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救生钟初步设计阶段的强度与稳定性校核是根据潜艇规范或某些近似理论进行的,然而由于救生钟结构的复杂性,设计者希望得到调及局部开孔和曲率突变影响的整个钟体在各种载荷工况下的应力分布情况和总体抗失稳能力,采用有限元分析进行整体计算是最理想的办法,而且也是很有必要的。故此,应设计单位的要求,我们采用结构分析软件MSC/NASTRAN,对救生钟的整个耐压壳体的强度和稳定性进行了计及壳体局部开孔和曲率突变影响  相似文献   

2.
藕节形大深度潜水器耐压壳体强度与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藕节形切弧连接耐压壳体是大深度潜水器耐压壳体的一种新型结构形式.文章采用有限元方法,针对缺陷幅值半径比在0.05%~0.5%之间、厚度半径比在5%~9%之间、球壳间距半径比在1.9~2.7之间、连接角在40°~65°之间的三藕节切弧连接耐压壳体,进行了强度和稳定性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公式拟合,提出三藕节切弧连接耐压壳体非线性强度公式和稳定性公式,为藕节形大深度潜水器耐压壳体的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结合有限元理论,利用基于试验点的设计方法对藕节形耐压壳体进行优化设计。基于试验点的优化设计的相关理论,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确定25组试验点。利用参数化建模的方法建立25组试验点对应的藕节形耐压壳体的三维模型。基于有限元理论,利用Workbench对其强度及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到各试验点参数对应的最大应力、临界失稳载荷及壳体质量。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构造最大应力、临界失稳载荷及壳体质量关于球心间距半径比、厚度及切弧角的响应面;利用遗传算法,结合构造的响应面,对藕节形壳体进行优化设计并利用Workbench对其进行校核,验证所设计壳体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藕节形切弧连接耐压壳体是大深度潜水器耐压壳体的一种新型结构形式。文章采用有限元方法,针对缺陷幅值半径比在0.05%~0.5%之间、厚度半径比在5%~9%之间、球壳间距半径比在1.9~2.7之间、连接角在40°~65°之间的三藕节切弧连接耐压壳体,进行了强度和稳定性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公式拟合,提出三藕节切弧连接耐压壳体非线性强度公式和稳定性公式,为藕节形大深度潜水器耐压壳体的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纵横加肋耐压圆柱壳结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林  谢祚水 《造船技术》1998,(12):23-25
本文提供了采用高屈服材料的大直径耐压圆柱壳体普通环肋加强和纵横加肋加强结构形式的试验结果,并就两种结构形式的稳定性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理论分析,从而得出了纵横加肋加强结构在“异常”状态下可改善结构稳定特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主要潜水器规范圆柱形耐压壳体设计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潜水器环肋圆柱壳耐压结构,分析比较了CCS、RUS、ABS、GL各船级社潜水器规范中安全系数、强度计算方法、稳定性计算方法和允许工作压力控制要求,结合3个算例,总结了各规范的设计计算特点,分析结果可为修改完善我国潜水器设计规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耐压液舱结构整体求解得到的不届加强形式液舱壳板屈曲前的初始膜力,代入由李茨法导出的液舱壳板稳定性方程,求得不同加强形式液舱壳板失稳理论临界压力,经修正后可得相应的液舱壳板稳定实际临界压力。  相似文献   

8.
伍莉  徐治平  张涛  刘土光 《船舶力学》2010,14(5):509-515
文章考虑材料非线性以及初始缺陷的影响,提出了球形缺陷厚壳的非线性稳定性计算公式,其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同时文中采用有限元方法验证了该理论公式的正确性;采用理论公式,对缺陷幅值半径比在0.1%~0.5%之间、厚度半径比在5%~9%之间的一系列球形大深度潜水器耐压壳体进行强度和稳定性分析;参考潜艇规范,对球形大深度潜水器耐压壳体进行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9.
藕节形大深度潜水器耐压壳体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藕节形切弧连接耐压壳体是大深度潜水器耐压壳体的一种新型结构形式.该文考虑初始缺陷和材料、几何非线性的影响,参考潜艇规范,采用外点罚函数(OPF)法的结构优化程序,研究了三藕节切弧连接耐压壳体的优化设计.在研究中,设计变量为耐压壳体的厚度半径比、球壳间距半径比、连接角,考虑强度、稳定性以及几何约束,使浮力因子最小.同时研究了设计变量在结构优化设计中的敏感性,以及设计变量对耐压壳体的浮力因子、强度和稳定性的影响.文中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藕节形大深度潜水器耐压壳体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具有特殊肋骨型式的耐压壳体强度与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具有装配型和宽扁型2种特殊肋骨型式的耐压壳体进行强度与极限承载能力分析。针对装配型肋骨的耐压壳体,对比其与传统加筋圆柱壳的强度特性,分析其在不同载荷下的应力分布,以及肋骨与壳体之间的装配间隙对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针对宽扁型肋骨的耐压壳体,分别采用体单元和壳、梁单元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2种建模方式下结构强度及极限承载能力计算结果的差异性。计算结果表明:具有装配型肋骨的耐压壳体,外载荷与结构应力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装配间隙越小,极限承载能力越强;具有宽扁型肋骨的耐压壳体,2种建模方式对其强度结果有一定的影响,而对极限承载能力的结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受损船体极限强度分析与可靠性评估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对预报船舶极限强度的解析公式作局部改进,使其更有效地用于评估或预报现代船舶剩余极限强度。将该方法同MVFOSM相结合,对一艘油船进行了完整船体(新建/老龄)与受损结构(搁浅/碰撞)极限总纵强度分析和可靠性评估及预报;某些结论可作为深入研究剩余强度理论或指导实船结构设计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加筋板格屈曲及极限强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加筋板格是船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船体最常用的结构单元。本文在消化相关文献后,作了一些修正和改进工作,提出了一套用于计算加筋板格屈曲及极限强度的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软件。通过与试验及有限元计算结果的比较,考核了本方法的计算精度,证明了该方法完全可用于船体板架的工程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13.
基于余度概念的受损船体总纵剩余强度预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作者提出的结构余度概率衡准,并通过对船体构件损伤模型与船体总纵强度可靠性计算模型的讨论,本文建立了一个合理而筒便的受损船体总纵剩余强度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循环弯曲载荷下船体梁的极限纵强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生破坏的强度准则,详细讨论了循环弯曲载荷下船体梁的非弹性变形性能。给出了循环弯曲载荷下船体梁极限强度的简化分析方法。进行了纵筋加强箱形薄壁梁模型的循环弯曲试验。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作了比较,两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考虑腐蚀与疲劳损伤的船体总纵极限强度与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定量考虑了腐蚀与疲劳两类损伤对船体结构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建立了船体总纵极限强度与时变可靠性的计算方法。对一条实船的分析说明,腐蚀和疲劳损伤虽然短时间内的破坏并不显著,但积累到一定程度,对船体结构的影响相当大。采用可靠性评估的方法,对船体总纵强度的安全水平可作出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船体破损后外载荷与船体极限弯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船舶不沉性理论,运用符拉索夫抗沉性计算法确定船舶破损后浮态参数之后,作出波浪上船舶破损浮力曲线,继而计算了波浪弯矩和波浪剪力;并用非对称梁弯曲理论建立了破损模型,将外载荷与破口联系在一起研究了破损船舶极限弯矩,通过实例计算得出了预想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拖轮可控环量船体约束船模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水动力分析,并与船体在不喷流而仅操舵情况下的受力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低航速下,喷流产生的转船力矩要大于操舵产生的转船力矩;在高航速下.喷流产生的转船力矩亦可满足船舶的操纵性要求.因此,作为一种新的船舶操纵方式,将环量控制技术直接用于船舶的操纵是可能的,可大大改善船舶在低航速情况下的操纵性.由于喷流装置结构简单,无可动部件,并且基本不改变船体形状,故为实船应用提供了较为乐观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船体板架局部强度计算时,由于受到总纵弯曲的影响,实际上极架都是处在复杂弯曲状态,以往板架局部强度校核时未考虑这种影响。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原理,考虑总纵强度对局部强度的耦合影响,推导和发展了板架局部强度校核方法。对比计算表明,本方法可用于实用计算。  相似文献   

19.
潜艇纵骨式全实肋板耐压液舱壳板强度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斌  陈强 《中国造船》1999,(2):74-80
本文把纵骨式实肋板耐压液舱和对应的耐压船体看成一弹性体,在求解实肋板传递系数的基础上,研究了液舱壳板的强度计算方法。处理时根据壳板尺寸和所受载荷情形确定了相应的壳板边界条件和计算公式,公式中考虑了壳板膜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述及了混杂复合材料制灭雷具壳体铺层的优化设计及其结构响应分析问题。分别给出了灭雷具平行中段壳体临界承载能力的上、下限值,灭雷具平行中段壳体铺层的优化设计结果,以及整个灭雷具壳体的强度与稳定性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