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车辆零部件(包括转向架铸件)的设计或计算中,都需要遵照标准进行强度应力计算。应该从屈服极限、强度、杨氏弹性模量E的最小值出发来评估货车零件的强度。研究人员从货车转向架运用中损坏的侧架上切取了试样,并进行了试验,按试验结果所得到的弹性模量值E的分布表明,对铸件来说,杨氏弹性模量E的基本数值在190~290 GPa的范围内变化。而E的众数值(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为260 GPa左右,即要比计算时所采用的数值高出40%。本文将研究在设计和试验时与确定货车铸件中的应力值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章把货车用摇枕、侧架铸件的疲劳应力试验数据与俄标准要求进行了比较,并较详细地阐述了对该铸件进行应力试验时要注意的一些要点。此外,还介绍了车辆部件疲劳应力试验过程与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承受应力的不同情况以及铸件评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构架强度对轨道工程车辆的安全性、牵引力及运行品质有重要影响。采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仿真软件,在超常载荷、模拟运营与模拟特殊运营载荷工况下,对一种轨道工程车转向架构架进行静强度、疲劳强度评估计算与模态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构架静强度、疲劳强度及模态满足TB/T2368—2005《动力转向架构架强度试验方法》和TB/T 1335—1996《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4.
针对TB/T 1335—1996《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中铁道车辆通过水平曲线的校核问题,推导出车辆由定圆曲线向与之相切的直线运行时车钩最大偏移角计算方法。分析出当校核车辆车钩偏移角最大时计算车辆在S形曲线上的确切位置。  相似文献   

5.
车体静强度试验是铁路车辆从设计到上线运行,再到车辆的转场生产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型式试验,对车体结构的设计具有引导作用,对仿真计算模型、方法及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具有验证、修正及促进作用,对转场车辆的生产、出厂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可见如何合理准确的依据标准完成车体静强度试验,得到相关精确试验数据对铁路车辆的安全运行是非常重要的。结合国内铁路货车车体静强度试验现状,主要依据TB/T 3550.2—2019《机车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车体第2部分:货车车体》对铁路货车车体静强度试验的内容、载荷值及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对试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对重庆市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进行动载试验,检验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的实际动力性能。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车速下重庆市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动力性能的检测试验,研究跨座式单轨交通PC轨道梁的动力特性及其动力响应,并对单轨车辆乘坐舒适性进行测试与分析。研究结果:PC轨道梁结构实测动力特性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相符。研究结论:轨道梁结构具有良好的竖向刚度和结构强度;单轨车辆以不同速度通过桥梁时,试验梁横向基频、横向加速度等横向振动性能与铁路桥梁检定规范要求有一定差异;单轨车辆在桥上运行时对轨道梁结构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参照ISO2631、UIC513和GB5595—85评价标准,对单轨车辆乘坐舒适性采用舒适度和平稳性2个指标进行的测试分析表明,运行车辆具有良好的乘车舒适性。  相似文献   

7.
上海地铁车辆车轮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设计标准及基本要求方面介绍上海地铁车辆用车轮的技术特点;用有限元方法进行车轮强度和制动热力学计算,给出其强度和疲劳评估;讨论车轮疲劳试验方法,并给出了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以重庆轻轨3号线跨坐式单轨交通作业车辆转向架构架为研究对象,建立其有限元离散模型。参照国内跨坐式单轨车辆相关设计标准确定转向架构架的载荷条件,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构架进行静强度和模态计算,验证构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根据车辆试验运行时采集的各测点动应力值,采用Goodman疲劳极限图进行构架疲劳强度校核,所有测点应力值均被包络在所用材料的疲劳强度极限图内。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该转向架构架结构设计合理,能够满足相关静强度和疲劳强度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对重庆跨坐式单轨交通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轨道梁、墩体结构进行了动力试验,测试其动力特性及在不同行车速度下的动力响应.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轨道梁结构实测自振特性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相符;轨道梁结构具有较好的竖向刚度和结构强度;单轨车辆以不同速度通过桥梁时,试验梁横向基频、横向加速度等横向振动性能与<铁路桥梁检定规范>的要求有一定差异;运行单轨车辆对轨道梁结构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不显著;墩体结构横向动力性能良好,满足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1978版和1996版TB 1335《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制修订背景溯源基础上,对其在涵盖范围、载荷工况、试验方法、评定准则等方面的不适应性进行了研究;阐述了《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与标准体系中相关标准之间的关系;基于中国铁路车辆目前现状和未来发展,提出了修订标准应关注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不同材料接触面计算时选用几种模拟连接的模型处理方法,其中采取接触单元方法,计算结果和车体静强度试验值接近,因此接触单元方法合理.针对GSA70型铝制罐车运用中产生温差应力的问题,利用接触单元模拟连接方法进行车体基于温差应力的有限元计算,在每个单元加载温差载荷,在释放罐体端部支座与底架的纵向约束的前提下,各运行工况罐...  相似文献   

12.
过去的罐车和漏斗车,只有单程装载货物,返回时大多是空车,运用极不经济。新货车底架中部设有装运粉粒货物的罐体,其前后部则安设输送液体的罐体。通常在发车时,装载粉粒状货物(如水泥),返回时,则装载液体原料或液体燃料(如重油),使车辆能在往返途中得到有效使用。图示,在车底架1中央安设装运粉粒货物的罐体3,其下部装有漏斗2,罐体3的前后部安设液体罐体4和5,前后罐体在罐体3的下部两侧有三角形  相似文献   

13.
根据TB/T 1335—1996《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和BS EN12663-1∶2010《Railway applications—Structural requirements of railway vehicle bodies》的有关要求,在与工厂相关技术人员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计算载荷、计算工况和评定方法;根据详细的车体结构有限元力学模型,采用通用有限元NSTRAN软件计算了车体结构的静强度、振动模态以及结构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车体结构的静强度在各计算工况下皆能满足TB/T 1335—1996《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抗疲劳性是货车转向架铸件的主要质量指标。在计算时,疲劳曲线的幂指数|m|既可以用来确定抗疲劳余度,也可以用来评估车辆结构的可靠性。在某些情况下,这个指标值会明显超过大多数侧架试验批次的平均水平。分析侧架的破坏特征和断口表面可以确定出现高m值的原因:制造工艺不稳定以及对铸件上的某些部位作了加强处理。得到的|m|指标值大于10,可以作为侧架整个疲劳试验的结果呈负面结论的根据。  相似文献   

15.
在轨道车辆实车动态测试中,运行舒适性指标对车辆性能评估至关重要.ISO 2631舒适性指标是针对人体振动舒适性分析而建立的标准,但在测试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行舒适性时,ISO 2631没有对数据采集和计算参数进行明确规定.分析了时域滤波器的设计方法,研究了采样频率和计算窗口时长对舒适性指标计算结果的影响.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行实测数据分析了不同状态下座椅的舒适性指标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计算窗口时长取值为8~10s较为合适,采样频率取值为512 Hz,座椅载重舒适性测试结果更接近载客时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6.
在地铁车辆防滑试验中如何计算防滑效率,是评估粘着下降时电子防系统防滑性能的关键。从粘着和蠕滑入手,分析了牵引或制动时粘着、蠕滑与防滑的关系,讨论了城市轨道车辆防滑系统的工作原理及防滑效率的概念。提出了防滑效率的包络线计算方法,给出了试验与算例。  相似文献   

17.
于建廷 《铁道车辆》2001,39(3):33-34
为了使车辆具有足够的强度,保证铁路运输安全,工程技术人员在产品设计时通常要进行强度计算,对样车进行静强度试验,并根据计算及试验结果修改和优化设计。尽管如此,车辆投入运用后,仍然难免存在强度不足的问题,致使检修工厂不断进行加装改造,以确保铁路运输安全。  相似文献   

18.
200 t专用平车是企业为在内线运输大型宽厚钢板而设计制造的自备重型机械运输车辆,大底架的结构设计是总体方案设计的关键。运用力学知识与间接经验对大底架的关键部件(侧粱、中梁)的结构进行了初步的设计,并通过试算法计算车辆在运行极限工况下,侧、中梁的强度与刚度,为后续运用现代设计方法进行强度校核及试验鉴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高速列车在过桥时,机车车辆运行安全和舒适评定指标的采样方法,以及安全评定标准,说明了在仿真计算中有关轮重减载率的取值,并对各国高速动力车辆动力学试验安全评估参数限度值进行了汇总。  相似文献   

20.
以出口加纳动车组车体为对象,参考TB/T 1335-1996<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制定了<加纳动车组车体结构强度规范>,采用有限元法计算了动车车体强度和刚度并进行了模态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对动车车体进行了结构优化,保证了动车最大轴重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