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毅  岳俭 《中国水运》2003,(4):41-42
今天,已经没有人再否认或怀疑信息化对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的价值和深远意义.但是,众多的中小物流企业在信息化道路上望而却步,市场压力和企业内的忧患使中小企业很难下决心打破原有的平衡,建立诸如MIS(管理信息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等信息系统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对中小物流企业来说都是不堪重负的.  相似文献   

2.
王鑫  宫明强  聂海 《集装箱化》2017,28(10):17-20
正现代化港口作为物流链的核心环节,已经实现从传统货物流到人才流、货物流、商业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全面大流通,是货物、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聚集点。大型国有港口企业有责任、有条件建设以港口为核心、集聚物流生产力要素的现代物流数据平台,整合码头、船公司、货运代理人(以下简称"货代")、船舶代理人(以下简称"船代")、场站、物流企业、海关及商检部门等相关单位  相似文献   

3.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资流动的提供方和需求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一种运作方式.开展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可分为非资产型企业和资产型企业.其中,非资产型企业是指除了电脑设备、网络系统和基本的办公设施、场所外,不具有自己的仓库、装卸设备和运输工具等硬件设施而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资产型物流服务企业是指这样一些企业,它们虽然可能不具备完成整个供应链功能所需的所有硬件设施,但至少拥有其中的一种服务设施,如船队、车队、配送中心等.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转型是社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基于新时期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在简单介绍物流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背景的前提下,围绕数字化转型体现的具体内容,从资金、技术与人才、管理等角度出发,探讨能够有效推动物流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方法,旨在为推动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的经验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华航集团货运总公司遵照集团提出的“巩固江运、发展海运、全力打造现代水运物流产业链”的发展战略和“跻身大市场、建立大物流、服务大客户、实施大营销”的营销战略,充分利用华航品牌,整合市场、网络、人才、船舶、资金等多方面的资源,全力打造水运物流产业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企业得到较大的进步和快速的发展,初步实现了从经营船到经营船和经营市场的转变。今年1—2月份,完成货运量127.5万吨,实现利润362.8万元。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化物流管理中,数据分析能力已成为物流人才必备的核心技能。高职院校作为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培养具备数据分析能力的高素质物流人才。基于此,本文探究如何在校企合作加强高职物流人才的数据分析型能力,着重从对接企业岗位需求的角度,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角色定位,解决现实课堂教学与企业岗位所需能力素质不匹配问题,实现学校课堂与企业岗位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7.
共同配送——物流配送的强大生力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共同配送就是"为提高物流效率,对许多企业一起进行配送"。采用共同配送,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率,以取得最大效益,而且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在我  相似文献   

8.
龙口港的“中非杂货班轮”始于2003年1月。经过6年的培育和开发,已发展成为一个集贸易、航运、口岸、货物、信息、资金等资源交流汇集的非洲杂货物流平台,整合了营销、代理、生产、运输四个模块的运营资源,为托运人、船东和代理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精细化的物流服务。2008年,龙口港成为中国沿海最大对非出口贸易口岸。  相似文献   

9.
正10多年前,我国不少沿海港口已经开始在内陆省市地区建立"无水港"。在合作中,有的水运港口(企业)直接投资内陆港建设和运营,依托生产型企业自建的内陆港,利用海港的优势资源,建设集疏港物流通道,为其进出口货物提供物流服务保障;有的物流服务商选择办理站、专用线与铁路、公路或货主合作形式,通过租赁道线、场地等资源,投入人员、作业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物流人才培养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培养出符合当前市场、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成为众多成为众多物流企业的热点话题。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在企业需求导向下的物流人才培养策略。本文以企业所需的不同类型的物流人才为出发点,讨论了当前物流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满足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1.
电子商务物流行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电商运营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电商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必须要大力培养电商物流专业人才,才能满足电商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对电子商务物流行业人力资源需求的趋势和电商物流人才培养策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推进交通运输业现代化发展,交通运输部确定了有关"四个交通"的建设要求。"四个交通"在推进深化改革、加快科技创新的同时,对航运物流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分析航运物流人才的概念、特点,以及中国航运物流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四个交通"建设对航运物流人才的需求,提出加快培养航运物流人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方丹平 《中国水运》2006,4(8):165-166
航运物流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国际航运界也被称为"尚未开垦产业的新大陆".我国航运企业提高国际市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是尽快完成其向现代物流的转变.这就要求航运企业利用自身优势,以港口为依托,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一流的航运物流人才为保障,形成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积极发展现代航运物流服务,拓宽企业的生存空间.本文就航运企业向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性和相关对策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盛兴 《上海造船》2017,33(3):78-85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是信息化时代企业发展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包括人力、资金、信息、物资和技术)充分整合和优化,进而提高企业的资金周转率、仓储周转率和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等。以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上海江南长兴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和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业务交互现状为实例,通过研究企业间的业务协作物流模式,分析当前协作式物流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梳理、定义、优化一体化物资及财务管理业务流程,建立适应企业现状的物资与财务管理模式,构建并优化跨公司、跨地域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即造船企业管理(Shipbuilding Enterprise Management,SEM)系统。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资金的注入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海南物流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为地区经济的腾飞注入了强劲动力。物流人才培养与自贸港物流产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二者相辅相成。然而,经过深入调研发现,海南物流人才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紧密结合海南自贸港物流产业的独特发展特点,深入剖析了当前及未来物流人才的需求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物流人才培养方向,为探索切实有效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加快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及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大平台的融合发展,对舟山港域油品储运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找到目前面临的市场体系不开放导致贸易主体缺失、油品贸易服务业不完善、腹地经济规模较小等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建议:重点解决人才短缺、资金压力大、物流成本高等问题;研究出台相关出口鼓励政策,支持我国成品油出口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引进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国际油品贸易商、交易商和资源商以及国内民营地方炼厂及其贸易商。  相似文献   

17.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合格的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德坤 《中国水运》2006,4(11):247-248
近几年来,我国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物流人才特别是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需求量的急剧增加.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很多高职院校相继开办了物流专业.但实践表明,很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与物流企业的工作岗位需要相差甚远,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研究物流企业对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努力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  相似文献   

18.
<正>3月4日,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获悉,国内首家专业航运保险公司——东海航运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得批筹,该公司落户宁波将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沪甬两地港航、物流和贸易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航运保险是港航物流和国际贸易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当前,世界航运中心正在向亚洲与中国转移,资金、技术、信息等国际航运资源也将向亚洲地区进一  相似文献   

19.
《水运文献信息》2005,(4):28-28
物流企业健康与否有五大标志。第一:物流资源 没有资源的物流企业是不健康的,物流资源复制也是不健康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TNT和DHL在华办学背景和动机的反思,文章指出我国物流企业解决物流人才荒的出路在于加强校企间合作和人员交流,开展定单式生产,减少学校物流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实现物流人才供需双方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