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双碳”战略目标加速落地和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动力转型的重大战略方向。氢能具有低碳高效、可长期存储、应用场景丰富等特点,可广泛在交通、工业、建筑和储能等领域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则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技术路线之一,是氢能应用的先行领域和产业发展突破口。我国已将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产业发展呈现全面提速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2.
正康迪泰克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逐步转型,除电动车业务稳步发展外,也推出了与氢能、氢燃料电池相关的创新技术与产品。凭借雄厚的技术储备以及扎实的研发实力,康迪泰克在氢能源赛道上开始加速。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各大产业都踏上了绿色低碳的前行路线,汽车产业亦是如此。随着碳中和战略的推进,氢能得到了比以往更为广泛的关注,也成为继电动车之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另一条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3.
《电动自行车》2022,(2):21-22
"双碳"目标提出后,氢能发展步入快车道,受制氢原料的影响,可再生能源制氢将脱碳目标落到实处.产业发展新路径明确后,技术研发及产线布局相继展开.未来,绿氢规模化应用有望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4.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地位逐步提升,产业参与比例亦随之提升.同时,在氢能政策渐趋明朗及各央企积极布局下,氢能产业格局或迎来新变化,产业节奏有望提速.但是,目前氢燃料电池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关键材料还未完全实现国产化、自主化;氢源方面,可再生能源成本高,制约绿氢的规模化生产,受市场分布和氢能储运制约,氢...  相似文献   

5.
<正>氢能是最理想的、完美的能源,氢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可持续的"无碳"能源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被誉为21世纪的新能源。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氢能产业化发展迅速,技术储备充足,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已经将氢能源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我国2015年就已经是全球第一大产氢国,目前氢燃料电池已经成为我国动力电池的主要技术路线,其他相关的氢能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发展中,政府出台的多项扶持政策和制定的能源战略规划都预示着我国氢能产业已经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具有爆发性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6.
2022年1月11日,新能源商用车市场再传喜讯,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与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武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致力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市场推广,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全球电动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对锂电储能需求的增长预期逐步提升,锂资源正逐步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掣肘。全球能源转型发展较快的欧盟和日本均对氢能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较高的期望,而中国亦在氢能产业上加快发展步伐。构建"零碳电力为主、氢能为辅"的能源结构,是碳中和、资源约束、能源安全等三方面背景下,我国能源发展转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近年来对氢能源重视程度的不断攀升,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将目光聚焦于此。长三角三省一市将以上海为龙头,合力建设、共同打造“氢走廊”。佛山市正大力兴建高端氢能产业集聚地和先进氢能社会示范区,武汉市积极布置由“车都”向“氢都”的转型……一场氢能产业布局大幕悄然拉开。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在工业基础、开放地位等方面有着一定优势的青岛,也已经把加快氢能产业发展作为超前布局先导产业、抢占新能源技术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郎朗 《汽车之友》2023,(12):94-96
碳排放碳中和这些关于环保有关的话题,大家已经听的耳朵都快起了茧子,所有的车企都在向新能源车型转型,宝马致力于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达成这一目标,宝马将多路径并进。宝马认为,目前没有单一解决方案能满足全球客户的全方位出行需求,未来出行将并存不同驱动系统,而氢燃料电池汽车是电力驱动系统的一个重要补充。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燃料电池技术与纯电驱动技术完美互补,氢能源正是实现未来零排放出行重要路径之一。因此,宝马集团同步推动纯电驱动技术及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以应对未来消费者对可持续出行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提出以及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政策落地,2021年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本文从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规模、车型结构、竞争格局、技术参数等方面,对我国2021年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发展进行了全面回顾,并从政策驱动、产品技术升级以及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对2022年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旨...  相似文献   

11.
李浩东 《商用汽车》2022,(10):45-47
<正>氢能具有清洁高效、来源广泛的特征,是全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形式,同时也是链接多种能源的有效载体。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应用的重要方向,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示范运行,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及建设,  相似文献   

12.
2021年3月,全国"两会"上,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等业内代表、委员对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建言献策.在以往的"两会"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等也就此提案建言.而2020年9月,国家提出了新的能源发展战略目标: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势必对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的应用与大规模的推广,大规模低碳、低成本的氢气是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可再生能源电力建设及运营现状、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制约因素、驱动因素等方面,对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制氢发展潜力进行了全面描述和分析.未来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电力电解水制氢是"绿氢"的主要供给渠道,在"3060"碳中和...  相似文献   

14.
正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简称:白皮书),其中提出面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展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研究。《白皮书》在《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小节中写到,将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促进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另外,  相似文献   

15.
康明斯 《商用汽车》2021,(7):109-109
近日,国际氢能委员会宣布康明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兰博文(Tom Linebarger)和液化空气公司(Air Liquide)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Beno?t Potier共同担任联合主席。国际氢能委员会由全球领先企业首席执行官组成的联盟,致力于实现氢驱动能源转型。康明斯于2018年加入国际氢能委员会,此次新任命将进一步推动康明斯为全球脱碳做出更大的贡献。兰博文表示,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推进清洁能源技术,各国也正在推进新的政策举措,以支持氢能的大规模扩张。  相似文献   

16.
氢能是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燃料电池汽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氢燃料电池专用车市场还处于初期阶段,车型供给呈现专用车细分车型品种增加、动力系统大功率趋势明显等特征.2022年,我国氢燃料电池专用车市场发展环境将进一步完善,示范应用场景向多元化方向拓展,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7.
《电动自行车》2021,(6):18-19
2021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南平供电公司应声而动,准确把握能源转型发展趋势,推动区内电源结构持续优化,全力促进清洁能源消纳,服务乡村低碳发展,助力南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相似文献   

18.
刘艳  刘建华 《时代汽车》2005,(12):66-68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为解决未来能源的供应和生存环境问题,以绿色能源利用为目的“能源革命”的呼声日渐高涨。“能源革命”包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步代替资源有限、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化石能源。本世纪最有前途的绿色能源有两种:一种是氢能,另一种是受控核聚变能。而这两种能源都与氢元素息息相关。氢能源以其洁净性和资源的永久再生性等优点将作为传统石油燃料的理想替代能源已得了人们的其识。在国际上普遍认为氢能将是本世纪汽车最理想的能源,也是人类长远的战略能源。  相似文献   

19.
正2012年我国颁布了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明确了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截止到2018年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90万辆,其中乘用车占75%,客车占17.5%,货车占7.3%,乘用车中纯电动占比76.5%,插电混动占比23.5%。"氢能源"作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工业的三条重要技术路线之一,其技术和应用已经得到跨越式发展。"推动加氢等设施建设"更在今年3月首次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各级政府也陆续出台政策加码氢能产业,积极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  相似文献   

20.
氢能作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氢动力技术路线的选择、氢能发展规划的制定十分重要。2022年3月我国发布《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从国家层面对氢能发展作出战略定位和总体要求。在把握我国氢能规划内容与发展方向的基础下,通过文献综述,结合燃料电池示范城市发展情况、氢能动力技术路线内容,分析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路线、关键材料及部件国产化程度,阐述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及现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