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我国铁路电气化架线施工中,采用的"低盘高台"式架线车作业平台上设置的一根小直径滚柱支承易使接触线产生硬弯的问题,提出在架线车上安装一种防硬弯辅助支承装置进行技术改造,达到改善架线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国内外电气化铁路的建设中,极少出现接触悬挂在多线路桥梁上硬横跨处下锚的情形。本文根据神华新准铁路巴准线纳林川车站四线桥上接触悬挂的独特特点,结合当前国内外接触悬挂下锚技术,对接触悬挂在四线铁路桥上硬横跨支柱处下锚技术进行了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及现场实践,总结出了一种接触悬挂在四线铁路桥上硬横跨支柱处下锚的施工技术,这种施工技术经济适用,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同时节省投资,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为今后类似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接触线安装曲线是接触线张力和弛度相对于温度的变化曲线,是施工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接触网施工时架线调整的依据 同时也是运行维修中调整补偿器b值的依据,对接触同的安全运行有较大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  相似文献   

4.
中,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线的选择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主要介绍可供中、高速(140 ̄300km/h)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设计选择的银铜、银锡铜多元铜合金接触线及铝包钢接触线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国外同类产品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在中、高速接触线的研究领域中,已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鉴于这三种接触线显著的技术经济效果,为此提出在我国“九五”期间发展中、高速电气化铁路时应减少引进,优先采用国产铜合金及铝饮钢接触线的建议,以推动我国接触线生产技术的不断完善和促  相似文献   

5.
谢炳军 《西铁科技》2006,(2):36-37,35
本文对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运行中硬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及研究,提出了接触网硬点产生的地点,对机车受电弓运行的危害,对接触线使用寿命的影响,及消除接触网硬点的方法和措施;从施工工艺及调整质量对接触网硬点的影响,接触线张力对硬点的影响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对每一种因素均制定了有效的改进措施,有利于提高机车受电弓的运行质量,提高接触线的使用寿命和接触网运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对于既有曲线隧道内接触网,对每个悬挂点都采取定位的方式,会使线条过渡更加平缓。一般来讲,定位密度越大,越有利于维修检调,然而,这样将使接触线弹性降低,硬点相应增多,既不经济,又影响机车取流。所以,隧道设备技术改造的原则是:“凡跨距在17m以下的小曲线半径隧道,承力索悬挂点位置维持不变,定位点隔一处取消一处。”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力牵引用接触线(电车线)的发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分析铜银接触线的成分均匀性和强度分布、平直度(小波浪)与工厂制线和架线、脆断与制造方法和内部缺陷、晶粒度与制造方法以及双沟形接触线的"沟角"精度与线夹等问题,通过与国外同类产品对比、大量实验和现场检验指出,连铸—冷轧—拉制或连铸连轧—拉制法两种生产方法在国内外都适于生产铜银接触线,而且国产化的铜银接触线已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随着电气化铁路进一步的提速,探讨了接触线的发展方向,其中有铜镁、铜锆铬和铜(或铜合金)包钢接触线。  相似文献   

8.
提速道岔尖轨与基本轨之间需密贴紧靠,其间隙不得超过1mm,以确保行车安全。但因尖轨在刨切过程中受力不均匀,刨切量大小不等或因运输冲击、安装不良等诸多原因,道岔铺设投入使用后,易造成尖轨刨切部分局部硬弯(出现弯折点),使基本轨与尖轨间隙超标。普通液压直轨器由于受其本身结构的限制,只能对基本轨的局部硬弯进行调直,而无法对尖轨刨切部分进行较正、整治。当尖轨发生弯曲时,现场只能将尖轨拆下,用人工方法进行校直,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随着提速道岔在我段管区正线上的全面铺设,这一现象已十分突出。为此.我段与苏州铁路机械学校于1997年10月开始,联合研制开发了“YTJG-200型液压尖轨调整器”,以整治提速道岔尖轨刨切部分硬弯。  相似文献   

9.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电客车运行时,线路上存在的接触线硬点、弓网间接触压力异常等状况,提出并实施了 一种将MEMS光纤加速度传感器和弓网接触力传感器集成安装在受电弓 弓头上的方法,实时监测受电弓和接触线之间实际的运行状态,为受电弓和接触线的即时维护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李玲 《西铁科技》1999,(1):11-14
本文分析了电气化铁路接触线机械式接头对弓网受流稳定性影响的原因,提出了利用冷压焊技术解决铜质接触线接头硬点的原理及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地震响应特性,建立接触网系统4柱3跨有限元模型,计算Ⅳ类第三组场地类别,接触线张力为27、30 k N和33 k N工况下,接触网支柱及接触线在主震方向的地震响应,并与单柱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接触网支柱在基础顶面处垂直线路方向初始弯矩随接触线增加而增加,顺线路方向初始弯矩和底部初始扭矩不受影响;接触网支柱及接触线在主震方向上地震响应随接触线张力增加而减小,在低频成分突出的地震作用中接触线张力影响效果比较明显;接触网系统柱线模型支柱地震响应远高单柱模型,建议接触网抗震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12.
介绍在郑州地铁1号线施工中使用的电动轨行车的设计,包括车架、轮对、电机、传动、换挡机构、制动系统以及控制电器的设计计算和选用。在地铁施工中安装支架,如果在该车辆上安装操作平台,可进行打眼及接触网调整作业,还可运送1.5 t以下的接触网导线以及进行现场检查等。  相似文献   

13.
线阵列CCD摄像技术在铁路检测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实现电力接触导线磨损非接触式动态检测和轨道磨损非接触式动态检测,上海铁路局科研所采用高速线阵列电荷耦合器件(CCD)摄像技术研发了非接触式动态检测平台,应用到上海局鹰厦线电力接触导线磨损检测.以此为背景,介绍了CCD传感器成像过程,描述了非接触式电力接触导线动态检测和非接触式轨道磨损动态检测技术的原理、数学模型、设备配置、软件开发环境和线阵列CCD单色图像处理用户软件类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疏散平台作为地铁区间的快速辅助逃生通道,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北京新机场线采用7.6 m直径的大盾构隧道断面,造成疏散平台平面宽度较大;为了满足本工程施工进度的要求,设计方案中增大了疏散平台支撑间距。因此,需要重新进行结构受力分析,建立支撑结构及平台板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仿真计算。研究表明,1.6 m跨度疏散平台的平台板和支撑型钢的最大变形分别为5.335 mm和1.1 mm,最大应力分别为2.9 MPa和57.2 MPa,均在容许值范围内,所采用的平台板复合材料、支撑型钢等结构的受力性能亦满足规范要求。大跨度疏散平台方案有利于减少施工现场平台板的数量,有效提高现场疏散平台拼装施工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在高速列车关键力学问题的研究中,坡度和曲线线路对弓网受流性能的影响不可忽视,为此,采用有限元技术和多体动力学理论,搭建了全空间范围内的车弓网动力学仿真模型,对定坡度、竖曲线和平曲线区段的弓网受流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接触线在坡度变化率为零时,线路对弓网动态响应影响并不明显;坡度变化率为正时,线路会使弓网机械磨耗降低,受流稳定性也会降低,但弓网电气损耗增加;而坡度变化率为负时影响正好相反;平曲线和竖曲线半径越小,弓网受流稳定性越差,仿真时不可忽略,且应在平曲线和竖曲线区段的线路设计、施工、区间限速中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在500 kV超高压线路低空跨越公路大桥条件下桥梁架设施工的风险高、难度大,研究桥梁架设可靠的专项安全防护技术措施,以便保证作业人员、设备和高压电力设施的安全,让桥梁架设施工成功通过超高压线路下空。研究结论:对高压电线下空的公路大桥桥梁架设施工方案做出比选,并以采用架桥机架梁方案为基础,对500 kV超高压电线低空跨越下的架梁工况条件、高压感应电场的强度和电流进行计算与分析,对作业人员和设备的伤害状况做出了分析,提出了保证作业人员、设备和电力设施安全的防护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恒张力放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接触网恒张力放线原理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对放线架设计数量、安装等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以避免接触网架设过程中对线索造成折弯和扭面等质量缺陷;提出用钢绞线作为牵引绳,解决施工中线索预留长度的技术方案,以达到减少浪费、降低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普速铁路项目中,越来越多的大型铁路客站采用无站台柱雨棚形式,常规的在站台上组立横跨柱悬挂接触网势必影响车站整体景观。为实现站台无结构柱理念,股道间立柱悬挂接触网为首选方案。主要从接触网支柱、腕臂支持结构、基础及附加线安装等方面对股道间立柱方案进行研究,使接触网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与车站建筑结构和整体景观相协调。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高速铁路建设需求,在不牺牲普通运架分离式架桥机的正常施工工效的前提下,满足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西南山区出现的多桥隧相连的工况,以沪昆高速铁路贵州凯里段为依托,研制穿隧道架梁的900 t架桥机。施工过程中,架桥机与配套运梁车配合,自助、高效地完成架梁状态与通过隧道状态的转换,实现隧道出口近距离架梁,并在普通工况下实现高效施工,完全实现设计目的,满足施工需求。该架桥机的研制成功,不仅解决了目前我国西南山区高速铁路建设的燃眉之急,为新型架桥机的研制提供可靠的理论、实践依据,同时也为国内大量闲置架桥机的改造提供了参考样本,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在弯曲半径和工装夹具相同的条件下,对不同规格、不同种类国产接触线,在不同速度下进行反复弯曲试验,研究弯曲速度对接触线试验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