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隧道不良地质段多为软弱围岩,且伴随有浅埋、偏压、富水等影响因素,导致其极易发生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塌方、突水、涌泥等施工灾害,严重威胁施工机械及人员安全。依托山西某公路隧道工程,深入分析其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的基本特性,有针对性地提出施工地质灾害处治技术,并利用现场监测手段对处治效果进行全面评价。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公路》2017,(7)
为研究城市软弱围岩浅埋隧道塌方处治效果,以福州市湖东东路南线隧道K0+920处塌方处理工程为依托,分析了塌方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双层注浆小导管"的处理措施,通过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的现场监测,对处治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地下水渗入围岩后,由于原设计支护参数偏于不安全,施工方法不够合理,导致隧道塌方;处治后洞内检测结果显示围岩变形得到较好的控制,达到施作二次衬砌的要求,相关变化值都在规范的允许范围内,隧道结构处于稳定状态。该研究可为类似隧道工程塌方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粤西某在建的高速公路软弱围岩隧道,洞身局部穿越软弱破碎地层,施工难度和工程风险较大。隧道右洞于2015年8月20日发生塌方事故,受塌方关联,塌方段落前方有部分段落严重侵限,侵限最大值达到178cm。在分析塌方变形原因的基础上,采取"封闭注浆、人工开挖、重新支护"的方式进行了处治,初期支护施作后的隧道拱顶下沉、净空收敛的监测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处理对策效果较好,并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得到的变形规律与现场监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秦辉辉  赵占厂  李晓博 《公路》2013,(1):302-307
以某高速公路隧道塌方案例为依托,对该隧道塌方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分析软弱围岩隧道台阶法施工中台阶长度及下台阶开挖支护时机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软弱围岩隧道台阶法施工中应采用短台阶法施工,下台阶开挖时应立即施作支护,以抑制洞周围岩变形及塑性区的发展,避免围岩失稳、崩塌。并结合工程情况,提出采用多循环管棚注浆方案通过塌方段,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于岩溶区隧道塌方地段,选取合理的处治方案是非常关键的。利用TSP超前地质系统对尚家湾隧道出口左洞ZK 67+390~ZK 67+270进行了探测,破译出ZK67+360附近可能赋存充填型溶腔,当施工至ZK67+360时充填型溶腔揭露并发生塌方,探测结果与现场实际揭露情况基本吻合。根据工程塌方处治实例,比较分析各种塌方处治方案的优缺点,给出了优化处治方案:护拱法配合砂浆锚杆稳固塌腔岩面。在处理段增设监测断面,通过监测隧道的水平收敛位移和拱顶沉降量以及钢拱架的内力反映隧道围岩的稳定状况,量测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内围岩达到稳定,表明采用此方法处理隧道塌方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探讨隧道围岩体发生塌方失稳破坏的机理,建立了隧道发生塌方失稳的突变模型,该模型可较好地解释隧道穿越软弱围岩时拱顶常发生大范围塌方的现象,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据所建立的突变模型,从刚度比、水致弱化系数比、几何一力学参数等参数进行了隧道围岩稳定性的突变分析,结果表明,水致弱化函数、几何参数、刚度比对软弱围岩体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分叉集上的点是系统产生失稳的点,系统受外界环境和内部性质改变时,则系统将跨越分叉集,产生突变失稳。通过深埋隧道围岩稳定性的突变理论分析,从地下水防治、超前支护、控制爆破及监控量测方面提出了深埋隧道穿越软弱围岩体引起塌方的预防控制措施,对于隧道施工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流固耦合理论,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寒岭界隧道断层破碎带富水隧道中水压力的分布规律和渗水量的预测.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后,因扰动而产生超静孔隙水压力和地应力耦合,使拱腰部位出现的应力集中最为显著,其次是拱顶部位.针对该段出现的病害,提出了采用2环帷幕注浆与超前预支护的综合处治方法,分别处治了塌方段和涌水段病害,处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介绍四川省大相岭隧道(俗称泥巴山隧道)软弱围岩挤压变形控制施工技术。由于采用了有效的支护技术、开挖顺序、超前地质预报和相应的围岩量测,避免了因围岩挤压发生的变形侵限及塌方。  相似文献   

9.
以谷竹高速公路23标4座软弱围岩隧道为研究对象,依托该4座软弱围岩隧道的建设过程,从实践中探索如何通过开挖工艺、开挖方法、支护措施的调整,有效控制围岩的变形和塌方,保证隧道的施工质量和安全,为类似的软弱围岩隧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厦蓉线改扩建工程(龙岩段)移炉隧道塌方处治技术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塌方产生的原因、处治方法和原则,并对塌方的施工方法和衬砌支护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对类似隧道塌方处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隧道在穿越富水软弱围岩地质段时,易发生突泥、突水、塌方、软岩大变形等地质灾害,严重危害隧道施工人员和设备安全。本文依托某隧道为工程研究对象,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和施工作业环境,提出了4种隧道支护结构加固方案,并运用FLAC3D软件分别对四种支护方案进行了模拟分析,对比分析四种支护方案的塑性区、应力云图及位移大小。结合现场监控量测数据,认为方案四为最优方案,验证了FLAC3D软件的模拟结果可靠性,为类似工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公路隧道塌方的预防与处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 在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掌子面的掘进会破坏岩体的平衡体系。在围岩自稳和支护能力不足时,会发生掌子面失稳、拱顶围岩塌落、隧道侧壁滑动变形,甚至冒顶等工程事故,这些不良事故称为隧道塌方。塌方是隧道施工中较为常见的典型事故,具有成因复杂、危害巨大、不易处治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介绍四川省雅泸高速公路大相岭隧道软弱围岩挤压变形控制施工技术.该技术由于采用有效的支护方式、开挖顺序、超前地质预报和相应的围岩量测,避免因围岩挤压而发生的变形侵限及塌方,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中外公路》2021,41(3):246-250
隧道围岩软弱松散、自承能力差时掘进面易发生塌方冒顶,甚至引起地面塌陷形成漏斗。根据经验一般采用长管棚进行支护,但施工中发现成孔困难,管棚前支点不稳定,为了解决相关难题,该文结合某工程实践,采用无工作室长管棚、自进式锚杆和小导管注浆综合处治隧道塌方冒顶病害,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对其加固后的围岩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和开挖过程的监控量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安全、经济,可行,具有很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云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红黏土填充喀斯特地貌地区,山岭隧道施工难度大,从施工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与分析,通过对隧道塌方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防止隧道塌方和防止塌方继续扩大的处理过程与隧道继续开挖施工两个阶段,提出了喀斯特地区红黏土隧道溶洞塌方处理措施。在海德隧道K120+339~K120+327.4段溶洞塌方冒顶处治工程中,采用地表沉陷坑排水防护、塌方体注浆加固、大管棚及小导管注浆等超前支护技术,运用地质超前预报和监控量测等技术手段,成功完成了塌方冒顶段处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雁口山隧道左洞初期支护变形侵限换拱引起塌方后的处治工程为例,介绍在富水、破碎围岩换拱过程中塌方的处治技术,其成功经验可供今后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7.
卓益平 《公路交通技术》2010,(4):114-116,119
某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塌方而引起已施作的初期支护开裂,在调查、掌握现场资料的基础上,对隧道塌方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塌方处治对策,提出初期衬砌裂缝处治方案和塌方体处治方案。  相似文献   

18.
张汉舟 《公路》2004,(7):42-46
在分析土家湾隧道软黄土介质坍方原因的基础上,阐述了该隧道软黄土介质坍方综合处治技术和相关的防排水措施、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加固、围岩支护的技术参数取值及其施工工艺。监控结果表明:处治后塌方段周边相对位移小于0.2%,整体已处于稳定状态,满足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要求,说明所采取的综合处治技术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在岩溶富水地段,隧道衬砌实际上处在围岩应力场和渗透渗流场双场之中,渗流场的存在会导致围岩自稳能力降低,从而增加了围岩对衬砌的压力,同时渗流场的存在也会对隧道衬砌产生了渗透压力,研究了大干溪Ⅰ号隧道衬砌水压力,探讨了在渗流场和围岩应力场相互耦合作用下衬砌内力的变化情况,对富水段隧道衬砌的设计和施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某高速公路桃树垭隧道工程为例,针对桃树垭隧道YK38+398~YK38+460初期支护变形和ZK38+245特大塌方事故,分析了层状软岩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和塌方发生的原因及应急处理措施,并确定了初期支护变形和塌方的综合处治方案。同时,对初期支护变形和塌方的应急处理措施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通过工程实践证明综合处治方法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