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天津自行车交通文化及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行车交通在天津城市交通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种绿色交通方式.自行车的发展,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节省了能源、减少了交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同时,也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了一些问题.本文阐述了自行车交通文化的定义,分析了自行车交通文化的异化现象,提出了天津的基于交通文化的自行车交通策略.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10年,中国专用汽车行业用奔跑的速度画出一条完美的上升曲线,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封闭到开放的蜕变:产业规模壮大了,产品品种丰富了,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资本构成完善了,标准法规健全了,出口量增加了……  相似文献   

3.
张谊  刘建 《轿车情报》2010,(1):192-193
Robin选择蒙迪欧致胜其实也是经过了很多次比对的。选了大车身、比了性价比、考量了提车日期。既参考了自己的工作,又顾及到了日常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传统交通客流OD调查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新的基于Google地图平台的交通调查方法,通过友好的操作界面平台,利用数据形式的标准化省去了后期大量的人工数据录入处理环节,同时避免了过去调查与统计空间分离的状况,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可信性,节约了调查和数据录入费用,增强了趣味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强度,提高了精确度,具备广阔的使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由于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货运交付公司更换老化车辆和扩大车队,4月份欧洲的重型汽车销量增长了13%。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5月27日公布,4月份欧洲销售的载重16t以上的重型汽车从26219辆增长到了29719辆。4月份销售增长了13%。达到了117301辆。意大利重型汽车的销量增长了50%。达到了2363辆,英国的重型汽车销量增长了46%达到了3145辆,法国的重型汽车销量增长了37%,达到了4467辆。4月份,欧洲的公共汽车销量增长了43%,达到了4808辆。3.5t以下的商用车增长了5.5%,达到了195671辆,而3.5t以上的重型汽车增长了12.1%,达到了40854辆。  相似文献   

6.
某火电厂身处粉煤灰滞销区,粉煤灰的处理不仅增加了经营成本,而且增加了灰场的安全风险。根据粉煤灰的特点,该火电厂对粉煤灰的成分进行了化验分析,并自主设计了湿法分选漂珠和磁珠的系统,丰富了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产品,打开了销售局面,扩大了销售半径,有效地解决了粉煤灰滞销的瓶颈。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客车车身漆膜常见缺陷、缺陷引起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概述了为预防漆膜缺陷进行的油漆项目的必要检测,总结了油漆的一般性能指标,从而保证了车身漆膜的美观,满足了车辆使用要求,提高了整车品质。  相似文献   

8.
周莉  陆骥 《中国电动车》2011,(12):87-89
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保证了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的基本生活基础。运用信息技术、数据库系统,不仅改善了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的流程,而且还提高了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水平,降低了社会工作成本,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本文论述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离退休人员年审工作的现实性,设计了新的业务流程和关键技术,开创了政府社会管理工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中国元素     
《车时代》2009,(12):6-6
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日子也似乎过得越来越快了,一转眼,一年的时间就过去了。 不如不觉地就到了年底,到了我们必须要握别2009的时候了,而下一次我们的相聚将会被锁定在2010的《车时代》了.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深圳市在道路实际交通状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信号交叉口渠化改造,交通信号配时优化等交通综合治理,并对综合治理的效果进行了事前事后的调查和对比分析,反映出采取了合理的治理措施后,改善了道路交通状况,减少了车辆的行车延误,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国内外生态驾驶的研究进展,对生态驾驶影响因素、生态驾驶控制策略、生态驾驶实施效果及生态驾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介绍驾驶人个性特征、外界刺激信息、道路状况及交通条件、车辆自身特征、行驶参数等生态驾驶的影响因素,归纳生态驾驶的优化控制策略,分析了实施生态驾驶的效果,总结静态、动态的生态驾驶培训方法,生态驾驶辅助设备,生态型智能交通等方面的生态驾驶应用。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表明:生态驾驶无需改变车辆结构便可以减少30%左右的燃油消耗,降低20%~30%的污染物排放;有必要深入研究理论型生态驾驶策略,以定量的、形象化的方式研究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生态驾驶辅助系统;需加强生态驾驶的推广,将其纳入驾考培训体系之中,从而全面促进中国驾驶人的节能减排能力。  相似文献   

12.
关宝树 《隧道建设》2017,37(3):264-274
强调隧道维修管理的基本原则——"早期发现,预防维护",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指出为了建立预防管理体制,必须解决3个问题:1)明确维修管理中对隧道性能的要求,建立性能管理目标;2)确立能够获得准确情报的检查、调查方法;3)建立模式化的隧道变异原因推定方法,确立变异基准。结合日本的经验,分别阐述了上述3个问题:1)维修管理中对隧道性能的要求——确保能够安全通行的空间,应控制变异在结构物剩余寿命容许范围之内。2)确立能够获得准确情报的隧道检查、调查方法,目前日本隧道检查、调查方法正向着省力化、标准化、高速化和电子化等"四化"方向发展;介绍了表面劣化、表面缺陷、内部缺陷、衬砌背后空洞、净空位移和形状变化等的调查及量测技术,例如隧道检测车、隧道衬砌连续打击监测系统、高速钻孔系统、地质雷达和3D激光扫描等设备及技术;同时介绍了利用这些检查结果对结构物的耐久性进行诊断,决定是否采取对策及采取什么对策的系统。3)隧道变异的类型及变异强度的判定基准及判定模型。以日本石川县隧道维护管理为例,介绍其基本观点:1)在隧道中不考虑寿命;2)劣化预测主要是对采取对策前寿命的预测;3)介绍预防维护管理的方法、健全度评价及对策标准。最后强调:对我国而言,最重要的是彻底改变"重使用,轻维护"的事后管理方法和体制,建立起与"隧道大国"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借鉴美国自动公路系统(Automated Highway Systems,AHS)技术框架,系统回顾了初级应用、通信技术、绿色能源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不同因素驱动下智能公路的概念演化、技术发展和未来变革。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在AHS的研究基础上延伸和扩展了智能公路的概念和技术框架,提出了未来智能公路系统的演化方向以及包含信息管理层、网络通信层和感应控制层的智能公路体系架构。同时,瞄准当前主流技术和未来科技发展方向,总结了泛在无线通信、高精度定位与导航、车辆队列控制、无线充电、道路智能材料、道路主动安全控制、面向出行即服务的车路信息交互、基于基础设施的智能决策规划等驱动智能公路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研究现状,并基于这8项关键技术的自身发展特点,提出了未来智能公路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建议措施;分析了车路协同一体化、智能平行系统、人工智能、交通信息安全、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将对未来智能公路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系统性地预测了智能公路技术的商业化推广路线以及未来智能公路的应用将进一步降低自动驾驶的技术设备成本,为自动驾驶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稳定和高效的交通环境。研究成果将对当前和未来智能公路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相互融合,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社会呈现出人口、建筑以及财富的高密度特征,人们对灾患的预警、应灾、灾后复原、恢复和重建能力有着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桥梁抗震也向着对各种实际需求具有高质量、高性能适应性的智能性方向发展。为进一步深化可持续发展,当前结构抗震已经从基于生命安全的结构抗震减震转向震后结构功能可恢复与快速修复,这对桥梁抗震的韧性提出了要求。为此,首先介绍了桥梁抗震中智能和韧性的含义,指出其是桥梁抗震研究的2个主要关注点,阐明了智能和韧性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关系。而后从近断层地震荷载、桥梁减震体系设计、桥梁装置的设计、可恢复结构和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路网系统等方面,基于智能和韧性的视角,总结了研究人员为提升桥梁防震能力所做的努力。并基于现有的工作基础,从抗震体系或装置的多功能与高性能化、监测技术的高效发展以及韧性评价体系的完善方面,阐述了进一步推进抗震智能与韧性应该做的工作。最后,结合当前“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中表现出来的引领作用,对未来在设计、运营、震后维修等阶段如何方便、快捷、高效地保证桥梁抗震智能和韧性进行了展望和构想。  相似文献   

15.
陈重  郑建龙 《路基工程》2013,(5):121-123
为掌握红砂岩路基现场动态模量的特点,通过便携式落锤式弯沉仪(PFWD)试验、现场承载板试验、贝克曼梁试验和压实度试验,分析红砂岩动态模量与静态模量、弯沉、压实度和含水率(稠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动态模量与这些指标之间的回归方程。研究表明:动态模量与静态模量、动态模量与弯沉、动态模量与压实度、动态模量与压实度和稠度均有良好的幂函数回归关系。因此,可采用PFWD来代替承压板试验、弯沉和压实度试验。  相似文献   

16.
渗漏水防治是隧道及地下工程全寿命周期内必须面对的难点和挑战。为此,综述了隧道及地下工程渗漏水防治实践与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了渗漏水类型及诱发原因、服役期渗漏水检测方法及原理、设计施工阶段渗漏水预防的理念及技术措施、施工运营期渗漏水处治的内涵及方法,展望了值得重视的未来发展及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及地下工程渗漏水可按照渗漏水发生部位、形式、水量分为不同类型;渗漏水诱发原因极其繁杂,涉及水文地质条件、设计、施工、使用环境等多个方面;服役期渗漏水快速无损检测法的精度还有待提高,现阶段应与传统检测法相辅相成,其未来发展趋势为智能化、轻巧化和实时监控预警;渗漏水预防的核心在于防排水设计原则合理、防排水系统施工质量可靠、防水材料强度及耐久性满足要求;渗漏水处治的主要方法是注浆封堵,浆液扩散机理、注浆量及注浆厚度确定、浆液与水相互作用以及新型注浆材料研发等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所得研究结论与展望对于隧道及地下工程渗漏水防治的实践和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沥青混合料是多级多相颗粒性材料,其复杂的颗粒特征、界面效应和迁移行为决定了离析特性、压实效果与力学响应。为了解析沥青混合料的微细观作用机理,为混合料组成优化设计、施工控制及性能预测提供理论基础,进而提升沥青路面的耐久性,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矿料-沥青体系的研究成果,并将摊铺、压实、服役阶段的沥青混合料分别看作不同状态及迁移自由度的矿料-沥青体系。首先,针对矿料体系的颗粒特性,分析了颗粒几何形态以及尺寸效应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给出了多级矿料复合几何特征表征方法。其次,针对松散态的矿料-沥青体系,梳理了矿料颗粒体系的接触摩擦特性、界面交互作用等细观特征,介绍了沥青混合料的离析行为评价方法,分析了颗粒迁移行为对离析倾向的影响,并讨论了离析形成机理;针对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描述了动态压实特性与颗粒的迁移行为,分析了矿料几何特征、矿料-沥青界面效应对颗粒迁移行为的影响,从内部颗粒迁移角度讨论了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针对压实成型的沥青混合料,介绍了矿料-沥青体系的颗粒迁移行为,并分析了颗粒微迁移特性对沥青混合料力学强度的影响。最后,将运输摊铺过程的松散态、压实过程中的错动态、服役过程中的成型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近20年来国内隧道改扩建的发展历程,梳理增建隧道、原位扩建隧道、组合扩建隧道及改建隧道等不同型式的案例,归纳隧道改扩建型式、施工工法、施工力学响应、支护参数设计与优化、安全控制等研究热点的进展,并指出存在的不足。具体如下: 1)在改扩建型式研究上,不同工程的选型指标差异大,缺乏指导性标准; 2)在施工工法研究上,设计多偏于保守,如何利用既有隧道衬砌并实现高效施工,亟待系统研究; 3)在施工力学响应及支护参数的研究上,不同工程的现场监测、解析求解、数值模拟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且缺乏对复杂动态加卸载条件下围岩变形、应力及塑性区演变规律的研究,需结合更多的工程实践总结出特点及规律,并建立支护参数优化分析体系; 4)在施工安全控制研究上,主要从减轻爆破振动、优化支护布置、软弱围岩局部加固及施工辅助措施方面考虑,并制定风险源评价的定量指标体系。最后,展望隧道改扩建工程标准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绿色施工及快速建造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驾驶人的占比逐年增加,提升老年人的驾驶安全性对于其安全自主出行和公共交通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驾驶自我调节是老年驾驶人为适应身体、认知功能变化而对驾驶行为做出的主动调整,是其提升驾驶安全性、延长驾驶生命和维持自主行动能力的有效补偿策略。通过对已有关于老年驾驶人的驾驶自我调节研究进行系统回顾,介绍了老年驾驶人的驾驶自我调节行为的定义及其表现,归纳分析了其驾驶自我调节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产生机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现有研究的局限,并指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向。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表明:老年驾驶人的驾驶自我调节包括减少驾驶频率和回避具有挑战性的驾驶情境2种主要形式,并可分为策略性、战术性和生活目标性自我调节3种不同的层次水平;驾驶自我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社会人口因素、生理健康和功能状况、心理因素等均可对其产生影响;驾驶自我调节的产生机制可以被概括为是个体从认知到态度改变,再到形成调节行为意向,直至最终发生驾驶行为改变的动态决策过程。未来对老年驾驶人的驾驶自我调节行为研究应更进一步将客观驾驶行为数据、医疗机构数据与驾驶人主观自我报告相结合,适当开展追踪研究,考察驾驶自我调节行为随年龄的发展变化趋势,深入探究驾驶自我调节的产生机制及其在降低事故发生和提升驾驶安全性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柱中配箍率和钢纤维掺量对抗震性能的影响,对不同配箍率(0%、0.25%和0.5%)与钢纤维体积掺量(0%、1%和2%)的5根超高性能混凝土足尺柱试件进行了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配箍率和钢纤维掺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耗能能力、自复位能力、强度退化性能、刚度退化性能以及弯矩曲率关系的影响规律。基于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构件性能、箍筋应变以及等效侧向约束力的分析,提出钢纤维体积掺量与配箍率的等效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配箍率对正截面破坏超高性能混凝土柱的延性、耗能能力以及自复位能力均有影响,当配箍率从0%提高到0.5%时,柱试件的延性系数提高15%,耗能能力提高55%,自复位能力提高32%;②钢纤维体积掺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破坏形态的影响显著,随着钢纤维体积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压碎剥落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延缓了受压钢筋屈曲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柱的延性,当钢纤维体积掺量从0%提高到2%时,柱试件的延性系数提高45%,耗能能力提高142%,自复位能力提高42%;③对于正截面破坏的受压构件而言,采用钢纤维代替箍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所研究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柱而言,2%的钢纤维体积掺量可等效于0.51%的配箍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