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的研究是锂离子电池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表面包覆改性是提高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综述了国内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表面包覆的方法和材料,并对未来表面包覆工作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市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王城 《中国水运》2006,4(12):143-144
锂离子电池作为新一代环保、高能电池,已成为电池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对于锂离子电池而言,其主要构成材料包括电解液、隔离膜、正负极材料等.在锂离子电池产品中,正极材料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正极材料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最终锂离子电池产品的性能指标.本文从产业背景、市场容量、顾客需求特点、市场细分和主要生产厂家几个角度,运用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周宗子  朱刚 《船电技术》2007,27(4):257-260
描述了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LiFePO4的特点,从原材料、技术工艺、设备及市场等方面概括了前国内外LiFePO4材料及动力电池的研究、生产、应用的现状及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锂离子电池在海防、工业和科研等方面的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LiFePO_4的结构非常稳定,循环性能好,温度范围广泛(能够在超过60℃温度工作),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新一代电极材料。本文基于全海深电池的正极材料选型调研,简单介绍LiFePO_4的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锂基金属氧化物是高性能锂离子电池(LIB)中最有应用前景的正极材料,其具有的高理论容量和平均工作电压有助于提高电池能量密度。通过提高截止电压的上限,可以进一步提高正极的实际容量和平均电压。然而,这些高电压正极会面临重大挑战,即表面结构稳定性和电解液界面稳定性降低,从而降低电化学性能。本综述归纳了各种高电压锂基金属氧化物正极表面改性的研究方法,以实现具有高能量和功率密度以及长寿命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结合最近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提出了面向未来实际应用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提高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各种方法.通过加装安排气口,加装正温度系数电阻元件,改进正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加强电池设计和生产过程管理,采用电池管理系统均可提高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以Co(NO3)2·6H2O等钴盐,NH3·H2O,H2O2和NaOH为原料,采用络合沉淀法在水溶液中直接制备出了纳米Co3O4,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等观测,讨论了不同反应物、反应物之间的摩尔比和反应温度等制备条件对反应产物组成和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制备工艺能够制得纯度高,分散性能好,颗粒分布均匀,结晶度较高的球形纳米Co3O4.纳米Co3O4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Co(NH3)6](NO3)3与Co(NO3)2 的摩尔比为2.5~31,NaOH 与Co(NO3) 2的摩尔比为0.9~1.21,反应温度为80℃.  相似文献   

8.
分别以金属Co和Ni替代Li_2MnO_3中的部分Mn,并采用高温固相合成法制备Li_2Mn_(0.5)Ni_(0.5)O_3和Li_2Mn_(0.5)Co_(0.5)O_3正极材料,通过SEM分析和X射线衍射观察材料的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测试和恒流充放电实验,测试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Li_2Mn_(0.5)Ni_(0.5)O_3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308.9 mAh·g~(-1),库伦效率为92.1%,循环40圈时容量保持率为93.7%,Li_2Mn_(0.5)Co_(0.5)O_3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82.6 mAh·g~(-1),库伦效率为98.2%;循环50圈时放电比容量为332.6 mAh·g~(-1),充放电性能较好;Li_2Mn_(0.5)Co_(0.5)O_3材料锂离子扩散电阻小,氧化还原峰极化小,展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由此得出结论,Co掺杂所得Li_2Mn_(0.5)Co_(0.5)O_3材料相比于Li_2Mn_(0.5)Ni_(0.5)O_3材料,不仅具有更完好的晶型结构,还有更高的放电比容量、更长的循环寿命以及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LiFePO4是最有发展前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它具有结构稳定,循环可逆性好,安全无毒等优点。但由于其电导率低和Li+扩散系数小,导致在大倍率充放电时性能较差,阻碍了在大功率电池领域的应用。本文结合LiFePO4的结构和充放电原理,阐述了表面包覆、掺杂、粒度控制等改性手段,以及添加导电剂等对LiFePO4性能的影响。改性是提高其倍率性能的有效手段,提高了LiFePO4颗粒表面和内部的导电性;添加导电剂,可以形成导电网络,进一步提高了LiFePO4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
研究导电聚苯胺作为海水电池正极性能,通过与镁合金负极组成电池进行电性能实验,并与Mg/氯化银电池进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导电聚苯胺作为海水电池正极具有较好的放电性能,其工作电压可达到1.2~1.35 V;导电聚苯胺自身的导电性使其在激活初始时期能在短时间内耐受较大电流;增加导电添加剂和减薄电极厚度后可增加Mg/导电聚苯胺电池的电压稳定时间;导电聚苯胺与聚四氟乙烯溶液(5%wt)比例在3.7:1~4:1时有利于正极成型。  相似文献   

11.
郑芸菲 《船电技术》2021,41(2):44-47
随着锂离子电池在动力、储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电池的安全性已成为一个重点研究对象.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关键材料,结构和工艺设计,生产加工和使用等方面.本文主要对各种滥用条件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反应机理,研究成果和安全性测试标准等进行了分析概述.在各种滥用条件下锂离子电池的失效主要来自于机械外力、电气、热和...  相似文献   

12.
钛酸锂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是近几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钛酸锂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气体,影响了其广泛使用.本文通过控制LFP/LTO电池制作工艺,增大材料压实,采用高温加压化成,选择合适的高温老化时间,抑制了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的产气,制备出了性能优异的LFP/LTO电池.  相似文献   

13.
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传喜 《船电技术》2009,29(4):50-53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特点着手,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研究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从电池设计、电池材料、电池制造和电池使用等方面分析了影响电池安全性的各种因素以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针对锂离子电池的试验、特性测试和评估要求,设计了锂离子电池测试系统。本文介绍了锂离子电池包的组成、结构;介绍了锂离子电池测试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组成,详细叙述了锂离子电池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通信设计、软件设计及实现。  相似文献   

15.
陈新传  宋强  吕昊 《船电技术》2011,31(4):1-2,7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锂离子动力电池发展情况,指出锂离子动力电池是当今动力电池行业研究的热点,是未来最有可能取代现有潜艇动力电池的理想电源。  相似文献   

16.
锂离子电池因其比能量高、自放电小等优点,成为电子设备的理想电源.为此,研发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的锂电池充电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综合考虑安全充电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恒压/恒流多种工作方式的锂离子电池充电系统,软件上设计了充电机的编程方案,可以有效克服一般充电设备缺乏管理的缺点.  相似文献   

17.
铝电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铝电池国内外发展概况,对Al/空气电池、Al/AgO电池、Al/MnO2电池、Al/H2O2电池、Al/S电池、Al/MnO4-电池、Al/Ni电池、Al/KFe(CN)6和熔盐铝电池的基本性能特点和研究状况作分别介绍,并对铝电池未来研究热点和重要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陶勇  喻超  蒋炜  谢青松 《船电技术》2012,(Z1):138-140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智能化、高比能、高可靠性的锂离子电池组的研制方案。可对本体锂电池电压、电流、温度进行检测,并对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提供过压、过流、短路保护。另外该电池组还提供充放电、通讯及报警接口,通过显示模块实时显示单体端电压、电流、环境温度及故障信息等数据,并发出声光报警。  相似文献   

19.
锂离子电池应用于潜艇动力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新传  宋强  吕昊  王路 《船电技术》2011,31(6):18-20,28
本文总结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特点,分析了潜艇环境对锂离子动力电池提出的要求,立足我国现有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现状,简要梳理了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在潜艇上应用所面临的问题,并得出体积比能量与电池安全性是锂离子动力电池装艇应用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氧烛是一种使用方便、贮存容易、安全可靠的氧源。本文选用化学试剂Co2O3、Co3O4与自制催化剂CoOx作为氧烛药块分解的催化剂。通过性能试验得出,只有自制催化剂CoOx能使氧烛药块完全分解。并通过比表面积(BET)、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X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各催化剂的组成、物相和形貌及颗粒度的表征,分析了自制催化剂能有效降低氧烛药块分解温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