或者在接受软件之前,需要对货车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轮廓有一基本的认识。本文尝试对货车在编组站作业系统的分析基础之上,提出对货车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基本需求分析,这也是软件开发商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针对襄樊北编组站始发货车正点率低的现状,分析影响正点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强机车调度指挥及列尾主机的协调运用,严把货车到检作业关与机车出库制度,加强施工组织和行车组织工作等解决对策,努力实现始发货物列车正点开行。  相似文献   

5.
提速干线编组站出发子系统内部匹配与协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提速干线编组站货物列车到发时刻不均衡运营特征,根据编组站作业特点和要求,运用排队论和随机过程理论,对出发子系统转场和接车可靠性、临界密集出发时间进行计算分析。认为出发子系统允许的接车延误概率应控制在0.12以内;当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在繁忙时间达0.85以上时,出发场的到发线应在10股以上。提高出发子系统转场和接车可靠性的措施包括:提高无调比、适当增加出发场到发线数量、降低编组调车机车的作业负荷、减小出发时间间隔不均衡系数。给出一定出发强度下的临界密集发车时间计算式,便于指导运输组织工作。改善出发子系统匹配与协调关系的有效途径包括:合理配置列检组数、转线接车延误率控制在10%以内、密集到发期间区段通过能力利用率不能超过90%、降低衔接区间发车时间间隔变异系数、连续高密集发车时间不能超过临界发车时间、适当增加分类线及到发线数量、优化列车运行计划、平衡双向系统作业负荷、加强管理、优化运输组织。  相似文献   

6.
考虑缓冲器内部斜楔结构的动、静摩擦状态转换以及车体底架结构的缓冲效应,对货车用缓冲器阻抗特性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利用MATLAB软件建立21,23和27t轴重混编货物列车的纵向动力学模型,计算和分析不同空车比例及位置、不同轴重及载重、不同车型的混编模式对列车各车辆间纵向冲动的影响;研究有利于减小列车纵向冲动、降低空车脱轨概率的混编列车编组方案。结果表明:在空、重车混编时,应控制编入空车的数量,且尽量将空车集中置于列车的尾部,且要避开全重列车最大压钩力附近的车位;在有不同轴重及载重的车辆混编时,应将较重的车辆置于列车前部,较轻的车辆置于列车后部,并尽可能地按车辆重量递减依次编入;在用不同车型的车辆混编时,应避免将车体刚度较小的平车和罐车置于列车中部。  相似文献   

7.
铁路调度区域内货物列车出发计划动态全局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调度区域内货物列车出发计划的全局最优,提出1种基于车流不确定性的动态优化方法。影响货物列车出发计划的不确定性因素主要有事故、晚点、扣修等,将其中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量化处理,并当作随机变量。以调度区域内货车中转停留时间最小为目标函数,以网络车流平衡、节点车流守恒、满轴限制、运到期限作为基本约束条件,以计划兑现率要求作为动态约束条件,建立制定列车出发计划的动态优化模型。利用确定性等价类将模型转化为确定性线性规划模型,采用编制的线性规划软件求解。通过算例证明该方法可以得到优化结果。分析计算结果可知:车流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中时增大;计划兑现率要求越高,计划最后的执行指标就越差;考虑运到期限要求,会导致中时增大。  相似文献   

8.
针对铁路相继实施了六次大提速,大部分线路实行客货混跑,对货物装载加固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的现状,襄樊北编组站采取紧盯关键,建立装车四级控制机制;把握重点,建立货检五级监控体系;整合系统,构建货运安全保障立体防控机制;创新机制,完善贷运安全保障体系的措施,为提速安全构筑科学的保障防线.  相似文献   

9.
出发场能力紧张是目前新丰镇编组站不畅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制约编组站扩能提效的瓶颈,因而有效解决该问题是确保编组站高效与畅通的必要条件。通过分析造成新丰镇编组站出发场能力紧张的原因,从影响出发场能力的各种诱因着手,就编组站出发场线路的合理利用、优化技术作业组织和提高作业效率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现场实际经验,提出缓解出发场能力紧张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技术站列车出发策略的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建立了编组站定点、定编两种出发列车模式的经济模型,分析了在定点模式编成辆数减少的情况下,定点和定编的适应性。从中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低负荷区是定点模式的有利区。技术站的驼峰负荷较大(大于0.8)是不利于定点模式的。反之,驼峰负荷较少,对定点妯出发的适应性较强。我国长期采用定编出发模式,这与技术站能力一直十分紧张有很大关系。2.小车流量的到站方向适合采用定点模式。从分析可以得到:如果某到站的车流量较少,根据车站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开定点出发列车。反之,对于大车流方向,更适宜于定编列车。3.短距离到站方向模式的适应性更强。这告诉我们:如果始发站与终到站之间的距离较短(表现为列车运行时间少)的话,就应当根据车流量和负荷情况考虑开定点列车。当然,由于模型在某些方面的简化,计算出的数据并不是绝对的。本文建立的模型,仅考虑了铁路内部成本。事实上,在定点模式下,加速了货车周转,缩短了货物送达时间,准时性得到了改善,提高了运输服务的竞争力,得到的实际效益要大的多。  相似文献   

11.
编组站的到达列流特征主要与衔接方向数、各衔接方向的技术特征、编组站与始发终到客运枢纽站的距离及编组站布置图的类型等因素相关。选择京广和京沪线上的多个编组站,通过对其技术作业图表的统计分析,将编组站列流到达特征归纳为叠加型、互补型和主方向型到达列流3种类型,根据列流到达强度将全天分为繁忙、空闲和普通3个阶段,在此基础上,采用CurveExpert曲线拟合软件按方向别对各阶段的列流到达时间间隔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空闲期列流到达时间间隔的分布规律基本上符合Heat CapacityModel和Harris Model曲线拟合模型;普通期列流到达时间间隔分布规律基本符合Harris Model和Heat Capaci-ty Model曲线拟合模型;繁忙期列流到达时间间隔分布规律主要符合Harris Model曲线拟合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