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基于CS、WLC、BPNN理论预测铁路工程造价的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期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和设计阶段概预算不准确是目前铁路工程“三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两个阶段中,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着项目造价,并且这些影响因素与造价之间呈高度非线性关系,传统的投资估算和设计概预算方法难以对新建铁路项目造价进行准确计算。本文依据全生命周期造价WLC理论进行拟建项目造价测算和投资、设计方案优化,根据显著性成本CS理论提出显著性成本项目CSIs测算方法简化投资预测程序,并依据BP神经网络在大量已完工程资料中“提取”类似CSIs和显著性因子csf,从非线性角度实现了对项目投资的准确预测,并进行算例分析,从算例可以看到,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很小,满足投资预测要求。  相似文献   

2.
研究从道路工程全生命周期造价的角度,运用自适应(SOM)和径向基(RBF)神经网络的模型与全生命显著性造价(WLCS)结合的预测模型对已完工程造价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估算工程造价。建立WLCS模型并分析计算。运用自组织SOM网络对WLCS模型分析结果进行特征抽取,验证其对类似工程的确定。在此基础上,运用基于自组织RBF网络对投资估算进行预测。结果表明,WLCS应用可以减少造价估算的工作量,SOM网络可以对道路工程的显著性成本项目(CSIs)造价数据进行特征提取,WLCS的SOM-RBF网络模型减少了估价计算量,并提高了估价精度。本研究成果适用于道路工程造价管理研究和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所收集到的大量已完工程工程量清单的分析、研究,以高速公路桥涵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计算为例,以显著性全生命周期造价WLCS理论为基础验证显著性全过程造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给出显著性全过程造价项目CSIs测算模型。应用CSIs模型不但简化了工作量、节省了新建工程投资估算和设计概算的时间,而且对新建工程的投资能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这对我国工程造价的计算与控制方面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是一座集大跨、长联和高墩为一体的超长跨海高速铁路桥梁集群,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长大的高速铁路跨海桥梁。项目建设条件复杂,施工条件恶劣,现场有效作业时间短,施工组织及投资控制难度大。为科学合理编制概预算和施工组织方案,控制工程投资,指导设计和施工,需利用数学模型方法开展投资分析及施工组织优化研究。结合杭州湾跨海大桥特点,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模型FCM,根据桥梁结构形式、桥梁跨度等因素将15个桥梁区段聚合为航道桥、深水区引桥、浅滩区引桥等5类。利用显著性成本分析CSIs方法,识别出钢管桩、混凝土箱梁和钢围堰是影响跨海大桥成本的显著项目。基于灵敏度分析方法,识别出施工用电、钢管桩、混凝土、钢筋、钢桁梁、钢围堰以及大型运输船等7类因素是影响项目造价的敏感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模型,可有效减少杭州湾跨海大桥投资分析段落,降低投资分析难度;利用显著性成本分析可有效识别影响跨海大桥成本的关键部位,为合理编制施工组织方案、降低工程投资提供可靠依据。研究成果可用于识别复杂重点工程的关键部位和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有效节约工程投资,合理编制施工组织方案,为类似项目提供新的思路和...  相似文献   

5.
铁路客运服务需求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掌握客运服务各要素在铁路客运服务需求中的重要程度,提出按其重要程度归类的ISODATA模糊聚类方法。根据近期客运市场调查数据,确定客运服务要素的4个特征指标。运用ISODATA模糊聚类方法对21个客运服务要素进行聚类,并对聚类效果进行评价。把21个服务要素按其重要程度分成5类,由21个客运服务要素归类结果,分析确定要素在客运服务市场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如何界定高铁建设环境影响内容、估算环境成本是高铁实现绿色工程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界定高铁建设环境成本的计算内容基础上,运用显著性成本方法(CS)建立高铁建设环境成本数据库,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预测拟建工程全生命建设环境成本,并以长益城际铁路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性强,对高铁全生命建设环境成本预测准确性高。研究结论:(1)通过CS理论提取高铁工程显著性环境成本项目可以大幅简化环境成本估算工作量;(2)BP神经网络在高铁项目环境成本估算方面具有适用性;(3)为更准确估算环境成本,需进一步完善高铁项目建设环境成本数据库;(4)本文提出的高铁建设环境成本估算方法和评价体系,可应用于铁路行业高铁项目的建设环境成本估算和控制等工作。  相似文献   

7.
系统聚类法中常用的是最小距离法、最大距离法、重心距离法和类平均距离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定义一种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来进行聚类的,但在有些情况下其聚类结果不唯一.利用模糊关系矩阵,给出一种新的基于模糊聚类的方法,并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处理地质图型数据的数据挖掘工作中,得到可行性验证.  相似文献   

8.
利用模糊理论,进行复杂工业过程的模糊建模与控制研究。主要在基于改进模糊聚类的可解释性模糊建模、基于分布补偿和线性矩阵不等式的模糊系统稳定性分析和控制器设计、基于TS模糊状态空间模型的模糊预测控制、玻璃熔窑模糊控制系统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  相似文献   

9.
为准确掌握城轨新线开通初期客流演化态势、提高运输组织合理性,针对新线客流变化不稳定、缺乏历史客流数据等问题,提出城轨新线客流成长期进出站量短时预测方法。通过对新线站点进出站量变化规律的分析,基于改进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考虑客流趋势相似性的城轨站点类型划分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城轨新线站点历史数据库构建方法;基于趋势距离对近邻匹配机制进行优化,并根据多元统计回归对K近邻算法进行改进,提出新线站点客流成长期进出站量短时预测方法;结合广州地铁客流数据,对预测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新线站点客流成长期内短时进、出站量平均预测效率较既有方法增加了35.68%、32.23%,预测精度较既有方法增加了38.32%、25.80%。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实测京津塘高速公路感应线圈数据,利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对交通流状况的分类进行了研究,将交通状态分为畅通、拥挤、堵塞3类.同时对比了车速、车流量和占有率3种参数对交通状态判别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用模糊聚类进行交通流状况分类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车速对交通流分类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占有率和流量.  相似文献   

11.
实施铁路局直管站段后,消除了运输资源配置相互掣肘的弊端。通过分析运输组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挖潜提效的条件,提出实现挖潜扩能、提效增量的主要途径,包括提高运输效率,加强专业化管理和车站管理,优化运输组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2.
13.
党的十六大以来,铁道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面临投资体制改革深化、审计监督力度加大、资金需求快速增长等形势。“十一五”期间,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铁路投资体制改革要求,紧紧抓住加快铁路发展的历史机遇,努力拓宽多种融资渠道,构建多元投资主体,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控制投资。工作重点为严把投资方向,充分发挥建设基金和部管资金引导作用;改革审批制度,充分落实投资决策自主权;加强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从严控制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14.
详细叙述了检修与运用保养不当对牵引电机换向的影响,阐述了牵引电机换向器产生火花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换向故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提速货车用双作用常接触弹性滚子旁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述了旁承结构型式的发展,介绍了双作用常接触弹性滚子旁承的设计结构及装车试验情况.  相似文献   

16.
日本轨道交通客服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轨道交通环境的特征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为乘客提供何种交通服务,开发什么样的交通技术和系统,与该国的轨道交通环境密切相关。 日本轨道交通环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同时存在众多家轨道交通公司(例如日本铁路公司和其他一些国有或私有的轨道交通公司)。特别是对于东京这样的人口高密度的大都市区来说.各家公司共同管理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交通网络.提供着大运量的轨道交通服务。  相似文献   

17.
确保运输安全畅通,是每个铁路人的基本职责。济南局全体电务干部职工牢固树立"靠汗水换质量,以质量保安全"的理念,强力推行标准化,全面实施"天窗"修,大力加强专业管理,电务设备质量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全路工务工作在完成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改造工程、确保青藏线开通运营、强化设备安全基础、深化修程修制改革、规范安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2007年,全路工务工作要大力提高设备质量,强化设备安全保障能力,确保第六次提速调图工作的顺利实施,管好用好青藏线,探索高速、重载条件下线桥设备的变化规律,提升检修作业的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确保设备质量均衡和长期稳定,提高干部职工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全面完成2007年各项任务,推动铁路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实现和谐铁路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9.
狠抓五大计量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系统的计量检测功能,强化在线设备计量专项管理,服务铁路运输安全,为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提供基础保证,做好计量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上海铁路南站建筑设计方案实行国际招标,在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设计理念等方面实现了前瞻性的突破。在设计上强调以人为本,改变了以往铁路车站设计以管理为本的思路,打破了铁路车站旅客人流与社会人流隔离分开的传统模式,提出了将国铁、地铁、地面公交换乘通道相互交融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