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能耗排放法规日益严格的限制给车辆节能减排提出了巨大挑战,网联化、智能化和电气化是提高未来交通效率和减少公路能源消耗的三大支柱。为了全面了解智能网联汽车节能减排的前沿问题与研究进展,对当前经济驾驶领域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总体概述。首先,从广义的能量转换角度总结了智能车辆节能优化技术的本质和3个过程,其中Wheels to Distance环节的车辆系统优化是挖掘汽车节能潜力的重要一环,针对其介绍了智能网联汽车节能优化问题的基本数学原理;其次,从智能运输系统的各类非同源异构数据出发,分别从人-车交互、车-车通信、车-路感知三方面阐述来源于"人-车-路"交互体系的智能信息与数据;然后,针对单车智能网联环境下的多维度信息与先进控制技术相结合的关键问题,从考虑道路坡度预测巡航控制、跟车工况预测巡航控制、智能辅助驾驶和车道变换等应用场景进行具体介绍;针对"人-车-路-云"多源异构环境下车辆行为协同节能关键科学问题,从经济驾驶、多车协同节能、道路交叉口车路协同节能和车云协同节能等方面详细介绍研究现状;并进一步介绍电气化公路系统的前瞻性研究,说明融合智能化信息的E-highway节能潜力和智能重型商用车协同节能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总结并梳理智能化信息对于提升车辆节能的重要影响,并展望了其在理论与实际层面遇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在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减少汽车的燃油消耗是非常重要的。减少汽车燃油消耗要从各个环节着手,应该鼓励厂家生产节能的车辆,应该从标准上限制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水平,应该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的车辆,还应该建立良好的交通环境,驾驶者也应该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  相似文献   

3.
能源危机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为此,节能减排也就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致声音和共同责任。对于车辆而言,燃油消耗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车辆技术状况、道路环境条件及汽车使用3个方面,在汽车使用方面,汽车驾驶习惯是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关键环节。因此,关于驾驶的节能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改善不良的驾驶习惯,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节能措施,既响应了全社会节能减排的号召,又能够降低用车成本。本文分析了8种常见的  相似文献   

4.
<正>绿色环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节能减排也受到人们的大力推崇。从生产制造领域到生活日用领域,"绿色""节能"已然成为关键词。与人们出行密切相关的汽车维修行业也在不断地改进维修技术,在节能和减排方面做出贡献。也许有人会问:汽修有什么要节能?又有什么要减排?从事汽车维修行业的人都知道,提高维修效率、降低配件损耗、提升维修车辆的复原性是汽修行业追求的目标。但在实际的维修过程中,由于维修设备、维修技术等因素会使技师们的维修效果大打折扣。"节能减排,绿色维修"在汽保行业的推广对汽保行业意义重大,势必  相似文献   

5.
汽车节能减排是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汽车节能驾驶主要原理为依据,从车辆驾驶具体操作、车辆维护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不良驾驶操作对车辆燃油消耗的影响,并从节能驾驶操作、车辆维护等方面提出对策,以实现高校汽车燃油消耗量的降低,为建设节约型校园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金柏正 《驾驶园》2016,(4):74-75
对于营运车驾驶员来说,良好的驾驶习惯不仅是安全运行的保障,也是节能减排、优质服务的前提和主要举措。不同的驾驶员其营运客车的燃料、轮胎消耗与维修成本相差20%以上,而且车辆的行车事故、车辆故障率、抛锚率也是与驾驶员的驾驶习惯密切相关。因此提高职业驾驶员的素质,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迫在眉睫。因营运驾驶员不良驾驶操作习惯造成交通事故、机械事故、过度物料消耗的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危及安全生产、服务投诉,也造成大量的运行成本消耗。剖  相似文献   

7.
随着私家车的发展和道路的不断变化,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能耗逐渐增加,如何进行节能环保的控制成为热点话题。整车厂在制造技术上达到了欧Ⅰ到欧Ⅴ的标准,但是汽车维修技术却一直延续,这些技术是否能够适应目前的技术发展,大家都在倡导的节能减排与绿色维修对维修企业带来了哪些升值空间呢?在2013年4月1日的节能减排与绿色汽修技术研讨会上,北京祥龙博瑞汽车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魏俊强进行了"节能减排与绿色维修——汽车维修企业如何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产业升级"的演讲,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8.
编者的话     
汽车技术的不断升级,将带给人们更出色的驾驶体验。比如各种助力转向技术,HPS(液压助力转向)、EPHS(电液助力转向)和EPS(电动助力转向),在驾驶辅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世界主要的转向技术供应商正致力于推出更先进的系统,以增强安全性、驾驶舒适性和车辆稳定性,并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9.
正确掌握冬季车辆使用与维修技术,能延长车辆使用寿命。笔者通过分析温度对车辆的影响,提出冬季正确使用和维修车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莫丽 《驾驶园》2012,(12):65
【人物档案】李宏伟,石家庄公交公司55路车队的一名车长。1992年在石家庄拖拉机厂技校学习营销与维修专业,1996年成为一名专职货运司机。2002年加入公交行列。十年来,同他心爱的车辆每日相伴,成为一名优秀的公交驾驶员,2011年获局级"先进生产者"及"节油标兵"的荣誉称号。多年的公交生涯,使得李宏伟在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适合驾驶公交车辆的节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立足汽车行业节能减排,设计出夏季能充分利用太阳能、加强汽车驾驶室内外空气循环与交换、减少汽车能源损耗与汽车排放、提高驾乘人员舒适性的太阳能空气交换系统,提高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效率.  相似文献   

12.
货运车辆超载原因及治理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货运车辆超载的危害;分析了产生货运车辆超载运输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货运车辆超载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基本国策。推进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是交通行业各部门的共同责任。机动车维修行业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推进行业节能减排是摆在维修行业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任务。江苏省立足机动车维修行业实际,积极探索以制度、管理、技术作支撑,将节能减排、节约增效的理念和要求融入到机动车维修生产主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我国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日趋严重,实施节能减排已刻不容缓。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很多城市的公交企业陆续采用新能源车。然而不论是新能源车还是传统汽车,在其行驶过程中,能耗(油、气、电等)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与驾驶人的不科学驾驶行为和习惯有着紧密联系,这些不规范、不科学的驾驶操作和习惯阻碍了节能减排的实现。因此,笔者想在此谈一谈城市公交车的节能驾驶操作技巧。1行车前的准备1.1熟悉营运线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消费已经成为消费领域的几大热点之一,汽车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快捷、舒适的生活,然而,随着汽车使用时间与里程的增加,若不加以及时的检查与维护,油耗会不断增加,安全性能、操作性能、舒适性能会不断下降,导致汽车使用寿命缩短,对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怎样才能使车辆持续安全运行,保证较低或合理油耗,延长车辆使用寿命,降低车辆尾气排放,切实有效实施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绿色维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对于这些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汽车维修工作所积累的经验认为,通过汽车健康检查与正确维护即可实现。1对车辆进行健康检查与正确维护能保证车辆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6.
韩林 《汽车与配件》2005,(39):26-27
厢式汽车是一种新兴的工业化产品,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在发达国家的公路货运车辆中,厢式运输车辆的比例在90%以上。欧美和日本等国家规定,货运车辆的车厢必须是封闭式的。如果不符合规定,不仅不允许进入高速公路,一般道路也不允许进入。在韩国,厢式汽车运输也超过了货运车辆保有量的70%。我国的公路运输中,1999年货运车辆的保有量约440万辆,其中厢式运输车仅为1.73万辆,仅占营业性载货车辆的0.4%左右;2000年货运车辆的保有量为722万~766万辆,厢式运输汽车占货运车辆保有量的10%左右。  相似文献   

17.
于挺 《驾驶园》2012,(6):90-91
节能减排是我们公交企业的永恒主题,车辆节油主要和人有直接关系,即"车人合一"。作为驾驶员,只有对驾驶技术和车辆的操作方法加以关注和学习,才是节油的真谛;只有熟知车辆和正  相似文献   

18.
梅振 《商用汽车》2013,(14):80-81
倡导绿色货运是节能减排的需要,是运输行业寻求运输效率和运输效益最大化的需要。推行绿色货运,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尤其是相关产业链各环节的努力。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部门、社会组织机构、科研院所、领先运输企业以及车辆生产企业等,于此具有先导、示范和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推进汽车维修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行业,促进镇江市维修行业提档升级,实现汽车维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镇江在全市汽车维修行业开展了试行《绿色汽修指导书》活动。  相似文献   

20.
<正>6月12日一大早,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和部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在部机关一楼大厅为每一位上班的工作人员派发《汽车节能驾驶手册》,倡导大家共同树立"绿色驾驶"新理念,养成节能驾驶好习惯,节约每一滴燃油、减少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