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DNPH衍生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生物柴油发动机尾气中的羰基化合物(醛、酮)进行了捕集和分离测定,优化了液相色谱的分离条件,考察了臭氧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以及采样柱的洗脱效率。结果表明,采用梯度淋洗可以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尾气中的臭氧会导致检测精度降低17%,乙腈的洗脱效率可达90%以上,DNPH衍生法是醛、酮类物质分析测定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测量乙醇/柴油发动机新的排放物——乙醇和乙醛,对气相色谱分析测试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不同采样方法和采样条件的比较分析,确定了以去离子水作为吸收液的冰水浴两级吸收采样方法,实现了对发动机尾气中乙醇和乙醛的采样,吸收效率大于96%;通过引入采样系统稀释系数、流量校正系数和吸收效率修正系数的理论计算,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色谱分析方法和色谱标定方法,利用气相色谱仪实现了对样品中乙醇和乙醛的分离定量测试;整个测量系统对排气中的乙醇和乙醛检测限值为0.1×10-6,最大极限误差为0.5×10-6,并在一台实际乙醇/柴油发动机上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车辆排放检测试验过程中尾气排放物PM测量波动及误差问题,重点研究了在车辆排放检测试验中分别使用不同种材质消音器和尾气采样连接管路对PM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加工工艺更为精良的不锈钢材制消音器及热稳定性能优良的连接采样管路,可以有效解决车辆排放检测试验中的PM测量波动及误差,有利于汽车环保性能的提升。检测试验数据的有效性直接表明了为达到解决车辆排放检测试验PM测量误差的目的,推动各大主机厂采用更好材质、更好工艺的消音器及各检测机构改进采样管路的连接方式都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
汽油机瞬态排放检测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要求治理汽车尾气的呼声日渐高涨.控制汽车排放尾气的一个较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在用车施行定期排放检测.目前,对在用汽车的尾气排放检测已逐步由稳态工况检测过渡到瞬态工况检测.文中根据国内外汽车排放检测状况,分析了瞬态工况检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正>尾气分析仪是检测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放污染物的关键仪器,高精度的尾气分析仪通过采样探头直接获取汽车原始排放气体,可以连续检测汽车尾气中CO、CO_2、HC、NOx、O_2的浓度。尾气分析仪采用不分光红外法测量HC、CO、CO_2的浓度,采用电化学法测量O_2和NOx的浓度。1电化学传感器工作原理电化学传感器通过与被测气体发生反应,并产生与气  相似文献   

6.
《汽车情报》2008,(5):42-42
据了解,此项标准的主要控制对象是车辆在静止状态下由于车内构件材料和装饰材料造成的空气污染,不包括汽车发动和行驶时,尾气窜入车内引起的车内污染。“采样测定方法”规定了采样点设置、采样方法和设备等内容。数据采集工作之后,将确定污染物的检测指标限值,最终形成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机动车尾气检测的现状及国外机动车尾气检测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我国机动车尾气检测方面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汽车发动机燃烧情况可以准确的从尾气排放物中反应,发动机异常也会造成尾气排放物含量的变化,通过对汽车尾气排放物的检测可以判断汽车发动机故障。因此,检测并控制汽车排气污染物的浓度,以及对尾气参数的分析,已成为汽车检测中重要的检测项目,而且也成为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的重要的依据。科学有效地使用尾气分析仪进行尾气分析,也能够解决很多维修难题。  相似文献   

9.
尾气分析仪是一种专门检测汽车尾气含量的仪器,可以检测尾气中的HC、CO、NOx等有害气体。尾气分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汽车故障诊断的辅助手段,不同工况下尾气的成分不同,通过尾气分析可以了解发动机的燃烧情况,快速诊断发动机可能存在的故障部位。  相似文献   

10.
双怠速法尾气排放检测是较早应用于点燃式发动机汽车的尾气排放检测方法之一,目前仍是工况法尾气排放检测的有力补充。随着时代的发展,双怠速法尾气排放检测自身暴露出一些问题,必须加以研究和解决。本文从标准限值、检测方法等入手,逐一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颗粒物是柴油发动机的主要排放物之一。目前在试验室内主要的测试方法是全流稀释采样系统和部分流稀释采样系统。文章介绍了全流和部分流采样的原理,分析了选择采样方法的原则;分别描述了全流和部分流颗粒采样过程中各参数对颗粒物的影响,特别是目前国内可以进行型式核准的部分流颗粒物采样系统;着重阐述了提高2种采样方法的相关性措施。分析认为,应着重关注部分流和全流的颗粒物采样条件对测试结果一致性的影响,以提高我国内燃机颗粒物排放测试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2.
摩托车HC、CO、NOx、CO2等不同排气成分需要采用不同的测量仪器和方法.通常有不分光红外线法、氢火焰离子化法、化学发光法等;取样方法有直接取样法和稀释取样法,以适用于不同测量法规要求.排放测量系统中影响排放分析精度的因素很多,如分析仪的工作原理、仪器本身的精度、标准气体的纯度、背景气体和水分等对分析仪的干扰、取样系统的选择和设计及试验方法等.  相似文献   

13.
基于ESC稳态排放试验循环,分析了取样流量、稀释比、稀释温度等取样条件对柴油机PM比排放量测试的影响。试验表明:取样流量的不稳定使每工况点通过取样滤纸稀释排气量偏多或偏少,以致微粒测量结果重复性较差;一、二级稀释通道稀释比的增加最终都导致微粒比排放量降低,一级稀释通道的稀释比通过改变微粒分布形式来改变微粒的比排放量,二级稀释通道的稀释比除了改变微粒的分布形式外,还减小了取样流量波动引入的不确定性;稀释温度在低于50℃时对微粒的比排放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面向不平衡数据集的交通事件检测综合性能,提出了两种基于GA启发式抽样方法的交通事件检测算法.基于GA的实例选择抽样方法(GA-IS),解决非启发式抽样方法人为设定抽样率导致的检测效果不稳定问题.基于GA的支持向量选择抽样方法(GA-SS),改善学习集数据量较大时的检测效率.实验采用新加坡AYE仿真数据库,以支持向量机作为分类器进行事件检测.结果表明,基于遗传算法实例选择抽样的检测模型检测率达到94%,平均检测时间为1.413 3 min,性能指标PI为0.157;基于遗传算法支持向量选择抽样的检测模型决策时间为4.55 s,综合性能最优,其PI为0.151;基于少数类过抽样算法(SMOTE)的检测模型决策时间为35.21 s,PI为0.329,与非启发式抽样方法相比,所提方法能有效改善面向不平衡数据集的事件检测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5.
马彩绒 《时代汽车》2022,(1):168-169
本文主要介绍氮氧化物分析仪在柴油车排放检测中的应用,并分析对检验检测结果有影响的因素,通过分析使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进一步提高氮氧化物的检测结果准确性,确保排放结果更加真实有效.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交通运输经济与碳排放绩效,探寻经济和碳减排双赢的改进路径,提出交通运输经济效率、碳排放效率及联合效率概念。针对中国30个省市区,以资本存量、煤类消费量、油类消费量、新能源消费量、从业人员作为投入要素,交通运输综合换算周转量和行业增加值作为期望产出,CO2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采用RAM模型测度评估中国30个省市区的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碳排放及联合效率,探究3种效率的分布特征及变动规律,并利用非效率分解模型研究非效率来源,探索改进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市区之间的交通运输经济效率、碳排放效率和联合效率均存在明显差异,且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呈现不同的梯度分布特性;2006~2016年的经济效率、碳排放效率及联合效率总体上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2006~2011年,经济效率、碳排放效率和联合效率均呈波动上升,第2阶段为2011~2016年,经济效率、碳排放效率和联合效率轻微波动,并逐渐趋于平稳。非效率分解模型表明:能源过度消耗是经济效率、碳排放效率和联合效率的主要非效率来源;CO2过度排放是碳排放效率和联合效率非效率的主要来源;行业增加值产出不足是经济效率和联合效率非效率的主要来源。这说明推广新能源,提升交通运输运营效率,革新交通减排技术是能够实现双赢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射流点火是实现稳定的稀薄燃烧,大幅度提升发动机热效率的有效技术途径。该文利用设计的一种射流点火器,对气相射流点火(GJI)的燃烧开展研究,揭示了主动式射流点火(射流室内有补充燃料)和被动式射流点火(射流室内无补充燃料)的燃烧和排放特性。结果表明:相比于被动式射流点火,主动式射流点火将过量空气系数拓展至2.0,热效率提升1.5%;进一步引入废气再循环(EGR)后,热效率提升至44.5%。主动式射流点火时,最高热效率点NOx排放较被动式射流点火下降低66%,THC及CO排放的增加使燃烧效率降低3%;引入EGR后,NOx进一步降低79%,燃烧效率保持稳定在96%。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紧凑高效清洁柴油机的开发,选取了SCR后处理技术路线,为了实现国Ⅴ的排放指标要求,分别进行了SCR催化剂及催化器载体的分析与匹配,SCR尿素喷射系统的匹配标定研究,并通过三维仿真分析方法以及尿素喷射水解、热解和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完成了喷射管路布置方式的优化设计及SCR系统转化效率的计算与验证。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验证了通过上述方法匹配的SCR系统可以满足国Ⅴ的排放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