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车辆车体的主要结构,通过对侧墙板搅拌摩擦焊焊接接头、悬挂安装座结构及头车前端耐碰撞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最终得到的车体结构满足相关标准和技术规格书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列车车体的设计方案,建立了CATIA三维数学模型,给出了结构强度分析与模态分析结果,初步确定了设计结构的合理性,同时也指出了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3.
铰接式高速客车车体承载结构轻量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最优化方法,以车体承载结构重量最轻为目标,以车体主要构件板厚为设计变量,以强度,刚度和工艺条件为约束,以SGI工作站为硬件平台,应用MSC/NASTRA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铰接式高速客车车体进行结构优化,通过优化分析,获得了车体承载结构主要板才的轻量化设计参数。分析表明,轻量化模型满足高速客车需要的强度,刚度,同时也满足动态特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根据旅游观光列车的结构性能需求,文章以长沙磁浮快线车辆为基础进行了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简要介绍了小型化磁浮车辆车体结构的轻量化设计思路,对车体结构采取了系统的减重措施,并对一些强度不足和存在安全风险的部位进行了优化,同时对优化后的车体方案进行了强度校核,最终得到一种高度轻量化的小型化磁浮车辆车体。 相似文献
5.
6.
7.
本文阐述了地铁车辆的运用特点,分析了耐候钢材料用于地铁车辆的可行性;重点讲述了耐候钢车体轻量化的结构特点与方案设计;并对不同材料的车体进行了经济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9.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轻量化车体结构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轻量化车体结构材料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轻量化的重要途径。介绍了纳米组织控制铝合金、阻燃镁合金和复合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情况。指出我国应加强新型轻量化材料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研究与运用,推出自主产权产品,全面提升制造水平。 相似文献
10.
新干线车辆车体结构一方面要确保强度、耐久性及进入隧道时压力波动的气密性能,另一方面,又要满足有关轻量化等要求的多项严酷条件,对此,从开始运行起就作出了各种努力,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此后,随着速度的提高,在舒适性、沿线环境对策和空气动力学方面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车体的要求在不断提高,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也逐一得到了解决。本文从0系到N700系的技术发展的有关要点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车辆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全焊接铝合金型材结构的车体。文章介绍了其设计过程、计算机模拟计算、样车生产和测试,结果表明该车体设计满足技术条件,很成功。 相似文献
12.
13.
文章分析了全焊接铝合金鼓形车体的结构、焊接工艺,针对制造过程中的焊接缺陷提出了解决措施,并阐述了焊接标准体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林文君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08,31(5)
介绍了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102号车车体结构形式、主要特点和主要技术参数,根据DIN6700的相关要求,全面进行了工艺验证,并对该车体进行有限元计算和静强度试验,计算和试验结果均满足相关标准和技术规格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自主化研制的80km/h速度等级B型地铁车辆,包括总体技术性能,主要机械、电气部件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针对武汉轨道交通4号线车辆试制中出现的车体尺寸超差的问题,对尺寸超差原因和车体焊接工艺进行了分析,从车体组焊工装设置、焊接顺序等方面进行了工艺改进和验证.为建立一种使用内藏门的微鼓型断面B型车体制造平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以长沙市轨道交通2号为例,分析了列车空载工况和载客工况下的能耗情况,结果表明根据列车能耗系统的实时统计数据核实列车能耗的方式是可靠的。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了列车运行过程中乘客总体重的能耗,与列车自重能耗相比,列车自重能耗在列车总能耗中占很大的比重,因此:合理地降低车辆自重将成为今后车辆设计的重要课题,根据线路客流量特点制定大小交路时刻表将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降低运营成本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从上海轨道交通市域线机场联络线长度、站间距、旅行时间、工程投资等角度分析,提出该线速度目标值应为160 km/h,且该线应采用AC 25 kV供电制式.结合本线速度目标值、客流水平、线路条件、运营组织、应急救援及有利于实现与国家铁路互联互通等因素,分析了该线车辆选型需求及主要原则,并对车体尺寸、车辆编组及定员、动拖比选择与列车救援、列车疏散方式等主要技术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从上海轨道交通市域线机场联络线长度、站间距、旅行时间、工程投资等角度分析,提出该线速度目标值应为160 km/h,且该线应采用AC 25 kV供电制式.结合本线速度目标值、客流水平、线路条件、运营组织、应急救援及有利于实现与国家铁路互联互通等因素,分析了该线车辆选型需求及主要原则,并对车体尺寸、车辆编组及定员、动拖比选择与列车救援、列车疏散方式等主要技术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