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一、汽车节能技术1.汽车混合动力技术汽车混合动力技术是当前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一项技术,也是人们较为熟悉的技术。在汽车混合动力技术方面,丰田作为先行者凭借混合动力的环保理念取得了极好的成绩。目前所采用的汽车混合动力技术,有汽油机与电动机混合、柴油机与电动机混合两种。实际上,混合动力技术主要是应用电动机和发动机相配合,以获得加  相似文献   

2.
将混合动力技术分类和国际专利分类法相结合制定专利检索策略,在专利数据的基础上,从区域分析和技术主体两个层面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分布进行研究,明确中国混合动力技术的分布状况和混合动力技术市场的基本格局,得到中国混合动力技术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为中国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研究和生产、相关研发生产企业、研发单位发展政策和...  相似文献   

3.
建轩 《摩托车信息》2010,(10):93-93
摩托车国Ⅲ标准要求单车排放同比下降30%~65%,同时还要满足更加严格的排放耐久性,增加了燃油蒸发排放控制要求,对摩托车发动机的整体燃烧控制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国Ⅲ时代,对于那些没有核心技术支撑的企业来说只有就此退出市场;而对于建设摩托来说,有雅马哈技术和百年军工技术双重技术优势为支撑,有YB平衡动力和YBF劲燃动力两大动力平台为依托,正好紧抓机遇苦练内功,狠抓技术升级,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超越发展。  相似文献   

4.
第一辆混合动力汽车(HEV)诞生100多年了。近15年来,技术手段趋于成熟,在美国、日本和中国有很多混合动力乘用车投入使用。然而,在中国和美国,混合动力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依然很小。为使混合动力车辆更加成功,与传统内燃机车辆相比具竞争性,混合动力车就必须价格更便宜、性能更好。本文回顾了混合动力车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讨论了几种可以运行多行星齿轮排、多模式和全轮驱动的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将有助于实现混合动力车辆性能突破。这些方案对于将混合动力车辆技术从乘用车扩展到轻型卡车(LTs)和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s)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需要,动力换挡变速箱在拖拉机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我国由于起步较晚,在这方面与国外仍有较大的技术差距。文章介绍了动力换挡变速箱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国内外动力换挡技术在拖拉机上应用的发展过程和技术现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动力换挡变速箱的三项关键技术,并分析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混合动力汽车通过电动机和发动机两种动力源驱动车辆运行,因其能够有效的兼顾节能和环保两方面的因素,成为了汽车发展的方向。本文将混合动力汽车离合器技术分类和国际专利分类法相结合,制定专利检索策略,在专利数据的基础上,对混合动力汽车离合器专利申请量年度趋势、申请的国家或地区、主要申请人、主要技术领域等进行了分析,明确混合动力汽车离合器技术的分布状况,为中国混合动力汽车离合器领域的技术研究和生产及发展路线的制定提供支持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混合动力汽车电磁兼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析混合动力汽车的电磁骚扰问题,阐述混合动力汽车电磁骚扰产生机理,提出有针对性的混合动力汽车电磁兼容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正>小刀,双动力电动车真正领导者,行业首创双动力技术,继"无刷电机"的第一次动力革命之后,掀起了电动车行业的第二次动力革命,将传统的"单动力模式输出"创新发展为"双模双动力",这项技术带给行业技术变革的同时,更加代表了电动车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比只是依靠外观取胜的传统单动力电动车品牌更实用,更具竞争优势,打破了南北格局的产品品类,为行业在产品创新上开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以创新思维和技术,引领行业新风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汽油机、柴油机及其他新型轿车动力作最新动态的分析和比较,预测满足未来欧Ⅴ排放标准的轿车主流动力为新型高清洁绿色柴油机;并从燃油喷射技术、着火技术、中冷技术、燃烧过程以及后处理技术等方面论述了新型柴油机的先进性;随着排放法规的不断严格以及世界石油危机的加剧,预测混合动力和H2燃料电池将会在适当的时期成为轿车主流动力。  相似文献   

10.
《汽车与配件》2008,(13):15
最近,戴姆勒公司充分利用其旗下位于欧、亚、美的技术资源并使其共享,将日本三菱扶桑公司混合动力技术移植到欧洲。在奔驰Atego货车进行实际运行试验,合作伙伴为DHL敦豪快运公司。三菱扶桑公司混合动力技术为油一电混合动力,电机置于柴油机和离合器之后、变速器之前。以锂离子蓄电池为电源,附加混合动力冷却系统。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油电混合动力叉车国内外代表性的产品。概述了油电混合动力叉车驱动系统的分类及各自的技术特点、动力电池的安全特性及安全隐患。介绍了油电混合动力叉车及其监督检验适用的标准,针对油电混合动力的特点对其进行监督检验的内容和方法。分析了油电混合动力叉车的安全问题,以及检验面临的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为开展相关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4月12日,日野汽车公司与大众商用车集团签署了一项协议,旨在建立一个平等互利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并致力于物流和交通解决方案和新技术的研究。技术合作将侧重于传统动力总成、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动力总成、以及自动驾驶系统。双方都旨在提升各自在全球运输业务中的市场地位,并共同开发创新技术,为客户提供更高价值。日野商用车在亚洲市场有强大的影响力,并向包括美国  相似文献   

13.
建轩 《摩托车》2010,(5):38-39
<正>在30年的摩托车发展历程中,建设在动力平台研发上坚持以雅马哈技术为支撑,不断"引进—吸收—消化—创新",实现超越。在本土品牌独享雅马哈技术YB平衡动力技术的优势下,建设"审势夺市"加速研发动力更强、节油环保的YBF平衡动力跨界发动机,解决了YB平衡动力技术的动力瓶颈,把该项技术推向了新的高度,使建设成为行业动力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为达成“双碳”目标,社会各界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当今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日趋成熟,能较好兼顾节能减排和的续航里程的需求。混合动力汽车结构复杂,针对行业各界对混合动力技术的分类不够全面的问题,通过梳理市场上主流的混合动力技术,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分门别类进行归纳,阐述各类型的结构原理、特性特点、市场表现,并展望混动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汽车与运动》2012,(9):138-138
奥迪正在为勾勒未来而紧张忙碌着。在近两年随着混合动力版Q5上市、混合动力A8以及A1e-tron电动概念车的面世,奥迪为我们规划的蓝图已经越来越清晰了。奥迪董事会主席鲁珀特·施泰德是这样描述他们的计划的:"在未来我们的顾客可以从越来越多的驱动技术中进行选择。我们将以最恰当的方式将电力同我们的高效TDI、FSI发动机协同运转起来(即混合动力技术),在混合动力汽车之后我们还会有全电动汽车提供给消费者。我们已经意识到,电动技术在未来将成为主导技术,正如‘quattro’成为奥迪全轮驱动的代名词一样,  相似文献   

16.
在电力汽车不能够完全满足用户需求的情况下,可以说混合动力化肯定是内燃机汽车发展的方向,也是未来市场的主力。AS:您认为影响混合动力技术在我国普及的因素有哪些?杜: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因素:首先是技术因素,我们国家之前一直没有把混合动力看做是一个有良好的前景又能够被消费者所接受的一个技术,所以一直没有特别予以重视,因此我们的自主品牌在这方面并没有投入多大的力量去研发,在这方面做的就不够完善和深入;其次是我们没有购买专利的习惯。当年福特公司通过向丰田购买混合动力技术专利而发展出了自己的混合  相似文献   

17.
对美国的混合动力公交车示范运营及其节能环保效应进行了详细说明,为混合动力公交评价研究及我国混合动力公交车示范运营提供参考。随着重型混合动力技术的不断成熟及混合动力公交车成本的不断降低,混合动力公交车必将实现产业化,同时也将推动混合动力技术在轿车及其他车型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汽车的安全技术措施,大致可从动力性能和制动性能 两方面区分为主动安全措施(预防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措施(冲突安全技术)两大类。其中典型的主动安全措施包括防抱制动系统(ABS)、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EPS)、高位制动灯(HMSL)等;而典型的被动安全措施有安全气囊、座椅安全带等。  相似文献   

19.
正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是指同时配备电力驱动系统和辅助动力单元(Auxiliary Power Unit,APU)的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来讲,既有内燃机又有电动机驱动的车辆才称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综合了传统内燃机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优点,具有高性能、低能耗及低污染的特点,在技术、经济及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的  相似文献   

20.
混合动力汽车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混合动力汽车作为准绿色技术,在发达国家目前已处于试验和研究开阶段,混合动力汽车要进入实用化,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包括,要开发出具有高比能量和比功率的能量存储装置以及低成本,高效率电的子设备,还有有燃料经济性高,排放低的发动机等。目前世界各大汽车公司正在进行混合动力单元技术,能量存储技术和汽车集成电力电子模块等方面的研究,预计在未来10年, 生产的汽车中将有40%以上的产品是事动力汽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