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刘国鑫,广州航标处船舶管理中心船舶调度员,如往年一样一家人回湖北恩施老家准备和亲人一起欢度新春佳节,一场疫情让这个"年"过的特别的不一样。由于老家花坪镇新溪村大部分村民主要经营以食宿接待、休闲避暑、旅游等为主的农家乐,具有人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大等特点,加之众多在武汉务工人员返乡,老家成为了疫情高危地区。"本人刘国鑫,系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航标处一名普通中共党员,我没有新冠肺炎症状,志愿加入疫情防控一线协助工作,不计报酬、食宿自理、服从安排,以求  相似文献   

2.
美好的事     
林琅 《珠江水运》2014,(11):41-41
闺蜜蔓蔓,标准的白富美,在经历过两段铭心刻骨却以失败告终的恋爱后,以闪电般的速度嫁给了一名特种兵教官。在老家民政局领证盖戳那天,她笑得疯癫且幸福。他们2013年12月经人介绍认识,在2014年多病的五月结为伉俪。去年12月的一天,远在帝都的她突然叫喊着发了条微信语音给我,说,我要来广州结婚了!我一口水呛了下去。  相似文献   

3.
跨进2022年的门槛儿,我就正式踏入"知天命"的岁月.走在2022年的春风里,虽有些酸楚,但更多地还是感恩、感谢和欣慰. 我出生在阳春三月,母亲说当时老家院子里的三棵杏树都开满了粉红色的花,云彩一般的好看.小时候每到麦黄时节,都能收获五、六筐黄澄澄的杏子.母亲经常这样提醒我:孩子,你一定要珍惜春光,对得起你出生的季节和...  相似文献   

4.
正"妈,我已经把回家的票退了,情况特殊,我还是要留下来。原谅儿子又不能陪您过年了。"韩亚亚,珠海海事局一位90后青年职工,走在冷清的街道上,刚和妈妈通完电话,他心里一阵酸楚。这天是大年初四,刚值完通宵夜班的他手里紧攥着一张飞往甘肃老家的机票,却未能登上回家的那趟航班。从大年初一起就连续高强度坚守岗位的韩亚亚,原本计划初四回甘肃老家乡下跟父母团聚,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打乱了他所  相似文献   

5.
过去的38天里,我的心情跌宕起伏,不屑、紧张、恐慌、愤慨、欢喜,各种心情的交织,伴我渡过这个难忘的春节。时间回到2020年1月20日上午,整装待发的我,刚刚告别公司繁忙的搬迁工作,身心正沉浸在回湖北老家过年的喜悦心情里。而在四天前,一位老友在微信上还戏谑称:“武汉那边有肺炎”“你回家要戴好口罩”“蛮严重”,但当时的我却并未放在心上。坐上回乡的高铁,这位老友又给我发来一张现在来看可以说是吹哨人级别的图片时,我才静下心来查看相关新闻,发现事情的走向开始变得不同寻常。  相似文献   

6.
离家多年,我每年都回湘中农村老家一次.前期都选择春节回家,看望长辈,相见亲朋,乐也融融.1998年,父亲过世.自此,我每年回家的时间改在了清明.15年从不间断的为先祖扫墓,我见到的是,祭祀活动不一定在清明,而清明绝对要搞祭祀活动.2013年清明节之际,我想"藉清明说情理".就是说,假藉清明节祭祖、扫墓、缅怀、纪念等等活动的缘起与结果,说说这世界、这人生的情与理. 亲近巨人 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说我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所以我对毛主席这位东方巨人有了朴素而深厚的感情.1976年9月9日0时10分,一代伟人与世长辞,我们不单在清明,随时随地都会缅怀这位革命领袖.小学五年级,我在作文里写道:"毛主席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相似文献   

7.
故乡情     
翟乐华 《机电兵船档案》2020,(2):I0002-I0002
2020年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的疫情肆虐蔓延,为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国各地交通部门对道路实行管控,公共交通车辆和大部分长途汽车、火车、高铁均停运,乡村道路封堵。我被阻隔在乡下的老家一个多月,每天“宅”在篱笆院落里自我“隔离”,“微信”成为我与外界联系的主要方式。在一个静悄悄的黎明,和久未谋面的堂哥在“微信”上聊了起来:夏天,到树林中捉蝉;冬天,在池塘里滑‘跐溜’;还有村庄西头那棵参天的老柿树,一到秋天就挂满了“红灯笼”。  相似文献   

8.
学会放弃     
老家小屋的门前有一湾清澈见底的小池塘,水边绿草萋萋,岸上垂柳依依。  相似文献   

9.
正"上世纪90年代,每次扛着苹果、花生从山东回东北老家过年,都要到烟台客运站排长队买票,有时一排就是一天,倘若遇上大风停航,上千旅客只能在候船大厅席地而坐,回家过年‘遥不可及’。"回忆起当年的回家之路,在烟台工作近20年的李如彬仍历历在目。渤海湾烟台与大连间的海上航线是连接华东地区与东北三省最便捷的"黄金水道",至今仍是许多华东地区民众去东北三省的首选。"1999年,外出打工的我第一次回家过年,那时烟台至大连航线只有两艘客船营运,每天只有一班。"老李介绍,当时为了解决压客问题,烟台港甚至抽调了货轮充当客船,货轮上没有床位和暖气,男女老少都在船舱草席上席地而卧,饮水、如厕、上下  相似文献   

10.
正熊发仁,现任东海航海保障中心连云港航标处燕尾港航标管理班班长。为守护好燕尾港周边海域航标,保障海港安全,他几乎耗尽一生风华。他将船只和航道的安全刻进自己的人生,用双脚诠释着对海港的坚守,是航标人服务"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战略,保障港口安全运营和水运经济发展的杰出代表。坚守初心38年他是敬业的航标灯1978年,19岁的熊发仁从湖北荆州老家应征入伍来到苏北小镇燕尾港,1983年随所在部队移交到连云港航  相似文献   

11.
花开花落,弹指一挥间,转眼五载春秋,五年前的这个时候,正是我加入海事的时候。五年来,我随着海巡31"南征北战"。五年的风浪磨砺我的意志,五年的海事经历培育我成长。我骄傲,我是海事人。  相似文献   

12.
正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日益加快蔓延的严峻形势,疫情防控已成为当前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交通运输部珠江航务管理局派驻对口帮扶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谢仲健深刻认识到第一书记在"疫情防控"这场战役中的职责和使命,主动提前结束春节休假,驱车500多公里从老家广西赶回广东阳江市阳西县横山村,与村两委干部率先垂范,全力以赴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  相似文献   

13.
正年关将近,年味越来越浓,还在外工作的游子们早就按捺不住回家过年的激动的心情。回家过年的"家"是指人们传统观念里的那个老家,那里有日夜守望我们归来的父母,那里有我们依恋的故乡,那里有小时候成长的回忆。回家过年是一种信仰,不管离家多远,不管有钱没钱,也不管交通多不便,游子们都会想尽办法回家过年。家,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是《机电兵船档案》创刊20周年。20年,对于人类历史而言仅仅是弹指一挥间;20年,对于一本刊物而言,已经由孕育发展迎来了成熟。《机电兵船档案》的20年,是与机电兵船行业档案事业同步发展,与档案工作者共同进步的20年。我从事档案工作近十载,每当回忆起与刊物共同前进的每一步,我的心情就有抑制不住的激动。是《机电兵船档案》伴随我成长。我喜欢这本杂志,因为她是我工作中的良师益友;我珍爱她,是因为我珍视自己工作的经历。《机电兵船档案》伴我成长我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与《机电兵船档案》结缘的。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哈尔滨工程…  相似文献   

15.
花开花落,弹指一挥间,转眼五载春秋,五年前的这个时候,正是我加入海事的时候。五年来,我随着海巡31“南征北战“。五年的风浪磨砺我的意志,五年的海事经历培育我成长。我骄傲,我是海事人。觉得自己与水特别有缘,我出生在粤东一个水乡,家乡三面环水,榕江就在我家门口哗哗地流淌着,从小就喜欢玩水,喜欢听流水的叮当声,看鱼儿在  相似文献   

16.
天涯若比邻     
一九七八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我来到海运局大楼一间不显眼的办公室,这就是最早的《航海》杂志编辑部。热情接待我的是两位编辑,我把一篇题为《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的稿件交给了他们。从此,我便与《航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我后来移居澳大利亚十年期间,我仍然思念,牵挂着它,忙里偷闲继续为它写些稿件,心中总想着能为它做些什么。 一九七八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  相似文献   

17.
谢琳琳 《珠江水运》2013,(Z1):72-75
岁月的年轮见证努力的印记,也蕴含未来的启示。过去的2012年,忙碌但充实着,匆忙却成长着。这一年,有很多新面孔走进我的生活,或喜或悲地留下痕迹;这一年,我走过很多地方,或深或浅地收获感悟。站在年轮更替的节点,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两个画面,一个词语"闪过了我的脑海,成为我2012年浓墨重彩的记忆。  相似文献   

18.
白驹穿隙,光阴荏苒。蓦然回首,我早过了不惑之年,正向天命之年迈进。回顾往昔,我参军二十六年,却有十七年的时间是从事档案工作,不曾轰轰烈烈,没有声名显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将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档案事业。生活多么奇妙,多么不可捉摸啊!在少年时代,我象许许多多的同龄人一样,也曾编织过无数五彩的梦,喜爱文学、历史,却阴差阳错地进了工科大学。1977年9月我从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专业毕业,分配到某卫星发射中心,当了将近十年试验参谋,参加了数次同步卫星的发射。由于工作需要,我曾拿起笔参加《当代中  相似文献   

19.
成长的故事     
<正>2006年7月,一辆绿皮火车把我从大连带到了秦皇岛,开始了我的验船师生涯。2016年7月,阿联酋航空的航班把我从北京带到了开普敦,开始了我的外派生涯。十年间,我从母亲眼中的孩子变成一名有担当的成年人,并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验船师;十年间,我在中国船级社(CCS)温暖的怀抱  相似文献   

20.
从1969年穿上灰军装到扛上两杠四星的大校军衔,我在南海海上工作了近三十年,从登陆艇上的轮机兵到副艇长一直到副支队长,终日以舰艇为家,长年与风浪为伴,南海的风浪磨砺了我,我亦从一名15岁的少年进入不惑之年。回顾30年的航海生涯,最难忘的是发生在下面的几件事。 1988年夏,我担任某大型施工任务指挥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