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驾车购物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居民常见的生活出行方式,而驾车购物出行量的不断 增长也引发了严重的道路交通供需矛盾,加重了城市交通拥堵程度.为更好地满足居民驾车购 物出行的实际需要,出行路径诱导已成为一种优先选择,但目前大多数路径诱导方法运用固 定的最优路径搜索算法来规划行驶路线,不能完全自适应交通流的变化,并没有考虑到购物 出行特点.本文提出一种在途动态路径诱导方法,分析实时交通信息对路网连通性的动态影 响,在途中对诱导路径进行局部范围的重新搜索,并及时将更新结果反馈给在途车辆.实验结 果表明,与其他动态路径诱导方法相比,该方法计算量减少了56%以上,具有更强的实时性和 有效性,并具有开放性结构,能够根据需求替换不同路径搜索算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公安部于2020年发布取消小型汽车驾驶证申请70周岁上限,老年人群的驾车出行行为备受关注。提出结构方程模型与贝叶斯网络的综合分析方法:以结构方程模型验证老年人转向驾车出行意向的社会认知理论因素,结合机器学习领域的贝叶斯网络计算输出关键决定因素并量化因素间的关系强度。研究结果表明:约16%的老年人有高水平的驾车出行转移意向;态度、主观规范与自我效能感对驾车出行转移意向产生的影响力最大;当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和态度由低状态变为高状态时,转移意向的高状态发生概率呈现约185%和265%的增长幅度。这有助于了解老年人的驾车心理需求,为预测未来高龄驾驶群体规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路段行程时间的长短影响出行者的效率.本文从停车巡游角度给出了停车诱导对出行者出行时间的影响模型.对运行中车辆的密度函数增减关系进行分析,给出停车诱导信息的路段行驶时间函数解析关系式,推导出停车诱导信息对出行时间影响关系.进一步通过西单地区停车诱导系统调查结果分析说明驾车出行者对停车诱导信息的需求程度,探讨停车诱导信息系统用于解决交通出行时间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实施,我国对不同准驾车型驾驶人的年龄进行了调整,特别是放宽了初次申请小型汽车准驾车型的年龄限制——由60周岁放宽到70周岁,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关怀,也圆了很多老年驾驶人的“开车梦”。近年来,随着小汽车在家庭的普及,老年人驾车出行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然而,由于受老年人生理特点和出行特征的影响,与老年驾驶人有关的交通事故的数量也呈逐年增多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龚紫 《交通与运输》2007,23(1):28-29
汽车租赁方兴未艾随着假日旅游的盛行和学车热的急升温,很多会开车而又无自用车者,便选择租赁方式来圆驾车出游梦,于是汽车租赁业应运而生。由于近几年公车制度的改革,禁止公车私用,一些经常借公车出行的“有本族”不得不租车出行;很多无公用车的企事业单位为了方便也选择租车办公务。所以,汽车租赁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正相信在国内驾车的朋友都有切身感受,周围有些驾驶员有时会有超速行驶、占用应急车道、实线变道、乱停车、乱鸣号等各种交通违法问题,驾驶员的驾驶行为亟待规范。国内外研究表明,城市道路的交通拥堵,除了路网规划、结构设计、出行刚需等因素之外,不规范的驾驶行为会导致交通秩序混  相似文献   

7.
考虑停车收费对城市交通分配的影响,把出行者划分为拥有自用车的出行者和无车的出行者两类。在公交优先策略实施的前提下,分析了拥有自用车出行者选择驾车或公交车出行,无车的出行者选择搭乘出租车或公交车出行的多用户多方式混合交通平衡配流问题,运用数学规划理论,建立了停车收费影响下的多用户多方式混合交通平衡分配模型,证明了模型解的等价性与唯一性。计算结果表明:当停车收费水平提高时,路网中的出行者选择驾车的出行需求显著减少,而选择出租车和公交的出行需求都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停车换乘设施使用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停车换乘设施吸引的出行需求行为特性,在北京市进行了停车换乘设施使用者问卷调查.采用行为调查和意向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停车换乘设施使用者的出行行为特性和换乘行为意愿.结果显示,停车换乘者主要是全职通勤和中等偏高收入出行者,其驾车到达停车换乘设施的时间集中在6~30 min,乘坐公共交通的时间为30~60 m...  相似文献   

9.
减轻受访者负担是提高居民出行调查回应率和精准度的关键,而基于传统问卷调查的改进对此难有突破. 本文设计和实验一种耦合GPS技术和网络调查技术的居民出行调查方案,以期获得实质性改善. 方案使用GPS模块进行被动式跟踪确定出行路径,同时利用网络调查收集受访者个人/家庭信息和行程目的. 设计利用GPS对出行时空轨迹具有高精准定义的特点,降低对行程信息调查表的填写要求,并且通过互联网调查允许受访者自行选择时间填写,把对行程回忆的不良影响减到最小. 方案实验使用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职工群体做驾车出行调查,并与传统问卷调查做了比较. 试验的初步结果表明,新方案能够显著提高出行数据收集的精度和效率,明显降低受访者负担和调查费用,有望发展成为下一代交通调查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景区交通拥堵问题,研究景区居民出行行为,在石花洞景区展开居民出行特征问卷调查,分析景区居民出行需求和居民出行交通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并利用非集计模型构建景区居民出行交通方式选择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景区居民出行交通方式选择受出行时长影响较大,家中有车居民在日常活动中更愿意驾车出行,男性居民出行更偏向于使用私家车,中青年尤其喜欢自驾出行,且以景区居民出行者的性别、年龄、出行目的、出行时间、私家车拥有量为影响因素的交通方式选择非集计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其中步行方式的预测准确率高达95.5%。  相似文献   

11.
减轻受访者负担是提高居民出行调查回应率和精准度的关键,而基于传统问卷调查的改进对此难有突破. 本文设计和实验一种耦合GPS技术和网络调查技术的居民出行调查方案,以期获得实质性改善. 方案使用GPS模块进行被动式跟踪确定出行路径,同时利用网络调查收集受访者个人/家庭信息和行程目的. 设计利用GPS对出行时空轨迹具有高精准定义的特点,降低对行程信息调查表的填写要求,并且通过互联网调查允许受访者自行选择时间填写,把对行程回忆的不良影响减到最小. 方案实验使用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职工群体做驾车出行调查,并与传统问卷调查做了比较. 试验的初步结果表明,新方案能够显著提高出行数据收集的精度和效率,明显降低受访者负担和调查费用,有望发展成为下一代交通调查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在下雨的日子里驾车出行,安全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雨中行车为保持视野的清晰,除了要保持前风挡玻璃洁净之外,其他相关的安全配件也不能忽视,像后视镜遮雨片、雨挡及反光贴纸这类小玩意虽然简单,但却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全社会倡导和谐文明驾车出行的今天,我们应在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前提下,合理正确地使用车载灯光并保障行车安全则相当重要。驾车出行善用"灯光车语",不仅可以起到人与车之间的安全提示和信号交流的功能,也可让马路上的"狂闪大灯,猛按喇叭"的不文明现象尽量减少,让汽车灯光语言成为一种和谐美好的流行色。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灯光车语"。一、远光灯明闪一下如在一条很窄小的道路上,只  相似文献   

14.
晓青 《交通与运输》2013,29(2):60-61
特殊路段驾车往往会碰到许多安全问题.如何安全行驶,车坛老手的经验或许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复杂路面的驾车技巧 对许多刚刚加入驾驶队伍的新手来说,当驾车"长征"时,不仅要行走舒适平坦的"康庄大道",还要行走飞沙走石的"崎岖小道".一个新手遭遇这种恶劣路况时,应该如何操作才能"化险为夷"?  相似文献   

15.
李婷 《交通与运输》2011,27(5):72-73
驾车出游,尤其是到郊区和外地,超车在所难免.开车上路超车是常事儿,但它却是驾驶技术中比较复杂的一个难点.很多驾驶员对此并不是很了解,认为加速超越前车并没有什么困难.其实这里面大有学问,超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甚至会直接影响到驾车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城际交通出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城际出行者也会不断地重建自己的出行习惯,这就要求建立动态模型研究城际出行者出行行为和预测城际交通需求.本文调查出行者在宁杭城际高铁开通前后两个时期的出行信息,并且引入状态依赖变量表征出行者之前选择结果对之后出行选择的影响,建立了基于面板数据的城际出行方式选择动态模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面板数据的动态模型比传统的基于出行者单次出行数据的模型拥有更高精度.同时本文根据宁杭城际出行背景设置三组政策变化方案预测出行分担率,结果表明,当选择环境发生变化时,传统模型会高估出行方式分担率的变化程度.以上结论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城际交通的规划.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有车家庭居民出行链与出行方式组合的影响关系,将出行链划分为5种类型,并将出行链属性分为4类.利用2009年济南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用基于多项logit模型的基本理论与建模方法,对影响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组合的因素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出行链各项属性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出行链中往返行程数量、出行链模式、出行链时间、出行链费用对于出行者选择何种出行方式组合有显著的影响.出行链复杂性的增加并不会直接导致私家车出行的增加,而随着往返行程数的增加会导致单一非私家车出行效用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事故扰动下日变交通路网流量在出发时刻和选择路径上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出行经验学习更新路网理解阻抗,基于准点到达概率最大和到达前景最大分别调整计划出发时刻和出行路径.并在出行当日根据出发前各时段的实时信息再次更新路网阻抗,重新调整出发时刻和路径获得实际出行选择.从而建立考虑出行日信息更新的逐日路网流量演化模型.采用算例验证模型,结果表明:在路网无事故情形下,考虑出行日内调整,路网流量变化震荡缓和,但达到稳定所需时间长;事故发生在稳定前,会影响最终平衡态流量分布,而事故发生在稳定后,则不影响;考虑出行日调整会加大路网在事故发生后几日的流量震荡.  相似文献   

19.
以单个通勤出行者为研究对象,构造基于广义极值理论的Cross-Nested Logit模型,分析了通勤出行方式和出行链模式联合选择行为.模型以通勤出行方式选择子集和出行链模式选择子集的组合为选择集,描述了在出行者社会经济属性、居住地和工作地区位、工作活动属性影响下的出行方式和出行链模型联合选择行为,能准确刻画两个选择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完成模型标定.研究表明,通勤出行方式和出行链模式选择之间有显著的相互影响,出行者性别、家庭收入、家庭结构、家庭交通工具、工作活动作息时间、居住地和工作地区位是重要影响因素.当上述因素发生改变时,出行者会优先调整其出行链模式而非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20.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种承担方式,近年来在大城市公共交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轨道交通乘客出行方式选择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北京地铁5号线进行乘客问卷调查,掌握乘客到离轨道交通系统的方式选择规律及客流空间分布规律. 研究结论主要有:选择步行方式换乘客流量是最大的,客流主要来自直接服务区,选择常规公交换乘轨道交通的比例次之,选择小汽车出行的人一般都是驾车到有条件的车站进行P+R换乘. 在上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轨道交通系统在规划设计上尽可能根据站点的吸引范围及区域特征实现地面公交、自行车、步行、出租车、私家车等与地铁的近距离换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