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对三种不同含水率的原状红黏土以及重塑红黏土进行了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分析非洲热带雨林高液限红黏土的强度及变形特性。试验表明,三种不同含水率的原状红黏土的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应变软化特征,软化现象随着含水率降低而愈发明显,三种不同含水率的重塑红黏土应力应变曲线则表现出应变硬化特征。原状及重塑红黏土的黏聚力及内摩擦角随含水率增加而降低,含水率相同的原状红黏土残余强度值与重塑红黏土强度相近。  相似文献   

2.
砂泥岩混合料是砂岩颗粒和泥岩颗粒按一定比例混合的一种常见的填筑土体,因其取材方便而经常被用于水库、路堤、基坑开挖、渠道等实际工程中。本文通过GDS三轴试验系统,对砂泥岩混合土体在不同的砂泥岩颗粒比例、干密度和含水率情况下的强度和变形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围压时,砂泥岩混合料应力-应变关系曲线表现为应变软化型,随着围压的增加曲线表现为应变硬化型;含水率对砂泥岩混合料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形态影响不大,偏应力峰值强度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干密度较小时,砂泥岩混合料应力-应变曲线表现为应变硬化型,随着干密度的增加,应力-应变曲线形态向应变软化型转变;砂泥岩混合料抗剪强度参数均随干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土体抗剪强度参数随砂岩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2.不同热处理工艺对强度及塑性的影响锤锻模在工作过程中承受较大的拉应力,因而强度及塑性好坏是标志热处理工艺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1) 不同温度淬火、油冷及165℃分级淬火时,不同回火次数对强度及塑性的影响图10是840℃、880℃、920℃加热后,分别油冷或165℃分级淬火后一次回火、165℃分级淬火两次回火处理与强度、塑性的关系曲线。从图10中看出,油冷后无论抗拉强度σ_b还是屈服强度σ_(?)都最高,屈服强度比165℃分级淬火后在相同的条件下提高128~176MPa。165℃分级淬火520℃两次回火抗拉  相似文献   

4.
土石混合体作为一种优良的填料被广泛应用于路基填筑。为研究含石量对土石混合体抗剪强度的影响,利用大型直剪试验,分析不同含石量下土石混合体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及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含石量≤20 %,试样为密实悬浮结构时,剪切过程呈应变硬化,抗剪强度随含石量增加变化不明显;当20 %<含石量≤50 %,试样为密实骨架结构时,剪切过程呈应变硬化-应变软化,粗粒土之间的咬合逐渐增强,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增加较大,含石量在50 %左右,抗剪强度达到最大;当含石量>50 %,试样为骨架空隙结构时,剪切过程呈应变硬化-应变软化-应变硬化,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均出现下降。  相似文献   

5.
以天津滨海新区结构性海积软土为研究对象,采用GCTS动静扭剪试验仪,基于正弦波与方波两种波形,在固结排水条件下施加不同初始静偏应力,通过考虑循环振次、应力幅值、振动频率以及围压等因素对土体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构性软黏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初始静偏应力小于土体初始屈服应力时,施加静偏应力增加了土体固结度,提高了其结构强度,应变软化现象减弱,累积塑性应变曲线中屈服点对应的应力值大。初始静偏应力大于土体初始屈服应力时,土体初始结构破坏,出现严重的应变软化现象,累积塑性应变曲线迅速由稳定型转变为临界型,且在同条件下,方波应变值始终大于正弦波。孔压变化与初始静偏应力有关,随着静偏应力增大其孔压滞后现象严重。土体屈服应变随初始静偏应力增大而增加,静偏应力及振次相同时,方波作用下的土体屈服应变值小于正弦波。两种波形下,土体屈服应变随振次增加均呈减小趋势,且最终均会趋于一点,正弦波趋于相同数值下的振次远大于方波。土体动强度随应变标准提高而呈现增大趋势,应变标准为屈服应变值时,动强度曲线表现为先陡后缓,其他应变标准下动强度曲线较为平缓。两种波形下的动强度随振次增加而减小,最终均会趋于一点,且正弦波值大于方波。  相似文献   

6.
开展2种不同轴拉性能(高应变强化型和应变软化型)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圆环约束收缩性能研究。首先对高应变强化型UHPC及应变软化型UHPC进行单轴拉伸试验及声发射实时损伤定位试验,得到不同龄期时(2,7,28,80 d) UHPC的轴拉应力-应变曲线及其拉伸损伤演化机制。随后对2种UHPC进行圆环约束试验,得到UHPC内钢环的压缩应变-龄期曲线。最后基于高应变强化型UHPC及应变软化型UHPC的轴拉性能(应变强化与否)、抗拉强度发展规律及拉伸损伤演化机制,分析2种UHPC的圆环约束收缩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高应变强化型UHPC的内钢环压缩应变-龄期曲线出现大量幅值小于10×10-6的锯齿形波动,对应产生的微裂纹宽度小于0.01 mm,与裂缝测宽仪(精度为0.01 mm)在UHPC圆环试件上始终未检测到微裂纹的结论相一致;应变软化型UHPC的内钢环压缩应变随着龄期出现了4次较明显的瞬时突变(28×10-6,53×10-6,41×10-6,18×10-6),且裂缝测宽仪在UHPC表面检测到了4条微裂缝(0.035,0.050,0.040,0.020 mm),由于拉伸软化特性,后续在其他荷载作用下会导致裂缝持续扩展;高应变强化型UHPC的应变强化特性使其在约束状态下产生的拉应力以多点分布微裂纹(宽度小于0.01 mm)的形式逐步小幅释放,应变软化型UHPC在约束作用下产生的拉应力通过多缝开裂(宽度小于0.05 mm)的方式瞬时部分释放。  相似文献   

7.
通过两种加筋土样的三轴试验,对不同围压、不同加筋层数土样的应力一应变曲线、强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体破坏时能承受的应力随围压和加筋层数的增多而增大。极限抗拉强度较大、延伸率较小的筋材能使加筋土体的应力一应变曲线由应变软化型变为应变硬化型。加筋土样的两个抗剪强度指标都随加筋层数的增多而增大,但不同的加筋材料对不同土类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贡献不同。  相似文献   

8.
南海岛礁工程设施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可能面临地震和强烈波浪侵袭的风险,了解珊瑚砂的动力特性对于评价岛礁设施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至关重要。通过对南海某岛礁饱和珊瑚砂开展不排水单调和循环剪切试验,研究了密度和有效围压对珊瑚砂单调剪切应力-应变关系和有效应力路径的影响,揭示了密度、有效围压以及循环应力比对珊瑚砂抗液化强度、动孔隙水压上升和轴向变形的发展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中密和密实珊瑚砂不排水单调剪切试验在50~400 kPa围压范围内都表现出应变硬化现象;珊瑚砂抗液化强度曲线伴随相对密度的增加而提升,伴随有效围压的增大而降低;相同试验条件下,循环荷载作用下珊瑚砂试样的颗粒破碎量小于单调加载。基于多组不同工况下不排水单调和循环三轴试验结果,建立了珊瑚砂不排水相变点正规化静力抗剪强度和液化抵抗强度的关联表达式,该关联表达式的建立对于珊瑚砂抗液化强度的预测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协群  张伊  彭琛  李智奇  韩仲  邹维列 《公路》2023,(6):362-370
为研究废旧橡胶轮胎(WRT)颗粒联合水泥改性强膨胀土作为路基填料的长期力学性能,采用不同掺量(3%、6%)的WRT颗粒联合水泥(3%),对广西宁明强膨胀土进行改性处理。对改性前后的试样开展扫描电镜(SEM)、核磁共振(NMR)等微观试验,对经历干湿循环作用后的改性膨胀土试样开展动、静三轴等宏观试验,测定其动回弹模量MR及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着重研究了干湿循环次数和WRT颗粒掺量对改性后强膨胀土路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改性膨胀土由于水泥的水化反应产生颗粒团聚作用,加之WRT颗粒的掺入,使其大孔隙增加,结构密实度降低;(2)WRT颗粒掺量一定时,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改性膨胀土的动回弹模量MR表现出先增大后大幅减小的特点,其剪切破坏形态由塑性破坏向脆性破坏转变,应力~应变曲线由应变硬化型逐渐转化为应变软化型,抗剪强度有所增大;(3)MR随着WRT颗粒掺量的增加而降低,但随围压σc的增加而增大,抗剪强度随WRT颗粒掺量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0.
钢-玄武岩纤维复合筋(SBFCB)的基本力学性能是SBFCB应用于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为了研究SBFCB的受拉力学性能,本研究采用专门设计的直筒黏结式锚具锚固SBFCB,对3种不同玄武岩纤维-钢含量比的SBFCB进行抗拉性能试验研究,从试验结果可以得到SBFCB应力-应变关系的曲线,根据两种材料的复合法则推导出SBFCB单向拉伸的应力-应变曲线模型,再将理论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得到以下结论:(1)随着荷载的增大,内芯钢筋先发生屈服,外包的玄武岩纤维承担更大的荷载,最终外包纤维炸裂破坏,属于延性破坏且有明显预兆。(2)内芯钢筋屈服前,复合筋弹性模量高于纯玄武岩纤维筋,应力-应变关系为线性;内芯钢筋屈服以后,复合筋能继续承受更大的荷载,表现出了明显的"屈服后刚度",称之为"二次刚度"。(3)复合筋理论应力-应变曲线与实测的应力-应变曲线基本吻合。(4)SBFCB内芯钢筋与外包玄武岩纤维在钢筋屈服之前能较好地共同受力。(5)复合筋的玄武岩纤维-钢含量比越大,其初始弹性模量越小,二次刚度和极限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11.
干湿循环作用下银川地区重塑粉质黏土强度劣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黄河冲积、湖积平原的银川地区,粉质黏土分布广泛,为探讨干湿交替环境对粉质黏土强度劣化规律,选取银川地区典型粉质黏土,制作不同压实度和饱和度的重塑土样,进行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和不同围压下的不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分析了应力应变曲线形式、峰值应力、抗剪强度指标的试验数据。结果表明:(1)干湿循环作用改变土体应力应变曲线形式,随干湿循环进程的发展,其形式由应变硬化型过渡为应变软化型,且3次干湿循环后,软化程度逐渐增大;(2)干湿循环前期、末期峰值应力在高饱和度下衰减较快,干湿循环中期峰值应力在低饱和度下衰减较快,并且认为干湿循环作用对不同压实度、不同饱和度及不同围压下土体具有归一特性;(3)干湿循环后,黏聚力与内摩擦角均发生劣化,但黏聚力劣化程度较内摩擦角更大;干湿循环前期黏聚力在高饱和度下劣化较大,干湿中期、末期在低饱和度下劣化较大,且黏聚力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劣化规律在低饱和度下符合线性回归,高饱和度下符合二次曲线回归,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以等围压和减围压应力路径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不同加筋形状麦秸秆的加筋盐渍土的抗变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4圆弧状麦秸秆的加筋土的强度最大、抗变形能力最强,在相同围压下,1/4圆弧状的麦秸秆加筋土的强度增长速度较快。在低围压时,麦秸秆加筋土的偏应力应变曲线呈硬化型,在高围压时,曲线呈软化型。圆管状加筋土破坏形式主要为局部破坏,1/4圆弧状加筋土为整体破坏,1/2圆弧状加筋土破坏形式介于圆管状和1/4圆弧状之间。1/4圆弧状的麦秸秆加筋土的抗变形能力最优。  相似文献   

13.
卢高明  周建军  张兵  潘东江  童天扬 《隧道建设》2020,40(11):1578-1585
为研究微波处理对循环加卸载条件下岩石的损伤变形及能量特征的影响,分别对未进行微波处理和微波处理后的玄武岩试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和循环加卸载试验(循环4次,应力上限分别为相应单轴压缩峰值强度的4个等分点),分析微波作用对循环荷载下玄武岩应力-应变曲线、强度、变形、损伤和能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微波照射后试样的强度、峰值变形与微波照射时间呈负相关关系; 2) 由于微波的作用,加载的损伤随着循环次数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中最后一次循环对试样造成的损伤最大,且微波照射时间越长,每次循环的应力上限越低,其损伤变量越小; 3) 微波照射后,每个循环过程中耗散的能量和外力功均随照射时间的增加呈递减趋势,试样破坏需要的能量随微波照射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微波照射降低了试样破坏的能量门槛。  相似文献   

14.
(上接2010年第1期) 表1所示为A款摩托车油箱加油、放油过程中油表的指示情况,图4所示为A款摩托车油表与燃油传感器阻值匹配曲线。 从表1、图3中可以看出,油箱放油过程每单格(共6单格)油量变化值(F→E)分别为:0.26、0.5、0.46、0.4、0132L,分布比较均匀,备用油0.46L,备用油量合理;图4中燃油表指示曲线平滑,由此可得出结论,A款摩托车燃油表与燃油传感器阻值匹配合理,燃油传感器与油箱、燃油表配合良好。  相似文献   

15.
对西藏某拟建公路地基的砾砂冻土开展了4种融冻环境状态下的大型直剪试验,分析了水平位移、竖直位移、体积的变化规律,获取了临界状态和峰值状态下的内摩擦角,探讨了抗剪强度与融冻循环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法向应力的升高,冻土试样的剪切变形行为逐渐由应变软化向应变硬化转换;总体上该砾砂土的温度越高,抗剪强度越低;对于临界状态内摩擦角,状态排序为:C1C2C3C4,而对于峰值状态内摩擦角,状态排序为:C1C3C2C4;在冬季对地基进行压实施工后,应及时保温以减小气候变化对地基温度的影响,并尽量避免在夏季高温时进行地基上部路堤填筑。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开展考虑砾石形状影响的双轴压缩试验离散元模拟,研究含砾量对密实土石混合料力学特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密实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表现出先硬化后软化的特征,含砾量越高软化效应越弱。随着含砾量增大,土石混合料的峰值强度呈现先减小再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残余强度持续增大,剪缩到剪胀对应的体积应变先缓缓增加后加速减小,剪胀角则呈现减小趋势。通过颗粒移动特征及力链分布分析,发现当含砾量较低时,不能形成砾石骨架结构,含砾量对土石混合料强度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单轴压缩条件下裂隙倾角对裂隙性黄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单轴抗压强度以及破坏模式的影响规律。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数值模型的可靠性,基于此采用离散元软件3DEC开展裂隙性黄土单轴抗压强度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裂隙倾角对裂隙性黄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影响显著,裂隙倾角10°~30°时,曲线有明显的屈服强度且应变较大;裂隙倾角50°~70°时,曲线没有明显的屈服强度,应力陡降且应变较小;裂隙倾角为0°和90°时,曲线没有明显的峰值点和应力降;随着裂隙倾角的增大,裂隙性黄土单轴抗压强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存在最不利裂隙倾角区间(60°,70°)。不同倾角的裂隙性黄土的破坏模式不同,主要有压裂破坏、滑移破坏、滑移压剪复合破坏以及压裂滑移混合破坏等4种类型。基于Mohr-Coulomb准则,计算了不同裂隙倾角的裂隙性黄土单轴抗压强度理论值,将理论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当β≤φ_j=32°和β=90°时试样的抗压强度理论值相同,而试验值和模拟值并不相同,说明数值模拟结果比理论计算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进一步说明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D5S高镍铸铁排气歧管热疲劳寿命预测公式精度不高的缺陷,对D5S材料进行高温拉伸试验,以估计Manson-Coffin公式寿命预测参数,结合STARCCM+与ABAQUS流固耦合功能,对D5S排气歧管热疲劳寿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排气歧管表面温度最高位置出现在四缸排气流汇合处,5个循环后危险位置平均ΔPEEQ值达到0.548%;根据高温拉伸试验数据获得材料的应变-寿命曲线,并计算出危险位置预测寿命为1 678个循环;发动机台架验证试验的结果,两根歧管的寿命分别为2 217个循环和2 014个循环。与经验公式预测结果(625次循环)相比,修正公式所得结果与试验结果更为接近。研究成果可为D5S材料排气歧管寿命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文德  华智 《路基工程》2023,(1):136-141
构建可靠的裂隙网络模型是岩质边坡、隧道和地下矿山巷道等各类岩体工程稳定性研究的基础。开展室内试验,研究含不同尺寸、不同倾角裂纹岩样在单轴压缩下的力学行为。结果表明:类岩石试样的峰值强度随裂纹倾角的增大而减小,且随裂纹倾角的增大,峰值应力对应的应变减小、幅度较大,类岩石试样在峰值强度后,表现出准脆性破坏特点;裂纹尺寸对试样的峰值应力和对应的峰值应变有较大影响,随裂纹尺寸增大,试样的峰值应变增大,但裂纹的形状(圆形和矩形)对峰值应力、应变的影响较小;验证了最大周向应力理论得到的在不同裂纹倾角下的开裂角,与单轴压缩下到不同裂纹倾角进行比较,发现在裂纹倾角较小时裂纹的开裂角与试验得到的相差不大,约7.39%~11.82%;而裂纹倾角增大时,相差较大,约33.15%。  相似文献   

20.
在多重环境因素长期作用下,粗粒土路基填料的动力特性会发生改变,目前对不同荷载频率、压实度及含水率下粗粒土填料的长期稳定性能尚缺乏统一认识。为了研究以上因素作用下粗粒土填料长期动力特性,采用大型动静三轴仪器开展粗粒土填料的三轴试验,同时运用工业CT对三轴试验前后2个阶段的试样进行断层扫描,分析不同荷载频率、压实度及含水率对粗粒土填料动力特征与损伤演化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循环荷载达到1 000次之前,为粗粒土填料颗粒之间的挤密阶段,以颗粒间的挤密压缩为主,横向膨胀为辅,颗粒间压缩挤密引起的密度增加量远大于试样横向膨胀变形引起的密度减小量;当循环荷载增加到1 000次以后,试样横向变形引起的密度减小量迅速增大,而由颗粒间压缩挤密引起的密度增加量减缓,并在之后阶段表现出稳定状态,试样从应变软化型向应变硬化型转变;荷载频率越高,试样表现出的回弹模量越大;高频率作用下应力-应变滞回圈曲线近似为线性,试样在高频率下其泊松比有所下降,材料的动能损耗降低;随着三轴试验的进行,横剖面局部颗粒受挤压程度增加,最终状态下扫描层内的CT值存在差异性,试样颗粒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存在挤密、错动、融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