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海  于晓艳 《上海汽车》2011,(12):28-32
基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从影响因素角度建立了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评价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处于较低水平,在外部产业环境、资产利润率、产品价格等方面有优势,在人口素质程度、研发、海外市场等方面处于弱势;并且分析了造成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潘霞  张庆余  张苏林 《时代汽车》2020,(1):115-116,120
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在顶层设计方面,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等指导性文件,从产业规划、技术标准等方面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在标准法规方面,国家发改委发布、工信部均发布响应指导性文件,指出分阶段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日益成熟,合理的分层式结构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韩庆 《天津汽车》2010,(5):18-19,50
产业组织合理化一直是困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而产业重组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文章介绍了中国汽车产业重组政策的发展历程,并对不同政策出台的背景和目的进行了比较,通过分析得出目前有4方面因素阻碍了中国汽车产业重组活动的发展。结合产业发展趋势,文章指出未来我国将出台包括产业整合规划、激励性政策和约束性政策等一揽子政策措施推动汽车产业重组。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从汽车产能是否过剩、汽车产业集中度是否相对偏低、汽车产业是否具备了由"大"变"强"的基础、区域资源分割阻碍汽车产业发展的程度四个问题入手,对"十一五"末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进行甄别。在此基础上,提出"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的内在要求、自主品牌建设对汽车产业发展要求和行业结构调整对汽车产业发展的要求。最后,从产业定位取向和产业职能取向两个方面提出"十二五"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现状的分析以及产业集中度和空间集中度的度量,发现汽车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集中度偏低、空间集中度离散的现象。作者提出通过采取注重汽车产业政策发展、加强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步伐等三种途径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汽车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率的日益提高,国家将汽车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为了全面科学地评价汽车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本文以汽车产业的经济增长效应为出发点,从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发展速度、就业容量、经济系统贡献度4个因子,对我国汽车产业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其与发达国家汽车产业高速发展阶段的对比分析看出:目前我国汽车产业虽然作为支柱产业,但与发达国家在汽车产业增加值的经济贡献率、拉动经济增长程度以及对经济系统贡献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 ,考察了我国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状况 ,研究表明 ,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长期存在的产业集中度低、无规模经济效应、产业进入壁垒低而导致的过度竞争等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为改善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 ,顺应国际汽车工业发展趋势 ,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 ,必须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8.
汽车产业常常被认为是最具有全球性的产业之一,其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遍布全世界。而由于汽车产业的性质,各地往往以产业集群作为其产业发展模式,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不仅表现为若干个公司在纯粹产品上的竞争,更表现为以产业的网络组织为形式的集群间的竞争。全球的汽车产业主要受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汽车集群控制,这些集群融人全球产业网络,处于全球价值链中“战略性环节”,其汽车产品占领了全球主要市场,也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技术领先者和创新驱动者,左右着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研究发达国家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循序渐进地发展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汽车工业是河南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中原崛起的战略支撑产业之一,河南省具备发展汽车产业的基础.并在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后市场方面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同时面临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研发实力弱、配套水平低等问题:明确了当前河南汽车产业发展思路为:以建设中西部汽车制造中心为目标,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先导,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为保证.以游车服务留易中心建设为依托:并从政策、财政、金融、科技四个方面制定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徐律  苏忆  曹立 《时代汽车》2022,(12):115-117
本文通过分析无锡新能源汽车产业最新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指出无锡在关键技术创新、产业组织、体制技术资金、管理要素统筹融合、政府相应政策等方面发展存在的问题。此外,本文提出无锡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如:做大做强汽车整车研发、技术创新、建立战略管理机制、坚持规范产业标准与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原则等。  相似文献   

11.
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四大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零部件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强大的、自主发展的零部件产业为支撑,汽车产业的自主发展将变成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联系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和“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需要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12.
我国汽车产业“过度进入”与产业重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汽车产业内新进入厂商数目及产业背景、企业的市场行为等指标进行分析,从而指出我国汽车产业存在着“过度进入”的弊端,并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过度进入的诱因,最后提出了通过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重组,有助于产业内过度进入引起过度竞争的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一、产业集群——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新的战略动向和必然选择最近两年,我国上海、广东、吉林等若干地区在发展汽车产业的决策中提出,要以集群化的思路发展本地汽车产业,大力培育汽车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汽车产业。  相似文献   

14.
官俊 《汽车与配件》2014,(48):54-56
<正>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技术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在技术研发、税收、补贴等方面提供支持,积极促进各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国外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所处发展阶段的实际需要动态调整扶持政策,其目标是使电动汽车产业顺利实现由政府推动过渡到市场推动中。全球主要汽车工业国推出了各自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美国在政策杠杆倒逼市场、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众所周知,汽车产业涉及到上游的冶金、钢铁、机械、电子、橡胶、石化、塑料、玻璃、化学、纺织等工业领域,其产业链还延伸到商业、维修服务业、保险业、运输业和公路建筑等诸多行业。汽车产业是产业关联度非常高的产业,它的产业链长,对相关行业的依赖性和带动作用非常强,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可以有效促进汽车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制定实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已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我国汽车产业安全问题的特点给出了产业安全明确的定义,概括了金融危机后我国汽车产业安全的特征,对影响我国汽车产业安全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安全的量化分析模型,并着重在政策层面提出了维护产业安全、实现汽车产业发展的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根据WTO的有关规则,提出了改变不同经济成分享受差异国民待遇、垄断和政府失灵等问题以及建立援助制度和参股跨国公司等增强汽车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汽车工业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及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巨大,其显著特点是产业链长、波及面广及带动效应强。本文简要叙述了汽车产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过程,并运用大量历史数据,从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经济规模、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出口创汇以及中国汽车市场和企业的综合实力等方面论证汽车产业对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国家发改委出台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了研读,指出新的产业发展政策与1994年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无论从内容、结构、发布的形式和解释的部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明确了国家在汽车产业发展中许多重要方面的政策意见和政策导向。因此,新产业政策的面世对保持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胡斌祥  赵彦州 《北京汽车》2007,(6):17-20,33
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汽车产业集群化是欧美日汽车强国培植和提升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湖北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呈现出集群化发展态势。文中分析了湖北汽车产业集群的现状、联结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湖北汽车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汽车产业过度进入与产业重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选取产业内新进入厂商数目及产业背景、产业内企业的市场行为等指标,分析指出了我国汽车产业存在着“过度进入”,并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过度进入的诱因,提出了通过以企业为主的产业重组,有助于产业内过度进入引起过度竞争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