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薄板的受弯性能,对不同碳纤维织物掺量下的织物增强PE纤维增强UHPC薄板进行4点弯曲试验,并对浸胶后的织物以及UHPFRC(PE)进行材性试验。参考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受弯破坏的分析方法,结合试验结果对薄板受弯的破坏过程与破坏形式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受弯破坏和界限破坏、受压破坏3种破坏形式下极限弯矩的预测公式。讨论织物在薄板受弯破坏过程中受拉作用时的折减系数。  相似文献   

2.
提出采用玻璃纤维布、连续钢纤维增强织物与自密实混凝土,通过创新性的弓形结构形式,采用先进的真空导入成型工艺,工业化制备轻质、强耐腐蚀、高承载性能的工程用大型结构梁,尤其可用于承受荷载等级较高的公路桥梁与承受重载列车的铁路桥梁。具体阐述了该弓形结构梁的制备工艺与受力机理,并给出了工程算例,展示了其具有可设计性强、应用前景广阔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3.
以张唐铁路某段软土路基地基处理为例,介绍了双向水泥搅拌桩施工的工艺流程、质量控制要点,并进行了单向搅拌与双向搅拌成桩质量对比。采用双向水泥搅拌桩工艺其成桩质量明显优于单向搅拌工艺,在软土工程性质较差、特别是有地震液化层的软土地基处理中,双向水泥搅拌桩的应用能有效地保证地基处理的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4.
外贴轻质、高强、耐腐蚀的纤维增强聚合物(Fiber-Reinforced Polymet,FRP)片材加固技术,对改善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有限,且片材强度利用率较低.因此,结合黏贴纤维片材加固技术和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的优点,对钢筋混凝土梁采用外部黏贴预张的纤维片材进行加固开展相关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5.
轨道交通噪声控制结构设计及吸声材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轨道交通噪声及声波传播特性设计噪声控制结构,在轨道中央和两侧分别采用T形和变形的倒L形结构能够提高噪声控制效率并减少对观光功能的影响;同时利用吸声尖劈、多孔性材料、空腔共振、薄膜共振等多种吸声结构,分别进行吸声材料的外形、结构、表面防水处理以及制备工艺设计;以膨胀珍珠岩为骨料并对其进行憎水预处理,采用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为胶凝材料和Dura纤维增强材料,运用无机发泡技术和半干料压缩成型工艺,通过控制颗粒粒径、压缩比以及搅拌、加水等工艺过程,制备出的吸声材料CEMCOM在125,250,500,1000,2000,4000Hz6种频率的吸声系数分别达到0.21,0.66,0.91,0.94,1.06,0、99。满足ASTM E761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6.
浸烘是电机绝缘的重要环节。搞好浸烘,可以降低电机温升,提高电机绝缘性能,增加电机绕组抗振能力,对于确保电机安全运行,延长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除少数单位外,电机浸烘仍采用高温电热烘箱预烘,普通首浸;即使采用真空工艺的单位,一般真空度也不高;真空压力沉浸与普通沉浸均为大缸沉浸;电热烘箱的自控点均为一支,未曾考虑到炉内温差的影响。我们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结合国内外在浸烘方面的进步,想就上述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的性能及应用,尤其是在复合材料领域创新性应用的最新进展。通过对源头原料的本体改性,和UHMWPE纤维制造技术的改进,大大改善了材料的界面性能,并辅以多种优化的编织技术和复合材料制备工艺,成功实现了UHMWPE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工业化制造。该新型复合材料首次成功应用于交通运输行业的承载系统中,为达到行业发展所提出的更轻、更强、更韧、更耐冲击的高性能要求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新的动车组抗侧滚扭杆单点双向加载试验方案,利用该试验方案研究了抗侧滚扭杆的刚度、弹性、极限性能和疲劳性能,并与单点单向加载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制高性能地铁管片,对两组不同长度的短切玄武岩纤维水泥混凝土、一组聚丙烯纤维水泥混凝土及一组普通混凝土性能进行了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掺入混凝土中后,对抗拉和抗折强度影响不大;显著地提高了水泥混凝土的抗冲击、韧性、抗冻性能,水泥混凝土的干缩性能提高不显著,掺入体积率0.1%玄武岩纤维后混凝土疲劳寿命增加了3倍,冲击韧性增加了3倍,玄武岩纤维强化了混凝土材料的动态强度;玄武岩纤维的增强性能比聚丙烯纤维高,由于纤维分布形态不同长型(30 mm)玄武岩纤维的增强性能不及短型(18 mm)玄武岩纤维。玄武岩纤维作为一种新的加强纤维,增强水泥混凝土的性能尚需实际工程中应用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以某公铁立体交叉隧道工程为依托,通过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铁路隧道正交下穿公路隧道时的地震响应.分析2个方向(x单向及xz双向)、3种地震烈度(Ⅶ-Ⅸ)、5种地震波加载幅值(0.10g~0.40g)组成的10种加载工况下的隧道振动加速度响应规律,并以地震波幅值0.20g作为振动加速度峰值突变分界点,采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