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11月1日,中国第一汽集团与丰田汽车公司合资成立的一汽丰田汽车销售公司正式营业。这是中国第一家以汽车集团名义与国外跨国公司成立的合资汽车销售公司,并且把中外两家在国内全部合资产品的销售均纳入了这家合资销售公司。在此之前上海曾有上海上汽大众汽车销售公司和东风雪铁龙和东风标致汽车销售机构。但这些都是单一品牌的汽车销售。“上海上汽大众”仅销售上海大众的产品,并不包括通用的产品。德国大众梦寐以求,想把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的销售合而为一,但未能成功,而一汽和丰田却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相似文献   

2.
悄无声息地,近期有两家合资汽车企业的股权发生了变化。一是,由通用汽车与一汽集团各持股50%、在2009年7月注册成立的一汽通用轻型商用汽车有限公司,在2020年11月变更为由一汽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00%的一汽轻型商用汽车有限公司;二是,在1996年5月,由当时的日产柴与东风汽车合资建立、后由东风集团与日本UD卡车各持股50%的东风能迪(杭州)汽车有限公司,在2021年1月变更为东风汽车集团持股100%。  相似文献   

3.
自中国汽车4S店开始建设以来,汽车深化养护产品在汽车后市场的使用越来越普及。目前,有超过5000家的汽车4S店在使用汽车深化产品养护汽车;有超过10家的汽车制造企业在其所有的4S店体系内贴牌供应汽车深化养护产品,包括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东风日产、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奇瑞、吉利、海马汽车、长安福特、长安铃木等等;有超过1000万的车主使用过汽车深化养护产品。  相似文献   

4.
2003年是中国汽车工业大发展的一年,年产销量均超过400万辆,一跃成为世界第4大汽车生产国。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经济建设带动了商用车的发展,进入以10万元计的消费水平带动了轿车的发展,而从汽车工业本身来说,又主要得益于合资。以东风和日产的合资为标志,2003年是汽车工业的合资高潮年。至此,中国主要汽车企业基本上都与汽车跨国公司合了资,世界上的主要汽车跨国公司也都进入了中国,而且基本上都是“一夫多妻”制,如上汽和通用、大众合资,大众又和上汽、一汽合资。可以说,中国汽车工业走上了一条“合资兴业”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2001年6月底,汽车工业“十五“规划出台.规划洋洋洒洒的文字中,最容易读懂的内容之一是:国家支持一汽、东风与上汽等三家“优强企业“,国家要在不长不短的时间里让中国汽车工业形成两到三个大集团的理想格局.……  相似文献   

6.
从 2 0 0 3年 8月 1日起 ,国家认监委将对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的产品实施“3 C”(中国强制认证 )标志 ,汽车整车及其配件亦列其中。消费者在购车时 ,一定要认清该车型是否贴上了“3 C”认证标志 ,凡未贴上“3 C”认证标志的汽车或配件 ,消费者千万不能买 ,以免为自己带来莫名的烦恼和巨大的经济损失。首批在 2 0 0 3年 4月份国家公布的已通过“3 C”认证的整车生产企业有 2 1家。这些企业是 :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轿车、一汽大众、一汽解放、东风汽车股份、东风载重车公司、神龙汽车、江西昌河铃木、江西昌河、哈飞汽车、沈飞、广…  相似文献   

7.
《汽车与安全》2013,(6):64-65
2013上海车展不仅是国际汽车巨头的表演舞台,国内六大汽车集团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也以集团阵容全线参展,无论是参展规模还是新产品方面,自主品牌车企都有很大的飞跃,不过新能源车还是展会的亮点。合资自主品牌车型不约而同地走向新能源发展道路,但他们均发力"纯电动车",而不是混合动力汽车。华晨宝马、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均以电动汽车  相似文献   

8.
《汽车与运动》2013,(4):317-317
3月12日,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汽丰田)在上海正式发布其合资自主品牌战略。伴随着一汽丰田合资自主品牌战略的发布,意味着这家国内知名合资汽车企业又将迈进崭新的发展历程。据悉,其首款EV纯电动概念车型将于上海车展实现首次亮相。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整车集团合资、合作与整合的结果基本上形成了“6 3”与“3 6”的总体格局。所谓“6 3”是指国际通用、丰田、福特、戴克、大众、PSA六大汽车集团和宝马、本田、雷诺三家独立公司;所谓“3 6”是指国内一汽、上汽、东风三大集团公司和北汽、长安、华晨、广汽、南汽、福汽六家公司。中国的“3 6”与世界的“6 3”演绎了一幕幕兼并重组的大戏:一汽重组天汽、与丰田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东风参与江苏悦达和韩国现代起亚的  相似文献   

10.
《汽车实用技术》2005,(1):12-12
2004年12月15日德国大众宣布,将分别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和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合资在中国设立两家发动机厂,总投资约合人民币87亿元。据了解,大众公司与一汽合资成立的Volkswagen-FAWEngine公司将设立在大连,  相似文献   

11.
正近期,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奥迪汽车股份公司、长春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协议,宣布奥迪一汽新能源合资项目落户长春。此次奥迪一汽新能源合资项目规划引入PPE平台,为奥迪与保时捷共同开发的高端纯电动车平台,其首个工厂计划投资额超过300亿元人民币,首款车型将于2024年在长春投产。同时,未来PPE产品将由一汽-大众全资子公司—一汽奥迪销售公司进行销售。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新闻     
《汽车情报》2008,(13):45-46
雷诺肯定国产化未来的合作伙伴必是东风;历经3年争夺重庆长安公司赢回“奥拓”商标权;天津一汽欲增强竞争力规划生产MPV与SUV产品;东风本田武汉两大汽车公司项目获准开工;  相似文献   

13.
<正>竺延风、徐平分别出任东风和一汽董事长,让我们对两大汽车央企的未来乃至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充满遐想。连续几年的下滑趋势显示我国商用车行业在研发创新、发展战略以及开拓国际市场方面遇到瓶颈,加上国内外商用车市场萎缩,行业转型升级异常艰难。商用车是两家汽车央企发展的基石和立足之本,更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重要阵地,两位我国汽车行业最重量级的董事长分别执掌东风和一汽,为我国商用车行业带来了好消息。一汽集团商用车板块曾经是集团的传统优势板块,其产销能力及研发实  相似文献   

14.
每周新闻     
图片新闻一汽与通用成立商用车合资企业2009年8月30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在长春宣布"一汽通用轻型商用汽车有限公司"挂牌。这是一汽集团与通用汽车合作的第一家合资公司,也是通用汽车在华成立的第一家商用车公司。  相似文献   

15.
卢卓华,1959年出生,在十堰度过了他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时光。1978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学习;1994就读于清华大学汽车内燃机专业,四年后取得工学硕士学位,为之后的工作实践积累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后来又获得美国Indiana Wesleyan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卢卓华与东风结下了31年的不解之缘。1982年毕业分配到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从事发动机设计;1985年开始介入柴油机项目以及康明斯发动机的引进工作;1996年调入新成立的合资公司-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担任产品总师。2003年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扩大合资范围,卢卓华担任过产品总师、产品总监,当前为负责产品开发和质量的副总经理。  相似文献   

16.
产业脉动     
《驾驶园》2008,(2)
月度事件上汽、一汽和东风销量超百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3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显示,上汽、一汽和东风三大汽车集团2007年汽车产销均超过  相似文献   

17.
双周要闻     
截止1997年11月,深沪两市共有汽车整车及配件制造上市公司20家,七大汽车企业集团中4家已拥有集团内上市公司:一汽集团拥有一汽轿车、一汽四环、一汽金杯,东风集团拥有东风电仪,北汽集团拥有北旅汽车,上汽集团拥有上海汽车,天汽集团已完成东京上市申请,预计半年后上市。众多汽车整车及配件制造公司上市,反映了国家产业政策、各级政府和证券市场管理层对汽车行业发展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驾驶园》2020,(5)
正"寒冬效应"如同放大镜,毫不留情地照出了当前车企在资本市场上的短板与隐患。近日,一汽轿车、上汽集团、广汽集团、长安汽车、北京汽车、吉利汽车、一汽夏利等国内14家上市公司发布2019年财报。记者梳理上述14家车企的2019年财报发现,由于汽车市场下行叠加国五切换国六等政策因素,2019年,车企"净利润普遍下滑"成为汽车行业典型特征。其中,有些车企依靠合资品牌过上"丰收"的日子,有些车企一年下来只是"赔本赚吆喝",有些车企通过"卖房保壳"企图在夹缝中生存,  相似文献   

19.
2017上海车展的商用车展区是最近几年来规模最小的一届,但也是卡车产品最有看点的一届,总计有江铃重卡、庆铃巨咖、江淮格尔发K7和四川现代盛图轻卡4款全新平台产品亮相。在一汽、东风2大巨头同时缺席的情况下,由中国重汽、福田汽车、江淮汽车、上汽集团商用车、江铃重汽组成的自主品牌阵营与庆铃、四川现代组成的合资品牌阵营直接交锋,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中日韩卡车同台竞技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在东风与日产合资成立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之际,东风“天驰”系列牵引车东风天龙、东风天豹、东风天虎、东风天狮、东风天马系列全新车型隆重上市,它显示了新东风打造世界级品质的商用汽车和世界级汽车企业的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